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柱土戏

 民族地志 2013-04-11

一、石柱土戏概况

(一)土戏的流传区域

土戏主要流传于石柱县的沙子、湖镇、盆井、中益等乡镇。解放前后,沙子一带还活跃着六口土戏箱子(当地对土戏戏班的称呼),每口箱子十二人以上,领班叫掌坛。我们在调查前做了一系列工作:搜集大量资料、联系有关部门、调查土戏传人居住地等,本次调查范围在沙子镇、中益乡,以中益乡为主。

(二)土戏传承情况

土戏传承时间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从今健在的艺人中,可逐代上溯到11代师承,流传至今己有200多年历史;在调查中找到的《中益乡志》2002年草稿版中,也记载了据今健在的艺人回忆,可逐代上溯11代师承,是1731年由本地座房坝谭一鸳首创。另一种则是从现在石柱上戏艺人谭弟金、付贞山等这一代往上追溯,确认他们前面的十五代师承,其开始山龚姓传邬姓,传了两代又传入付姓和谭姓,至今,付姓延续了十一代,谭姓延续了十代。

从土戏师承的不同姓氏中,可以看出土戏传承的根据是领班姓氏。目前最旱有记录的为龚姓,共延续了十五代。我们所调查的沙子、中益的师承大约都在十代左右。中益乡土戏的在世艺人有向世华(85岁)、向大学(80岁);锣鼓师谭登全(曾用名谭登群)(54岁)、樵地禄(63岁)。沙子乡的土戏艺人均去世。

(三)健在土戏传承人的基本情况

向世华,土家族,重庆石柱中益乡光明村上进组人。从小随上戏班传承人谭人铜学艺打铁,空闲时随戏班演唱,负贡锣鼓伴奏。到18岁后,每逢戏班演出时缺少演员,自己就出场替补。凡戏班出演,必须捧场,后来逐渐成为主要演员之一。1980年后,先后参加盐井、中益乡文化站在乡政府组织下的演出,随戏班参加各级电视台录像。他本人擅长表演“带马、遛马、对马”等,曾在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土戏《四值功曹》中担任“备马”人角色。

向大学,土家族,重庆石柱中益乡盆井村高台人,他与向世华老人为表叔侄关系。通过中益乡2007年对他的调查资料记载:向大学13岁参加戏班学艺,18岁后曾多次参加谭本贵、谭潜龙、谭地善等地主家生日、婚丧等红白喜事中的演出;1949年腊月,在他本人婚庆中主持伴演;1985年后,在中益乡政府组织下,多次出场演出。他现在保存着戏班原有的部分道具及照片、摄影盘等。向大学学艺于父,自己还学于道教门,上几辈人也都就学道教门(期间又同时学土戏),学道教门多用于白事。老艺人也曾在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土戏《四值功曹》、《拨路先锋》中担任“发帖”、“举旗”角色。至今尚能演唱,也会土戏的锣鼓伴奏。他与向世华老艺人均没有传承人。

(四)土戏锣鼓师的基本情况

谭登全(群)、樵地禄,土家族,石柱县中益乡人。二人均从小学打锣鼓,擅长红白事中的锣鼓打奏,曾参加中央电视台拍摄土戏录像片。他们并不会土戏的唱腔,对土戏剧目、内容等了解较少。樵地禄是中益樵氏锣鼓的传承人。

二、石柱土戏的表演剧目

土戏的表演剧目可分为神事和民事两种。

神事剧目主要有《引生》《蹚生》、《回熟》、《放牛》、《陈公》、《急事催愿》、《狮子》、《送神》等一整套共24折,是根据道教平还(坐唱)24戏演变而成。神事剧目又称还愿戏剧目,将《勾愿》分为大、小勾愿。在此次调查中,我们没有从向大学艺人的口中得到全部剧目名称,其中《请神》、《发帖》、《拨路》、《迎圣》、《放牛》几个剧目老艺人记得比较清楚。在2007年中益乡调查资料中也有老艺人参演过《发帖》、《拨路》的记载。在老艺人的叙述中提到,《请神》一般由表演的总出场剧目定,其中包含请神、送神;《龙船》一般为旱上}}昌,表演此剧目时要用草编小船,最后要将草船放入河中;《迎圣》、《放牛》这两个剧目中要使用木偶,一般在《迎圣》中迎“三圣”(土家人信奉的土地神、川主和药王),其中的人物张保、李保均由木偶代替;《放牛》中的牛也多为木偶。

