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孩子点滴的进步 我们都知道,在战争年代,一个带兵出色的指挥官。在谈到那些艰苦的岁月时,他常常 感叹他说:“人可以创造奇迹,而鼓励可以创造出人的奇迹。”许多战士在那样艰苦的条件 下之所以能克服非人所能克服的困难,战胜无数艰难险阻,靠的就是上级对他完成任务的信 心和鼓励。 事实也是这样,一个人只要被称赞,心里一高兴,干劲一来,就可以发挥出超乎平常的 能力。反过来说,一个人的努力和成绩不能得到应有的赞赏,也就是说当“报酬”不存在 时,就激不起努力的兴趣,也就不可能爆发出超凡的能力。这是人类心理的一面,也是任何 人无法改变的。东欧苏联集团的崩溃,平均主义、大锅饭造成的生产疲沓、企业连年亏损, 都一再说明了这个简单的道理。 对大人如此,对小孩来说,更是如此。称赞,尤其是自己父母的称赞会使孩子加倍努 力。孩子所信赖的人,也是所依靠的人,就是父母。他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也渴望得到父母 的赞美。因而父母如果在这一点上有所疏忽,孩子的失望常常会超乎大人的想象。 有一次一个邻居的孩子从学校拿回来一张奖状,高高兴兴地给家长看了,家长当然很高 兴,称赞了几句:“好!这奖状我们把他挂在你的房里!好好学习,将来当科学家,为人类 造福。”这时,同他来的还有邻居的一个小女孩,我们知道她很聪明,从前也总是班上前三 名,便顺便问她:“玲玲,你这次得了什么呢?又考了几个一百分?”哪知这一问,小女孩 哭了。安慰了好半天,她才说:“我妈他们不喜欢我的奖状,也不管我得多少分。所以我也 不要奖状和一百分!” 后来,我们把这事告诉了玲玲的父母。他母亲想了好久,才醒悟他说:“唉,都是我一 时的疏忽。玲玲这期期中考试,得了几个一百分,她兴冲冲地把试卷给我看。我当时正忙着 单位里的事。心里很烦,就没有多看,只谈了一句'好’,就又只顾想自己的心事去了。” 她停顿了一下,然后恍然大悟说:“怪不得这两月我总觉得玲玲这孩子变了。有些疏远我, 和我谈话也谈得少了,念书也不专心了。”是的,当孩子因为得到满分,而希望能和母亲共 同分享这快乐与荣誉时,母亲却十分冷漠。因而使孩子产生了一种被冷落的失落感,于是孩 子对母亲失去了信赖感,故而对读书的兴趣也大减。 孩子,当然主要是指幼年的孩子最关心的是能得到父母的爱。因而小孩子做事的意愿, 常规父母的反应而定。尤其是做事的精神,有赖于父母的鼓励。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赫各洛 克曾经作过一个实验。他将儿童分成四组:统制类、赞赏类、斥责类和忽视类。要他们连续 作五天的加法演算。第一天的平均分数各组大致相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赞赏类的成绩 不断进步,其他类组成绩则逐渐落后。 赫洛克认为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就在于赞赏类的孩子认为“父母对我们寄予了厚 望”,所以努力的欲望愈高。因而,对孩子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点滴进步,做父母的都应加 以肯定。“你做得很好!”如果怕孩子得意忘形,骄傲自满,还可以再加上一句:“这次你 考得很好。你应该不断努力,那么就可以每次都得满分了。” 父母称赞孩子的成绩,是对孩子努力的肯定,是为了鼓励孩子继续前进,所以称赞要恰 如其分,就事论事。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务实的精神,绝不要一高兴起来,就把孩子捧上了天 “只有我的孩子聪明,我就知道你一定能得一百分!” 同时,称赞和表扬孩子的时候,也不能太抽象和笼统:“你这幅画画得跟毕卡索的一样 了!”或“你简直是个小画家了!”因为这种抽象夸张的评价,孩子理解不了。当然也就鼓 舞不了孩子。称赞孩子的绘画,应该说出画本身有什么优点。如:“天空的云彩很有变化” 或“树圆得像活的一样”。这样孩子听了,既知道自己成功的地方,又感到亲切。如果是称 赞孩子的算题,可以说:“这个算法很好,清晰、简便。” 有的母亲在孩子作好了一件事或考得好时,不大愿意称赞和表扬,而认为这些都是孩子 份内的事,或应该做到的。话虽不错,学好功课是孩子的本份。但是他们却往往忽视了一 点。那就是世上很多事都是应该的或份内的,而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好或者没有做好。何况 是一个孩子呢? 所以父母吝惜赞词是不对的。正确的态度是发现并肯定孩子的每一点滴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