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持续性静力牵张法改善运动员肌肉力量和技术质量的研究【中国运动网】

 人在旅途w 2013-04-16


持续性静力牵张法改善运动员肌肉力量和技术质量的研究

摘要:为了探讨散打运动员有效的拉伸练习方法,通过对20名散打运动员进行拉伸练习的比较实验研究,分析散打运动员进行持续性静力牵张后,其对肌肉力量和技术质量的影响,受试着在进行热身活动时,分别作持续性静力牵张和热身操热身。并测试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持续性静力牵张练习能更有效改善散打运动员的肌肉力量和技术质量。
  关键词:持续性静力牵张;散打运动员;肌肉力量;技术质量
  中图分类号:G80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928-03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Improving Sanda Players Muscle Force and Technique Quality by Adopting Persistence Static Draught and Stretching
  TONG Hai
  (P.E. DepartmentChangan UniversityXian 710061Shaanxi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effective stretching exercises for Sanda playersthis study conducted a comparative experiment research on the persistence static draught and stretching among 20 Sanda players. The athletes were asked to conduct two different kinds of exercises (treadmill running and persistence static draught and stretching) during the warming up exercises and we tested the relative index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persistence static draught and stretching was more effective for improving the Sanda players muscle force and technique quality.
  Key words persistence static draught and stretching Sanda player muscle force technique quality
  
  散打是在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集技击术、战术、身体素质、心理品质与对抗为一体的武术竞技运动[1],对人体等各部分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要求很高,它涉及散打运动员的成绩好坏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尤其在新规则出现后对肌肉力量有了更高的要求[1]。本研究选取散打运动员为实验对象,检验持续性静力牵张对散打运动员肌肉力量和技术质量的影响以期为散打运动员的的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而持续性静力牵张亦有可能投入到更广泛人群的训练健身当中。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西安体育学院竞技体校20名近期没有腿伤、膝伤和踝伤的散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被试者的基本情况,见表1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设计
  通过对受试对象施加不同的热身方案,来检验持续性静力牵张练习对肌肉的最大肌力和等长收缩情况下下肢伸肌的力量-时间曲线特征的以及参与工作的主要肌肉肌电的影响效果。分别在不同的两天,对所有的受试者分别施加两种不同的热身方案后,进行测试,采集数据。第一天受试对象进行15min的热身操练习,强度控制在最大心率的40%[23]周后,对他们实施第二套的热身方案,即先作热身操15min然后再完成持续性静力牵张练习,然进行测试,采集数据指标。通过对得到的数据的处理,进行前后的对比分析。间隔2d后,进行同样的拉伸练习,拉伸前后,20名选手按随机次序,进行单项与实战中的技术技评,3位有经验的教练员担当考官对其动作进行评分。
  1.2.2持续性静力牵张方法
  持续性静力牵张方案:1)坐在地上,前伸右腿,左腿屈膝并向左侧打开髋关节,左膝触地,胸部前倾贴紧右腿;坐在地上,前伸左腿,右腿屈膝并向右侧打开髋关节,右膝触地,胸部前倾贴紧左腿;2)向前迈出右腿,形成最大幅度右弓步,双手扶膝,上体正直下压;3)向前迈出左腿,形成最大幅度左弓步,双手扶膝,上体正直下压;4)两腿左右分开,伸直,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形成最大幅叉;5)左腿直立,右腿弯曲,双手从臀部抓拉右脚面;右腿直立,左腿弯曲,双手从臀部抓拉右脚面;6)双腿呈跪姿,脚面绷直触地,臀部坐在两脚跟部,上体充分后仰;面向墙站立,脚尖抬起触墙,身体贴近墙面,拉伸腓肠肌。7)臂部牵拉:受试者面对肋木站立,右手臂弯曲上举、手放在同侧肩上,肘关节靠在肋木上,身体缓用力向前下方倾压,以拉伸左臂肱三头肌及同侧背部肌肉、胸大肌,动作相反,所拉另侧肌肉相同。8)面向肋木站立,身体前倾,两臂充分伸直前举,握住肋木,身体缓慢加力向下压,以牵拉胸大肌、背部肌肉和肱三头肌。身体侧站于肋木旁,单臂平侧后伸向右侧用力压,以牵拉肱二头肌、胸大肌、冈下肌、菱形肌和背扩肌,左侧动作与右侧相同,但方向相反。拉三角肌、胸大肌背向肋木站立,两臂后上举,握住肋木挺胸,逐渐增大静拉力。
  每个动作连续重复三次练习后再进行下一个动作的拉伸练习,每个动作的拉伸持续时间40s,然后放松30s[4]。所有动作的牵张练习的幅度都是在到刚有疼痛或者酸麻感觉的位置为止。
  1.2.3测试方法采用美国产BIODEXⅡ型多关节等速测力系统进行测试:Ⅰ测试内容:散打运动员右侧肩关节、髋关节屈伸肌群等速向心收缩。
  Ⅱ测试参数设置:对研究对象各关节等速向心收缩测试参数的设置为肩60°/s120°/s,60°/s180°/s,每组重复次数为6,组间休息2min
  Ⅲ测试指标峰力矩:指在一组多次重复测试中的最大的力矩值,单位为牛·米(N·m)
  相对峰力矩:指峰力矩除以受试者的体重所得到的值,单位为牛·米/千克(N·m/kg)
  Ⅳ测试方法:测试前要求运动员做好准备活动,休息3min,开始正式测试。正式测试前允许运动员练习35,体会其速度性能,准备好后,全力、快速进行关节的屈伸运动,直至完成规定次数。每个测试速度间隔3min,测试顺序依次为肩关节、髋关节。
  1.2.4试验仪器采用美国产BIODEXⅡ型多关节等速测力系统进行测试,关节角度仪。
  1.2.5数据处理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数据结果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进行资料t检验,统计出结果以P<0.05为显著性水平。P<0.01为非常显著性水平。
  
