天桥摔跤,也被称为中国式摔跤,承袭清朝“善扑营”摔跤的基本技巧,以民间表演形式发展流变而来,是一种表演性摔跤形式。 曾流行于老北京天桥,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过沈三(沈友三)、宝三(宝善林)、张狗子(张文山)等著名摔跤健将。 ![]() 民国初年,宝善林(左)和孙殿启表演摔跤 来源: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宝善林把单一摔跤表演逐渐演变成艺术摔跤形式,同时吸收了相声表演的艺术形式,解说语言丰富、滑稽幽默。 2008年,“天桥摔跤”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1 从“布库”到“天桥摔跤”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已有摔跤运动,至清代这一运动得到极大发展。 ●清代时 摔跤技艺很受重视,满语为“布库”。当时设有善扑营。摔跤称为“官跤”,达到较高水平。 ●清末时 扑户流落社会,威名远扬的“瑞五爷”“宛八爷”于天桥红庙开设跤馆,收弟子。从此,食俸禄的官跤进入民间,统称“掼[guàn]跤”。 ![]() 清代善扑营扑户,右四为“宛八爷”宛永顺,传艺于天桥摔跤创始人宝善林 来源: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宛八爷的徒弟宝善林在掼跤中加入幽默的语言解说,并与中幡结合表演,形成天桥摔跤独特的艺术形式,延续至今,在国内外赢得广泛赞誉。 ●20世纪20年代 宝善林在北京天桥设跤场,开创了独特的掼跤模式,以灵活多变、体型优美、解说幽默、文武结合、配合中幡为特色。 其演出形式多样,说话风趣幽默。比赛规则为三局两胜制,每场必满三跤。付文刚的父亲付顺禄师从宝三,仅他一人得到天桥中幡与天桥摔跤的真传。 02 服饰特点 天桥摔跤的服装完全沿袭了“善扑营”的传统,上身穿褡裢,下身着肥裤,腰系骆驼毛绳,脚蹬短靴。头上的发辫挽成结,名曰“交辫”。 其中褡裢是用十几层粗棉布纳成的无领无扣短袖衣,其色或白或蓝或黄,穿上后左右衣襟相叠,并在靠近下摆处用驼绳绕两圈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