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的好处

 雪城狼 2013-04-12

             太极拳的好处

 

一、 从精神锻炼方面来说,有利精神健康

  由于太极拳采用意识和运动相结合的锻炼方法,打太极拳时,要求精神贯注,“意守丹田”,不存有杂念,即要“心静用意”,在意识的支配下,人的思想始终集中在动作上,排除了大脑其它思绪的干扰,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人体就能很快地消除疲劳。

二、从内脏锻炼方面来说,促进新陈代谢

  太极拳采用腹式呼吸(即所谓“气沉丹田”),要求呼吸“深、长、细、缓、匀、柔”,保持“腹实胸宽”,由于呼吸运动促进了血液循环,畅通气血,促进了新陈代谢,对肝脏、胃肠也起到了自我“按摩”的作用,长期练拳者,呼吸频率会减少,扩大了肺活量。

三、从身体锻炼方面来说,增强全身体质

  打太极拳是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地运动,一动则全身俱动,而且是螺旋式的弧形动作,缠绕绞转,加强了肌肉、骨骼和关节的活动,畅通经络,使肌肉、关节、骨质的韧性增强,身体各部得到有效锻炼。特别是推手术,推荡往来,于攻守进退之中,肌肉收缩和舒张的交替,转换能力增强,能提高皮肤的反应能力,使之感觉灵敏。

四、从眼睛锻炼方面来说,有利恢复视力

  练太极拳时,动势时眼随手转,停势时眼向前平视,延展及远,练习日久,一转眼则周身俱动,使眼神经获得有规律的锻炼,对保护、健全、恢复视力有良好作用。

五、从技击方面来说,能够防身自卫

  太极拳本来就是一门武功,集各门派拳术精华,是以柔克刚,四两拔千斤,技击性很高。

总的要求:心静、用意、身正、体松柔和、圆活、连贯、协调

十三项要求:(1)心静用意,身正体松。(2)由松入柔,柔中寓刚。(3)弧形螺旋,中正圆转。(4)源动腰脊,劲贯四梢。(5)三尖六合,上下一线。(6)虚领顶劲,气沉丹田。(7)含胸拔背,落胯塌腰。(8)垂肩沉肘,坐腕舒指。(9)屈膝圆裆,骶骨有力。(10)眼随手转,步随身换。(11)速度均匀,轻沉兼备。(12)内动外发,呼吸协调。(13)意动形随,势完意连。

一、 练拳时,始终要保持松静

  首先大脑要“静”下来,然后放松周身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动作要轻松柔和,不可用拙力、僵劲。

二、练拳时,始终要全神贯注,用意识指导动作

  动作时,意欲去何处,眼神先去,目光随着手转动而前视,停势时目光经食指或中指前视。各个动作要圴匀连贯,绵绵不断。

三、练拳时,要以腰部为轴心运动

  运动时主宰于腰,带动四肢缠绕圆转。拳论所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完整一气”。

  上肢要求:沉肩、垂肘、坐腕、突掌、舒指、旋腕转膀。

  躯干要求: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腰部松竖、尾闾正中、松胯圆裆,劲向前合。

  下肢要求:分清虚实、屈膝松胯、旋踝转腿、调整重心。

四、练拳时,一个姿势接着一个姿势,连贯圆活,愈练愈松愈慢

  要求内外合一(内三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意合。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上下一条线(即百会穴与会阴穴要保持垂直的姿势),三尖相对(前手指尖上对鼻尖,下对足尖),一气贯穿,一气呵成。慢以气势连贯,动作不停断为度,过慢则气势散漫,不但周身有呆象而且看起来没精打彩,暮气沉沉。过快则动作处处滑过,飘浮而不沉着。

五、练拳时,在开头确定了架子的高中低后,整套拳要始终如一

  练太极拳要按照“先慢后快,快而复慢”的步骤,从“松柔入手,化刚为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根据人的体质状况,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一般每天早晚各练一次,每次20分钟左右为宜。青壮年可每天可保持一、二小时以上。以治病为目的的练法,要按照“轻松、舒适、自然”的原则,运动量不要太大,以微出汗为度。高而快的练法运动量小,低而慢的练法运动量大。初学者以高架子为适宜。练太极拳要从动作缓慢入手,只有练慢的功夫到一定程度后,才可开始由慢到快,快后复慢,既能慢到十分,又能快到十分。太极拳的轻缓正是为了求得重快,能轻则松,能松则快,能慢则内劲逐渐增长,在轻缓有了功夫以后,即可随心所欲地练快,能够快而不乱、轻而不浮。太极拳论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彼微动,己先动”。练太极拳越慢越好,是和其它拳的速度比较而说的,决不是时间越长越好,而是应该以慢到没有停顿和断续、气势不散漫为标准,以呼吸自然、不感觉呼吸紧促为禁准,“一气呵成”。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姿势的要求  