  2实验测试结果
  
  2.1两组热身方案后受试者肩关节屈伸肌峰力矩变化比较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拉伸后受试者肩关节在角速度60°/s时屈相对力矩明显增加,而屈峰力矩,伸峰力矩、伸相对力矩、屈/伸比在完成两种不同的热身方案后都无显著性差异(P>0.5)(23)
  
  2.2两组热身方案后受试者髋关节屈伸肌峰力矩变化比较结果

 当角速度为60°/s时,拉伸后受试者髋关节的屈峰力矩,屈伸比明显增加,而屈相对力矩、伸峰力矩、伸相对力矩、在完成两种不同的热身方案后都无显著性差异(p>0.5)。当角速度为180°/s,各指标在前后两次测试没有显著性变化(p>0.5)(45)
  
  2.3实验选手拉伸前后的技术评分比较
  表6显示拉伸后,实验组选手对抗中的得分与拉伸前有了显著提高,表明在其他训练条件等同的情况下,准备活动采用持续性静力牵张训练的实验组队员,其对抗中技术的有效实用程度已有了明显提高。
  
  3分析与讨论
  
  持续性静力牵张对于肌力和肌肉屈伸肌峰力矩的影响效果,与运动员机体迅速恢复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密切相关。目前的研究表明对适度的身体持续性静力牵张练习既不会影响肌肉的肌力也不会影响到肌肉屈伸肌峰力矩,但是肩关节在角速度120°/s时屈伸比略有下降。
  虽然肩关节在角速度120°/s屈伸比在静力性牵张后发生轻微的下降,但下降在统计学检验中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据之前的研究报道过与现在相冲突矛盾的结论,即不同的持续性静力牵张练习后,发现屈伸比明显下降或没有发生任何变化[56]。屈伸比和其他指标没有发生显著下降可能是由于拉伸肌肉的部位,拉伸的类型或拉伸持续时间的不同造成的[56]。肩关节屈伸肌群的峰力矩呈现的规律是伸肌力量大于屈肌力量[7]。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但也有研究发现关节屈肌大于伸肌力量,峰力矩呈下降趋势[8-10]。可见以往对肩关节的测试结果并不呈现一致性,但是这也可能和专项运动的特点有关。本次测试测得的受试者肩关节是伸肌峰力矩大于屈肌峰力矩,120°/s60°/s峰力矩略小,根据经典力学理论随着肌肉收缩速度的增大,肌肉的收缩力减小,而肌肉在120°/s收缩速度所产生的强度比60°/s情况下略大,之所以峰力矩出现下降,可能是因为随肌肉收缩速度的增加关节肌群需付出更大的肌力来克服收缩元和结缔组织的流体粘滞性,同时横桥不断地快速结合与分离也要损失肌力,从而使肌肉的张力随运动速度的加快而下降[10]
  本研究中髋关节在角速度为60°/s时,屈峰力矩和屈伸比的增加,我们考虑可能是持续性静力牵张的作用。而这主要是由于神经调节机能的改善。神经调节机能的改善主要体现在运动单位募集的数量和形式的改变。即使世界顶尖运动员在激烈竞技时,仍有部分运动单位处于隐能状态。持续性静力牵张作为一种外在刺激,能够激活肌梭中传入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反射性的引起梭外肌纤维收缩,故能最大限度地募集运动单位参与活动。持续性静力牵张产生的强直张力反射是通过单突触闭和传导途径,同时产生一些少量的多突触非闭和传导途径[11]。笔者认为出现以上现象有两个原因,首先,持续性静力牵张使神经中枢功能加强,导致更多的肌纤维参与运动[12]。其次在持续性静力牵张中练习的实验对象,由于不断的牵拉,角度、力度和部位的变化的变化即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加强,肌肉在主动收缩的前提下,其刺激能使潜在的运动单位进一步激活,振动传递活化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运动,使其达到了最佳的运动效果,即α运动神经元激发其他神经元募集周遍的肌纤维参加收缩,使肌腹、肌腱都尽力参与同步收缩[1314]