民事剧目有《四值功曹》、《红灯记》、《拨路先锋》、(八仙庆寿》、《二郎降孽》、《金童玉女》、《武王伐纣》、《太公钓鱼》、《背鞭过关》等。民事剧目又称喜庆戏,在此次调查中,向大学老艺人常提到的剧目有《红灯记》、《四值功曹》、《拨路先锋》与《金童玉女》。

我们在此次调查中获知,无论是神事剧目还是民事剧目,都没有留存下来的剧目手抄本,据了解情况的文化部门工作人员与现存艺人回忆,大部分剧木在建国初各种运动中被没收、销毁。现今土戏传承人由于年事己高,只记得《四值功曹》、《拨路先锋》中的部分内容。

三、石柱土戏的演出与道具

(一)土戏的由来及表演情况

上戏是石柱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自娱性戏曲剧种。[1](s0_6)在谭登全(群)提供的部分资料中,我们找到了部分关于上戏山来的文献(不完整,为中益乡手抄资料),文献记述道:在清朝至民国时期,中益乡内习武者较多,传统体育主要有武术、上戏、狮舞等。

上戏中常用的表演招式有带阵、走阵、对马、巡马、耍绣球、摇花扇等。L0_} }fl}大学老人为我们表演了他曾表演过的巡马、砍越斧的部分动作。巡马时动作多以小跳为主,两腿交换着地;砍越斧时多用手臂的力量,动作幅度较大。上戏的表演分长戏或短戏,短戏有十几个人;长戏山于190年停演后剧目的销毁,表演人过逝又无传承人,近十几年没有演过。曾看过表演的老村民回忆说:“比较宏大,有几十个人表演。”

(二)土戏的服饰及道具

在我们调查过程中,没有见到土戏的任何服饰。据老艺人讲述,土戏的服装大部分由于当时的各种运动被没收或烧毁。在道具方面,土戏中的兵器和生活器具多为木制品。在调查时,老艺人为我们展示了他保存的道具,有两把长手柄木刀,称其“唐二斤”(土戏用词);一把木制斧被称为“越斧”;三根遛马用的木制马鞭上有毛绒装饰;一顶草帽(无顶呈圆环状)。土戏表演时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即多数人物以表演用的扇子为道具。

四、目前石柱土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次调查中,由于受到时间、调查地点及调查对象对土戏的了解程度不同等各方而因素的限制,我们认为对于土戏还有进一步全面与深入了解的必要。就目前所掌握的情况而言,认为土戏研究应解决以下问题。

(一)土戏是否有“人大戏”这个别名

我们发现中益乡2007年调查资料中,称土戏别名为人大戏。4月1日在对沙子镇谭明升老人访问时,他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名为“龙泛溪戏班”(当地有人称“龙泛溪戏”为人大戏)的有关从政府要回的解放初期借取的道具和服饰清单,同时还有一张恢复其戏班演出的谭氏族人名单,约有30多位。谭明升老人并没有提到土戏与龙泛溪戏班表演的戏是否有联系,他重复提到“它像川剧又不是川剧,叫人大戏”。谭明升老人说戏是上辈传下来的,根据我们的访问,老人也是土家族。我们在访问向大学老艺人时曾问过土戏与人大戏是否相同,他告诉我们土戏与人大戏不同。在以后几人的调查中,我们也走访过当地部分年长者,他们对此问题的答案并不一致。

(二)土戏伴奏的规模及伴奏来源

向大学老人提到土戏有它伴奏如二胡,现在基木只有锣鼓伴奏。从土戏中的锣鼓演奏中我们了解到,它是以樵氏锣鼓为基础,但没有任何资料记载,同时樵氏锣鼓的现存艺人也均对土戏了解甚少,甚至是在此次调查中他们才开始知晓。

在4月3日下午,有幸在樵地昌家的院子中听到樵氏锣鼓与土戏中的锣鼓演奏,樵氏锣鼓以打鼓为主;在向大学老人的带领下,聆听到土戏的锣鼓伴奏,也是以鼓为主。老人说:“土戏要先学鼓后学戏,但又要根据戏的表演打锣鼓,打鼓时要有引子,换节奏时,会在鼓而用鼓锤作提示”。就目前情况分析,要恢复土戏原先的演奏乐队将十分困难。

(三)土戏的传承

在此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除了相关部门从2007年开始关注土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在调查过的沙子镇、中益乡,了解土戏的人甚少。对于土戏这一非物质文化的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承,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一是在世老艺人接班的传承人的培养,二是土戏剧目与演出的传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