  各部位姿势的要求要符合太极拳“柔中寓刚”的特点,“以心行气”,“以气运身”,通过源动腰脊、缠绕圆转的螺旋式运动,达于手足尖端,使全身内外各部位的动作协调。某一部位姿势不正确,就会影响到其它部位,某一部位姿势正确了,也可带动别的部位姿势正确。太极拳有“不在形式,在气势,不在外面,在内中”和“重意不重形”的说法,这是指功夫深已定型者,他们是从“明规矩而守规矩”到“脱规矩而合规矩”。          

一、 头部

  练拳时,头要正直,不低头,不仰面,不左右歪斜,转动时要自然平正,不能摇头晃脑。意想头上似轻轻顶着一满碗水。“虚领顶劲”即“顶头悬”,要求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好象头顶上有绳索悬着,又好象头顶上顶着一满碗水那样不能摇摆。“上下一条线”,顶劲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要虚虚领起,若有若无,不可硬往上顶,正象“气沉丹田”不可硬往下压一样。颈项要端正竖起,而且要松竖,不犯强硬,眼神向何处转动,颈项也随着向何处转动,“眼随手转,光兼四射”,耳要静听身后,兼顾左右,面部肌肉自然放松,“面容正常”,口唇轻闭,齿轻合,舌尖轻抵上颚,要始终用鼻呼吸(鼻毛粘膜能防止污物吸入,又能调节湿度),在练中如感觉呼吸不畅,可以张口徐徐呼气,呼毕即合唇。

二、上肢部

  上肢三大关节为肩、肘、腕,首先要求松开肩关节,手臂能不能松柔圆活,关键在于肩关节能不能松开,肩关节充分松沉圆活后,全部手臂的伸缩、升降、缠绕,就能自然地如风吹杨柳。  练太极拳时,肘关节始终要微屈并具有下垂劲,即使是白鹤亮翅右手臂上举超过肩部时,肘尖仍然是带有下垂劲的。“沉肩垂肘”列为太极拳的重要法则之一,沉肩垂肘时要注意腋下留有余地,约可容一拳地位,要“肘不贴肋”、“肘不离肋”,使手臂有回旋的余地,便于保护两肋两肋两腰。太极拳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而且“沉肩垂肘”也能帮助“含胸拔背”的自然形成,只有含胸拔背,才能气沉丹田。初练时从全身放松上着想,练拳日久后,懂得虚实的变换,就要从“沉着”上着想,使内劲从松柔趋于沉着,手臂极为轻灵圆活,但又极为柔软沉重,练成“刚柔内含”的掤劲,推手时发挥粘粘连随的作用,在引进化劲时也不易被对方压扁,成为引进落实,而是引进落空。只有在沉肩垂肘的前提下,也才能加强坐腕的作用。坐腕也叫塌腕,在手臂伸缩、升降、缠绕过程中腕部既不要强硬,也不要软弱,而是柔和有韧性地运转,做到掤劲不丢,即在运转中避免内劲的断续或丢失。在运转中逢下塌或前推的动作时,仍要坐腕,到定式时,腕部应身法而沉着下塌,并有定向,促使手臂徐徐贯注内劲,这叫做坐腕,如果忽视坐腕的重要性,容易练成腕力软弱,近于舞蹈式的揉腕,只有轻灵圆活的美,没有刚健之美。推手中,“掤、吕、挤、按”,“采、挒、揉、拿”,当控制对方劲路时,也必须坐腕,才能搭手如落橧(比喻木工以斧击橧,一斧下去,牢牢吃住),手臂能够控制对方劲路,才能“放劲如摔杯”那样干脆利落。从经络学来说,腕部一段称作“气口”,与全身经脉相通,中医的切诊,首先是切脉。

