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眼看历史---无上的荣耀

 商君法圣 2013-04-15
(22) (2013-04-14 23:52:26)

   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章节,对今日的气候趋势和社会趋势具有相当的警示意义。

   王莽是个儒家意义上的好人,也是儒家弟子的典范;这样的所谓好人,在政治家的意义上就意味着废人,既不能扭转西汉王朝的颓势(和汉宣帝截然相反),也无法使大新朝长治久安,结果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这几乎是注定的!

   王莽的个人历史和中国这个民族的历史极为相像,当中国历史上一直以儒家思想作为独尊的大背景下,无法实现兼容并蓄 百家争鸣,再也无法重现春秋战国的文化繁荣,中国历史的今天在千年以前就已经注定。

=================

    西汉末年曾发生大地震,波及三十多个郡的城郭,这样的地震按现在的预计至少9级甚至10级以上,直接造成地壳的剧烈变化,导致西汉末年渤海湾西岸的大海浸,宋代的经学家认为自碣石以西现今整个渤海湾在此之前全是陆地。谭其骧教授反复研究,认为:“其海侵范围为今渤海湾4米等高线以下”,京津冀地区被淹范围十分巨大(因为整个天津和周边大范围地区的高度只是海平面一至三米)。今天津、黄骅、宁海一带有几十处古文化遗址,它们不是东周、西汉时期,就是隋唐时期。其间独缺失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遗址,在武清县雍奴故城遗址之上有海相地层,这都是很显然的当时被海水淹没的证据,说明武清 天津 黄骅等渤海湾临海地区当时被淹入海下。在西汉泉州故城遗址之上,已湮没有“2米深的淤泥”,也说明当时确有大海浸,海浸之前此地有许多村落、城市,之后,海相地层压置在文化地层上。至公元6世纪海水退出,又才有新的村落与文化地层,当中独缺失了公元1—5世纪的人类活动遗址。

    这说明当时被淹的临海地区的面积十分巨大,集中于渤海湾和东南沿海。

    我们知道,海水是引起地球气温快速变化的最主要动力,大面积海侵的发生,海平面扩张,深海海水(低温)急剧上翻,迅速的降低了地球表面的温度,这才是西汉末年气温剧降的根源。

                           下图可以更明显的看出当时气候变化的情形:

 

图1 1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实线)与5000年来中国温度(虚线)变化图。
目前挪威雪线高度为1600米左右;0作为目前温度;横线时间比例尺是幂数的,越向左越小。
 
 
 
 
    雪域线图的变化是历史数据,而中国温度是基于竺可桢先生的文献绘制出来的,从图中可见,中国在西汉末年曾经经历剧烈的降温,是与大地震和海侵造成的气温剧降相对应的,从另外的方面也可以佐证,任何一次大降温时期造成的气候恶劣都会形成自然灾害加剧,这是必然的,中国历史上有十次人口剧减时期,其中西汉末年就在其中,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汉平帝元始二年时有人口5959万到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时只有2100万,人口剧减三分之二左右,战争是一个因素,但气候恶劣导致人们食不果腹是形成农民战争的根本因素!因为气温骤降的非常迅速,虽然不是最寒冷的时期,但是,这样剧烈的降温对社会带来的打击是历史上少有的。
 
王莽出生并执政于这一时期。

   西汉自汉宣帝去世后,其政治与社会结构变动剧烈,元、成、哀、平等几位皇帝或怠于政事、或软弱无能,政权先后由宦官石显与外戚王氏、傅氏等集团掌控。地方豪强与商贾再度兴起,控制地方吏治与经济,并且与中央官员密切结合。他们一方面垄断富利,一方面兼并大量土地,以致大量百姓转为佃农、流民或奴婢。儒家集团的政治力量超过崇尚务实的法家,最终独占朝政。

  自从前1年汉哀帝去世,王莽奉王太皇太后王政君之命,重返朝廷担任大大司马,从此,王莽独掌朝纲。历史上,王莽自认为是儒家的圣祖,典型的儒家弟子,史载:节俭朴实,酷好儒术,礼贤下士,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

