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尺牍与书法表现

 鸿墨轩3dec 2013-04-14

尺牍与书法表现

赵佑铭

 

一、尺牍概说

“尺牍”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书》记载:“汉遣单于书,以尺一牍,辞曰,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尺一牍”即汉代诏书,因书于一尺一寸长的书版上,故名为“尺牍”。到两汉以后,“尺牍”一词逐渐成为公私文书之通称,人们对尺牍书信的别称有:“尺札”、“尺简”、“尺翰”、“尺素”、“尺鸿”等。此外,称呼私人信函,也用“书札”、“札翰”、“书疏”、“书问”、“简”、“函”、“小柬”、“手简”等词;而对公文书则有“章”、“奏”、“表”、“启”、“牒”、“状”、“札子”、“笺奏”、“驳议”等称谓。此外,因为书信须装入封套,故变称“函”或“函件”。因为须加缄封,故亦称“缄札”。又因为信纸每页八行,自南北朝以来“八行书”即成为书信的通称。不管其称呼如何变化,但其实质内容还是基本一致的。至于“札”、“牍”、“简”、“帖”之称,最初是各因书写工具而名的。写在木版上的称“札”、“牍”,写在竹片上的称“简”,写在布帛上的称“帖”。所以,书信又叫“书札”、“手札”、“尺牍”、“手简”等等。称“帖”的如晋王羲之的《快雪时睛帖》、《寒切帖》、陆机的《平复帖》等都是书信,因为重视其书法的价值,所以后人称之为“帖”。

古往今来,人们使用书信交往的历史,可上溯至两千五百年前之春秋战国时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受人们喜好收藏之风的影响,尺牍作为书法作品的一种形式,开始被人们重视并流传至今。

书写尺牍所用之材料,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纸张未发明之前,书写信函通常是用竹简或木牍,偶尔也用丝帛织物。目前可以见到最早的书信原迹,是出土于湖北江陵云梦睡虎地秦墓的公元前三世纪初写于木牍上的两封家信,信中提及灭楚战役,发文是向家中索要衣服和钱等内容。这两封信的书体为秦隶,内容比较简短,其形制、格式反映出了当时期书信的一般情况。至于丝帛尺牍,现存最早者为发现于敦煌的公元一世纪初期的两封缣帛信函:两信均用汉隶书写,内文篇幅比前述秦代尺牍稍长,同时出土者还有丝质信封,可一窥汉代尺牍形制。纸张在汉代末期已相当普及,且汉代文献记载中之尺牍数量也很多,但出土发现的汉代尺牍却多为竹、木质材。现存书写于纸张上的尺牍,其年代最早只能溯到魏晋时代,也就是从魏晋开始,纸张渐渐取代竹简、木牍及丝帛而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此后,作为书信用的纸张,更发展出各类不同质地、纹理、色泽、花样的信笺,成为不仅实用且可供观赏的文房佳用。到了宋代,尺牍几乎全为纸质,其中更有制作精美的花笺,可以想见收到如此信函,除文辞传情达意之外,优美的书法与精致的信笺更能得到赏心悦目的愉悦。

二、尺牍书法

尺牍书法虽不像其它形式书作那样刻意求精,但其自然率意的写法,反而更能忠实地透露出书写者的真正水平与实际风貌。书写尺牍时,手随心转,自由挥洒,不受任何拘迫,书家的功力在最自然的情况下流露出来,所以尺牍中常出现极为精彩的书法作品。历代书家的代表书迹中,有不少即是属于尺牍类,这些尺牍除述往还之情外,更成为书法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所以说,尺牍书法是一笔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是研究中国古人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审美情调、艺术修养以及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媒介。

书法史上著名的王羲之《孔侍帖》、《丧乱帖》、《姨母帖》,索靖的《月仪帖》,锺繇的《荐季直表》,陆机的《平复帖》,王献之的《鸭头丸》,王珣的《伯远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怀素的《苦笋帖》、《食鱼帖》以及宋代四家的书作等都是尺牍书法,这些尺牍书法都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极大影响。

关于尺牍书法的款式,因为它是信札,受尺码限制,所以只能写必须让别人看得懂的小字。同时又看起来如行云流水,且端庄秀丽,笔道精练,最见功力而不受楷法制约。这种无意求工情况下的书写,呈现出的却是“无意于佳乃佳”的真率自然与潇洒随意,这也是尺牍书法与其它形式的书法大异其趣的地方。所以在魏晋以来的书法家的诸多书法作品中,当推尺牍书法最见本色,也最富变化。尺牍的书风往往一方面会因书写对象与内容之不同,而有所变化,可谓是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而显。所以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也说:“写乐毅则情多拂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恬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如王羲之的《孔侍帖》、《丧乱帖》、《姨母帖》等手札,笔法或纵逸泼辣,或沉着含蓄,在字里行间呈现给人的实在是不一样的情绪感受。另一方面尺牍书法往往又会因书写环境和用材的原因而影响创作态度。如宋四家之一的蔡襄(1012-1067)“澄心堂纸”尺牍,因为是以厚金搜购佳纸,故以精美端整的小楷书之,显得与所求佳纸相得益彰;而蔡襄另一尺牍主要叙述其为脚气发肿所苦,是以书写时舍谨饬工整的楷书,而采随兴适意的行书,应该说是与其内容所述的身体状况甚有关联。尺牍作为一种书法创作的形式被流传至今,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即可成为研究个人书风发展的基点,通过书家的尺牍作品,可以窥见其个人书风之演变。更可由同时期书家的尺牍书法中,看到时代书风发展的脉络。