  太极拳的手法分掌、拳、钩三种:太极掌法的特点为手指松舒,与长拳的拇指紧曲,其余四指伸直并紧不同,太极掌分虚掌(向前伸手手掌微带窝形,蓄而不张),实掌(螺旋式旋转前伸,渐减少窝形,到终点时,窝形近于消失,微微展指,坐腕,掌根微微贯劲前凸,意劲贯注于指尖)。将掌收回时,手掌渐由舒展而复归于含蓄,仍成微窝形,这叫由实而虚。顺旋或顺缠(旋转前伸,小指尖在前领劲,劲点依次移向无名指、中指、食指以及拇指尖端,使内劲贯到五指指肚),内旋或内缠(拇指尖在前领劲,随手臂的旋转前伸,依次贯劲到小指尖),平掌起落的应以中指尖领劲,中指尖劲足,其余指尖劲也足。贯劲是用意贯劲,不可用力。手臂处处虚而不直,掌按出时不可太过于膝,易失重心,推手时极为不利。

  掌法有七种:(1)正掌(指尖向上,掌心向前方)。(2)立掌(指尖向上或偏向上,掌心不向前方而向其它方向)。(3)垂掌(指尖向下或偏向下方的)。(4)仰掌(掌心向上或偏向上方的)。(5)侧掌(拇指指尖向下,手掌侧立的)。(6)俯掌(掌心向下,或偏向下方的)。(7)反掌(拇指在下,手掌侧下的)。

  太极拳的握拳与其它拳一样,四指并拢,用中指尖带领一起蜷屈,再将指尖帖着掌心,然后将拇指肚贴于中指中段上。太极拳从松柔入挺好,握拳不宜太紧,但应有团聚气势的意念,分之不能开,击之不能散,出拳落点时,拳背须与下臂齐平,否则腕部极易受伤。太极五捶(掩手肱捶又叫搬拦捶,披身捶,肘底捶,击地捶又叫栽捶,指裆捶)。太极六种拳法:(1)正拳(虎口朝上的)。(2)反拳(虎口朝下的)。(3)立拳(拳顶向上或斜向上的)。(4)栽拳(拳顶偏向下方的)。(5)仰拳(拳心向上,拳背向下)。(6)俯拳(拳心向下,拳背向上)。钩手:手指下垂或斜向后下方,在技击上是擒拿手法,起叼、拿、锁、扣的作用,不局限于拿对方的关节,发展为拿对方的劲路。腕指尖要有抓、拿、捋、缠之功,身步上要有提、拦、贴、空之能,以及硬叼、软闯“之诀。

三、躯干部

  (1)“含胸”、“腹实胸宽”:凡是要运用化劲(即走劲)的手法,都离不开含胸的辅助。初练拳时,不习惯于含胸,先把挺胸的念头完全打消,慢慢地在坐身的动作里微微含胸,避免凹胸(驼背)、挺胸病态。

  (2)“拔背”是当胸略内含时,背部肌肉往下松沉,而两肩中间脊骨(颈下脊椎第三根脊骨),有鼓起上提并略带往后上方拉起,背部肌肉有一定的张力和弹性,皮肤有绷紧的感觉。所以拳论有“力由脊发”,其实是肩和背的肌肉一起配合用力。内劲起于脚跟,通于脊背,形于手指,“腰脊为第一主宰”,拳论说:“含胸拔背落自然”,就是告诉我们胸背部的肌肉的松沉要用意不用力,不能故意用力做作。“拔背”与“含胸”是联在一起的,含胸的作用是有利于化劲,而拔背的作用则是为了有利于卷劲和放劲。

  (3)“气沉丹田”:腹部要求“松静”,在放劲时,有助于稳定重心,增强两足力量,使下盘稳定,利用地面反作用力,加大爆发力,使发劲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技术高深的,能使对方腾空掷出。

  (4)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由于全身放松,腰以上的体重自然下沉,由腰部来负担,所以腰部必须竖直方能坚强有力,腰杆挺得起来,劳动中的挑担和运动中的举重都需腰杆挺直,才能发挥功能,又能避免受伤。要做好腰部的松、沉、直,需要有松胯和屈膝的配合,因为膝节的前弯可代替腰弯,太极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力的运用得当,可以加强发力,提高速度,并使周身力量集中于一点。拳家说:“掌腕肘和肩,背臀髋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太极拳首重身法,总的虚实在腰部,次在胸,“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实不沾煞而偏沉,虚非无意而偏浮。初学拳者,首先要注意腰部的放松,在放松的基础上注意直和沉。弓步时,虽然上身前俯,而腰和身必须竖直,即头顶之劲要直贯脚跟,这是斜中寓直的一种身法。

