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没有弄错,如果所有这些迹象堆积起来预示着我的生活将发生新变化,那么我很害怕。这倒不是说我的生活很丰富,或是很有价值,或是很可贵。我害怕那个即将产生、即将控制我的东西—-它将把我带往何处?难道我得再次出走,放弃一切,放弃我的研究和书?难道在数月、数年以后,我将精疲力竭、心灰意懒地在新的废墟上醒来?趁现在还来得及,我想看清楚自己。(摘自萨特《恶心》) 萨特:完全依靠个体自身去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生活
萨特是法国哲学家,也是二战后法国存在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言人。萨特最重要的著作《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深受存在主义前辈的影响,尤其是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尽管如此,比起他的前辈或是他同时代的存在主义者们(如加缪、梅洛-庞蒂和波伏娃),萨特的哲学所具有的明晰性和力度以一种更加强有力的方式捕捉到了当时那个时代的精神。 所有存在主义哲学的中心主题都声称“存在先于本质(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通过这一论点,萨特试图传达这样的观点,即人最初的存在是没有目的或定义的,然后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到这个时候,作为对己经验的一种反应,人才定义了自己生活的意义。 这与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阐述的观点正好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人被创造就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或目标,并且生活的成就就在于为实现该目标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相比之下,萨特认为因为不存在上帝或设计师为人提供某种目的,完全依靠个体自身去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生活。 但是,在证明存在主义的前提时,萨特此种微妙的论断并不依赖于他的无神论主张。根据萨特的看法,因为即使是信仰上帝也是一种个人的选择—这也是个体选择的一种生活和目的。这种对神灵的信仰不能强加于个体身上。即使是一个人产生了有关亚伯拉罕的奇异的幻觉,仍然得由他来解释这些幻觉:是牧师的声音或是疯癫的幻觉?只有个体,而非上帝,能对此作出解释。 的确,“人不会被驱迫(man is never compelled)”这是萨特哲学中的一条更为宽泛的原则,在每个转折点上TA都面临着一个选择。即使一个人遭到囚禁或是被枪指着头,在萨特看来,TA的选择即为服从或是反抗—行为的后果不会使人免于作出选择。 萨特意识到,这种彻底的自由具有重大的后果。我们对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负有责任。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一个人不能找借口或是将TA自己的责任推给神灵或是人类本性:这些做法只是自我欺骗或是“背信弃义”。这种看法又引导出了下列有关个体责任的三点主张:首先,痛苦起源于我们意识到我们每个人所承担的责任。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不仅会影响到我们自己,我们所做出的选择和行动对其他人类个体来说具有榜样的示范作用。萨特坚持认为,这种责任是我们定义自己生活意义这一事实的一种后果,它反映在我们的行为当中。当我们做出一个选择,这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的偏向性,同时也是朝着这个世界做出的一份“人类生活应当如何被引导”的宣言。第二类责任是“抛弃”。存在主义者发现上帝并不存在是让人非常为难的状况。因为随之而来的结果是因此我们在道德事务上无法得到帮助或指导。这样看来,我们必须一边前行一边做出决断。第三,“绝望”。萨特的意思是,我们必须无望而为,在依靠直觉相信事情会一切顺利之前就做出行动。没有天意的观念。我们每个人必须仅依靠那些能被我们自己的意愿和行动所影响的事物。 能清楚看到,萨特存在主义的后果是充满负担而不可避免的。我们“被定了自由之罪”(We are ‘condemned to be free’)。但是这不应当成为任何一种悲观主义的原因,正如他的批评者们通常指责萨特的哲学会引起悲观主义那样。萨特告诉我们,存在主义展现的是“一种严厉的乐观主义”(a sternness of optimism)。它所蕴含的乐观主义的启示是:“人的命运存在于TA自身之中”(the destiny of man is placed within himself)。 译注:
梅洛-庞蒂(Maurece Merleau-Ponty 1908-1961),法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知觉现象学的创始人。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求学,后来主持法兰西学院的哲学教席,与萨特一起主编过《现代》杂志。主要著作有:《行为的结构》、《知觉现象学》、《意义与无意义》、《眼和心》、《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等等他被称为“法国最伟大的现象学家”,“无可争议的一代哲学宗师”。 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生平: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评 论家,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1925年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哲学,获博士学位;1933一1935年赴德国留学;1934—1939年任中学教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参军作战被德军俘获。曾来北京参加过世界和平理事会;苏共二十大和匈牙利事件后退党。他反对美国侵越战争,曾任罗素发起组织的民间审判战争罪行委员会的副主席,1964年拒绝接受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的诺贝尔文学奖。他曾积极支持1968年5月的法国学生造反运动;1980年4月逝世,约六万人自动参加他的葬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