  可是好人在历史上就意味着废人,无论在他执政的西汉末年还是新建立的新朝时期,当时的社会矛盾都是大地主大豪强掠夺了大量的土地,加上当时气温剧降,自然灾害加剧,百姓的生活更加困难,处在所谓官逼民反的临界点。

   可以说,当时的王莽深刻的认识了这一点,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推行很多项改革,不论是否复古也好还是革新也好,都是为了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也就是说王莽对当时的处境还是清楚的。可是,官吏制度改革半途而废(因为触犯了地方官吏的利益);经济方面,王莽于9年推行改革,内容大多与汉武帝推行的制度相似,耕地收为国有,推行王田制(即井田制),限制豪强和百姓都只能有一定大小的土地(类似于均贫富),地方豪强不可能因为一道法令而服从,由于土地过小而不能负担一户生活,连人民都反对这个改革,三年后,王莽接受区博的建议取消王田制,土地改革无疾而终;奴婢问题,因为王莽无意废除奴婢制度,而又禁止自由买卖,导致豪强在黑市贱卖奴婢,这个措施最后也废除了;在改革财政方面,为了防止商人剥削,王莽建立五均赊贷(类似于贷款制度)、六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类似后世国家社会主义政策,以五均官掌管工商业的利得税(类似所得税),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以提升国家收入,然而,这些政策多是由薛子仲、张长叔等富商大贾执行,他们以变法为名义,勾结地方官员榨取百姓,使得地方贫富更加悬殊,国家经济更加失调,经济的危机更加深重;最后是货币改革,这是最失败的政策,王莽依据古制,陆续推行刀货、贝货等新币,到2年共有黄金、银货、龟宝、贝货、钱货、布货等货币。这些数种货币扰乱新朝财政,到14年又尽数废除,以致农商失业,经济崩溃。

可以说,王莽当时的所有改革措施都切中了时弊,但无一成功!

    另一方面,王莽依据儒家大一统思想,认为世界上应该只有一个王号,所以将诸侯“王”改称“公”,将四周属国由“王”改为“侯”。为了宣示新朝的威德,王莽收回原汉朝发给四周各国的“玺”,换成新朝的“章”。这些措施,使汉家诸侯穷困潦倒,匈奴、高句丽、西域诸国和西南夷等君王先后拒绝臣服新朝,而王莽信奉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决定其不断对这些属国进行征伐,征匈奴  征高句丽 征钩町 征西域,也无一成功,内部饥荒和矛盾激化,民变四起,大新朝四面楚歌。

   治世道  乱世佛   由治到乱是儒家,王莽一个典型的儒家弟子,欠缺治世(道家和法家)的能力,既不可能像汉宣帝一样带领西汉再次中兴,也无法挽救大新朝覆灭的命运。

  王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春秋战国 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第一是气候适宜;第二是奉行道家思想为主体的百家思想(法家 儒家 墨家  兵家等百家争鸣),统治阶级实行“霸  王道杂之”,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相结合,成就了那几个时期辉煌的历史,无论在中国史上还是在世界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后世的中国也不断有经济复兴时期,但再也无法取得以上时期全社会文化 经济 科技非常均衡发展  同时辉煌所带来的成就。相反,西汉从元帝开始独尊儒家,限制了文化的发展,实际上限制了社会对社会弊端(这些弊端是社会进程中一定会出现的)的自我修复能力,同时助长了以儒家为代表的门阀制度形成和社会豪强的加速崛起,贫富差距快速恶化,到王莽时期,儒家思想(包括儒家形成的门阀制度)开始独占社会的统治地位,气候剧烈变化带来社会阶级矛盾的极速激化,百姓生活难以为继,只能揭竿而起,西汉覆亡  新朝短命,王莽不过就是一个历史的小丑!虽然王莽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但改变不了这一点。

   知行合一,明代伟大的思想家王守仁先生点出了儒家思想的根本弊端,知只能认知世界,认知社会(更不要提那些打着儒家旗号谋私利的岳不群之流);而行才能改变世界,改变社会!也才能建立一个新朝代,也才能中兴一个朝代,才能救民于水火;王守仁为王莽很好很准确的算了命!只会夸夸其谈的儒生对社会丝毫无益,王莽只是证明了这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