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恐会增加B肝感染的机会!?
疫苗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有保护性的抗体
B肝疫苗效力会消失到底是不是真的?还是危言耸听?需要重新施打B肝疫苗吗?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必须先了解疫苗的特性。
早期B肝疫苗是利用B肝带原者的「血浆」制作而成,因此疫苗本身即带有许多B肝病毒蛋白,藉由注射将病毒蛋白植入体内,刺激免疫系统,尤其是B细胞,就会产生对抗B型病毒表面抗原的表面抗体,并与病毒颗粒上的表面抗原结合,形成带有保护性的「中和抗体」。不过使用B肝带原者的血浆疫苗仍有病毒传染的疑虑,因此早已被基因工程所制造出来的B肝疫苗所取代。
为什麽抗体浓度会慢慢减少?
表面抗体是由体内B细胞所产生,而人体细胞本来就具有生老病死的自然机制,在新陈代谢的作用下,B细胞会随著年龄增长而死亡,特别是在没有接触到新的病毒蛋白的情形下,B细胞也就不会再产生新的抗体。根据许多大型研究显示,体内B肝表面抗体浓度经过10~15年後就会慢慢减少,甚至完全消失。医学上将抗体浓度10 mIU/ml视为分水岭,当患者体内的B肝表面抗体浓度「大於」10 mIU/ml,则表示具有保护力;反之,则保护力减弱;0 mIU/ml就代表完全不具有保护作用,而最简单的检测方式就是「抽血检查」。
表面抗体小於10 mIU/ml,保护力下降
经过10~20年长期追踪研究发现,新生儿时期曾经注射过B型肝炎疫苗的人,约有17~50%到了国中或高中时B肝表面抗体小於10 mIU/ml,即表示其对於B肝病毒的保护能力可能大幅下降。由此可以证明,人体内的B肝表面抗体并无法具有永久免疫的效果,除非B细胞能不断接触到新的抗原,例如妈妈是B肝带原者,在与妈妈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有血液或体液的交互作用,这时妈妈的B肝表面抗原就变成一种天然的B肝疫苗追加剂,帮助小孩体内B细胞重新生成表面抗体,增加保护力。
谁容易B肝疫苗效力减弱甚至消失?
透过临床观察得知,B肝疫苗的保护力约15~20年,但即便丧失了表面抗体,大多数人也都还有一道对B肝病毒的「免疫记忆」可以保护人体,避免B肝病毒的感染,也因此目前公卫政策并没有要求全面追加1剂B肝疫苗的计画,除非本身免疫力不全,或为医事人员,或者家庭内有B肝带原者。此外,若妈妈是e抗原阳性B肝带原者,建议在新生儿出生後12个月左右,抽血检测B肝表面抗原和抗体浓度。
而除了上述所说「时间」是造成B肝表面抗体逐渐消失的原因外,还有少部分的人可能是因为体质、或未按照注射时程施打疫苗等,造成B肝疫苗效力减弱甚至消失∶
●虽按照规定注射B肝疫苗,但表面抗体浓度却不足者。
●因本身基因、体质的关系,导致对抗体反应不佳。
●新生儿未按照卫生署表订0个月、1个月、6个月注射B肝疫苗计画,导致接种不完全。
●年纪愈大,注射疫苗的效果愈弱,尤其是罹患有肾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差的老人。
若不放心,带孩子抽血检测抗体浓度
由於台湾是B肝病毒高度盛行的区域,想必许多家长会开始担心自己的正值国、高中生的孩子会不会丧失了对B肝的抵抗力!其实如果家长真的不放心的话,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带孩子抽血检测抗体浓度。又或是考虑直接补打1剂疫苗,待2~4周後再进行检测,如果测得结果是体内具有足够抗体,就表示还有保护力;但若是测不到抗体或是浓度偏低的话,就建议依照小时3剂疫苗的接种计画,再补打2剂疫苗,以获取足够的表面抗体。
即便到了今日,仍有许多人认为疫苗不安全,可能会造成小朋友产生後遗症!不可否认地,疫苗是可能会使得人体发生免疫作用,而引发发炎现象,但绝大多数的後遗症应该与接种疫苗没有太大关系。注射B肝疫苗是台湾公共卫生重要的政策之一,事实也证明高达9成民众受惠於疫苗注射的政策,可避免受到B型肝炎病毒的威胁。
B肝疫苗是高度安全的疫苗,但若不幸因注射B肝疫苗而出现不好的状况,政府也有设立「药害救济」的制度,以维护患者权利,因此提醒家有新生儿的父母,不要忘记带小朋友注射完整的3剂B肝疫苗,让小朋友拥有对抗B肝病毒的保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