  (5)“敛臀”:不要蹶起屁股,而要注意向里收进,就象用臀把骨盆包起来,又象用臀把小腹托起来那样。臀部的技击作用为应付背后近身的敌方,俯身将臀部上挑,使对方倒地,也可乘势猛坐身后对方的髋部或膝节,使之倒地,须注意动作的螺旋形,贴身时突然微微一转使对方失衡倒地。

四、下肢部

  (1)“圆裆”:裆即会阴部位,头顶百会穴的虚领顶劲要与会阴穴上下相呼应,“上下一条线”,保持身法端正。下部裆劲下好,上部顶劲领好,身法自然端正稳重。裆要圆,又要虚,两胯撑开,两膝微向里扣,即使两膝微向外叉开,而两大股外往里合,胯根撑开,也能圆裆。下蹲时,裆的高度不能低于膝盖,否则形成与尖裆相反的荡裆,裆劲就不能收敛上升。推手时化劲的顺遂,重心的调整,方向、力点、角度的变换,主要在腰裆的变换。两手的运化仅次于次要的地位,发劲时尤须裆劲下足,重心下沉而劲往前发,内力才能沉着透达,推手时能掌握“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技巧。

  (2)胯关节要求松开。下肢三大关节为胯、膝、踝。开胯不能开得太过,或者在坐身时裆低于膝盖的水平就会形成荡裆的缺点。动作时肩与胯合。“上下一条线”,犹如大树的干枝在上升,而根枝在下降。

  (3)屈膝。迈步时先提起虚足的大腿,使力量聚集在膝关节来带动脚跟提起,做踢腿或独立时,先提腿把力量集中在膝关节,上提高度至少与胯平,可以提高到膝与胸口平,提膝把力量集中于膝尖。腿与臂是上下配合一致划弧线圈的,不是直线弓出和直线后坐的。前面足弓出踏实时,膝尖不可超出脚尖,也不宜膝尖与小腿成垂直线,定式时,膝关节要有微向内扣之意。

技击上,拳论有“足来提膝”、“近便加膝”的口诀,“足来提膝”是以腿破腿,护裆护臁骨,是对付撩阴腿、克膝腿的攻防兼备的方法。“近便加膝”指的是膝盖上顶、里外撇膝和跪膝,起到用膝打击和使用跌法的作用。

  (4)足为步型、步法的根基。要求“迈步如猫行”,就是说,足部的动作须正确、灵活、稳当。“手进三分,足进七分”,“胜在进步占势,不败在退步避锋”,意欲往左,必先往右,意欲往右,必先往左,“足随手运”,动作须带弧形,始终不离螺旋劲。在技击上起到套腿、钩脚、蹬膝关节、踩臁骨、踏脚面、点软隙等作用,同时也能起到消化对方使用套、钩、蹬、踩、踏、点等防御和还击作用。

  足尖的上翘、下落、外撇、内扣、前进、后退,都须由拇指领劲。

  太极拳的上肢动作是以手领肘、以肘领膊的,下肢是以足领膝、以膝领股的,其关键全在于手指尖、足趾尖轻轻领住手足运行,不可犯硬,犯硬则不能轻灵。胸腹也要随手足运转,上下相随,一气贯通,当足尖正对前方时,双手的指向也须对向前方,视线也集中在前方,这也是“上下相随”、“专注一方”的要求,目的在使上下左右动向一致,加强周身团聚的合力作用,进退转换时不可忽高忽低,太极拳是柔术,不可犯硬。

  (5)骨和关节。人体206块骨头都靠关节连接,“节节贯穿”,“骨节要对准,不准则无力”,“节节松开,处处合住”,“周身一家”,“周身团聚精神健“,四肢关节曲而不直,留有余地,“劲以曲蓄而有余”,“松开我劲勿使屈”,“运劲如抽丝”,“运劲如螺旋”,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在推手上处处是蓄势,处处能放劲,在技术上达到“但依着何处,便从何处击之”,每势定式时,周身一齐合住劲,各关节对称地左右合住,上下对齐,如两手、两足等对称合住,如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两乳与两肚角上下对齐,开则俱开,开中有合,合则俱合,合中有开,一开一合,一虚一实,立身中正安舒,动作连贯圆活,上下相随,周身协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