三、尺牍的文体

尺牍之使用,主要为人际间思想、意见、感情与讯息之沟通交换,其内容形式由早期之简略,逐渐发展为文辞优美,立意简明,措辞得体,称谓、行款、封缄、纸墨均极讲究的一种专门文体。尺牍内容虽因人而异,然皆随心、随情、随性、缘事而发,故晋陆机于《文赋》中谓:“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尺牍之行文或言简意赅,或千言不尽,或旨明文畅,或委婉含蓄,或引经据典以论理,或吟诗炼句以抒情,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语,皆文情并茂,酝藉隽永,读之令人不忍释手。

随着尺牍之文体与结构形式日益发展成熟,应用范围日益扩大,使用层面日益普及,尺牍之体例规范因而建立。为使尺牍之书写体例格式不致因错误而失仪,写信之程序模板开始应运而生,这类尺牍之程序与模板通称为“书仪”。早期书仪在东汉时已出现,其书结构以一年十二个月为纲,每个月均列书信范本。至于传世最的书仪则应为西晋索靖的“月仪帖”,其书为月仪形式,按一年十二个月份之次序排列,一个月一封示范尺牍。每月往复书信各一通,信以四字句为主。

南北朝以后,书仪大量发行,内容亦扩充许多,按书信者身份之不同,或致书情况场合之差异,而有各类书仪出现,如《皇室书仪》、《妇人书仪》、《僧家书仪》、《吉凶书仪》……等。不过,南北朝时代的书仪,现均仅存目而已。唐及五代之书仪尚存,敦煌地区保存下来不少唐写本书仪,其中尚有未为唐志著录者,当为民间流行之书仪。

一般而言,尺牍之书写形式及结构发展到唐代已趋完备,其称谓、问候、祝颂、述事、场合用语等种种书写形式,皆有明确严格的规定。宋代继承唐代遗绪,其尺牍除内容更加生活化,用词更加口语化外,结构无论繁简均已成熟完善。从现存的宋代册页中繁式、简式私人尺牍与公文尺牍中,可以观宋代尺牍之大略。其中繁式的私人尺牍书写形式中最完备者,至少包括九部份:具礼、称谓、题称、前介、本事、祝颂、结束、日期及署押。

1.具礼:是致书人表示对受书人尊敬之语,如“惶恐”、“顿首”、“再拜”、“端肃”、“稽首”、“和南”等。

2.称谓:是表示致书人与受书人间长幼亲疏之关系,如“老伯”、“尊亲”、“尊契家丈”、“契兄”、“老兄”、“贤弟”、“乡友”、“老友”等。

3.题称:是表示对受信人尊敬之辞令,如“阁下”、“座前”、“台座”、“尊执”、“侍使”、“足下”、“左右”、“膝下”等。

4.前介:是本事之前的开场白,多叙间阔、瞻仰、起居、台候、恭维、时令或神明佑助之语。

5.本事:是信之主要内容,因人因事而异,包罗万象。

6.祝颂:是表示对受书人关切祝福之词,如“善保珍重”、“千万珍重”、“切冀保重”、“千万以时自厚”、“茂介新祺”、“茂迎景福”等。

7.结束:是结束信函之词,如“谨拜复不备”、“不备”、“谨此叙复不宣”、“匆匆不宣”、“不宣”、“率略不罪不罪”、“右谨具呈”、“谨上状不次”、“谨状”与“不次”等。

8.日期:是书信的日期,通常只纪月日,故需经考察,始知年代。

9.署押:是信末之签名或画押,名后多加附行礼,如“某顿首再拜”、“某咨目顿首”、“某顿首”、“某惶恐再拜”、“某悚息再拜”、“某拜覆”、“某拜禀”、“某启”、“某手启”、“某手状”等。

四、结语

历代尺牍作品作为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之所以如此受到后人的喜爱,原因首先在于这种创作是在不受任何约束和干扰、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情况下,自由熟练发挥书写技巧实现的,尺牍大都以楷、行或草体书写,其中又以行书占大多数。由于尺牍为互通音讯而作,故书写时意在表达心境,直抒胸襟,而不仅是在表现书法技巧;还由于书写时心情放松,用笔有时随情绪而动,书法和感情水乳交融,所以笔法、线条均无须刻意雕琢,结构行气少用布置安排。显得通篇的章法浑然一体,看上去格外的生动自然。这种“心手双畅”、“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书法的本意和自觉。可以说,这些尺牍书法充分展现了历代书法的真实面貌和书家的真正水准,所以才使得尺牍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收藏的书法珍品。

相对而言,尺牍作品中的这种真率、天趣的自然流露是现代意义上的书法创作,特别是当下注重“视觉”效果的流行书法所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在当前人们追求形式、重视展厅效果的同时,许多人开始对这种流行书风进行反思,深刻思考书法作为艺术的自律和自觉问题。积极寻求书法艺术的创作规律、形式及欣赏的方式。因为艺术的发展,始终是在创作与欣赏的互为作用中前进的,艺术欣赏同现实生活一样,都是源于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书法创作也是如此,不仅需要黄钟大吕式的艺术欣赏,也需要那种最为真诚的表达和贴近心灵的艺术作品。尺读书法所展现的那种浓郁的书卷气,那种心灵的慰籍感,在展厅中往往无法感觉得到。尺牍书法在一定程度上的回归,应该就是这一反思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