  本研究显示,牵张后受试者技术得分增加,究其原因,首先持续性静力牵张在复杂技术的动作延展度上准备活动中始终保持最开阔的体位,这有助于运动员进一步体会技术的到位程度,对技术的舒展、大方有更深刻的体会。降低肌肉的粘滞性,提高了肌群、韧带的伸展性及各关节的活动范围,通过静力拉伸,对形成散手运动员正确的技术动力定型起到良好的强化作用,运动员对实际训练中正确技术的鉴别能力由此加强。并在训练中,通过强化完成正确技术动作的本体感觉,形成越来越规范的个人技术模式。
  
  4结论与建议
  
  1)适当的持续性静力牵张能够,消除肌肉粘滞状况,提高动作质量。
  2)肩关节和髋关节各测试指标,大部分并没有出现显著变化,考虑可能是静力牵张的持续时间或者强度不够。应进一步研究重复因素和积累的静力性牵张对测试指标的影响。
  3)为了能够充分利用持续性静力牵张,使其在竞技体育的热身和训练后的恢复过程发挥最大的效益,应对持续性静力牵张练习造成的肌肉力量变化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光圣,郑海鹃,姜传银. 武术散手运动员专项耐力的特点及训练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3)37-39.
  [2] Bandy WD Irion JM Briggler M. the effect of static stretch and dynamic range of motion training on the flexibility of the hamstring muscles [J] . J -Orthop sports - Phys - Ther,1998,(4)295-300.
  [3] 张志胜,持续性静力牵张法发展柔韧性的最佳拉伸时间 一发展少儿游泳运动员踝关节柔韧性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7(2)119.
  [4] John M Saxton et al. Neuromuscluar dysfunction following ec2centric exercise. Med Sci Sports Exerc,1995,27(8)118.
  [5] Young W,Elliott S.Acute effects of static stretching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stretching and 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s on explosive force production and jumping performance.Res Q Exerc Sport20017273-239.
  [6] Kubo K,Kanchisa H,Kawakami Y,Fukunaga T.Influence of static stretching on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human tendon structures in vivo.J Appl Physiol200190520-527.
  [7] Avela J,Kyrolainen H,Komi PV.Altered reflex sensitivity after repeated and prolonged passive muscle stretching.J Appl Physol1999861283-1291.
  [8] Power K,Behum D,Cahill F,Carrol M,Young W.An acute bout of static stretching effects on force and jumping performance.Med Sci Sports Exerc2004361389-1396.
  [9] Young WB,Behm DG.Effets of running ,static stretching and practice jumps on explosive force production and jumping performance.J Sports Med Phys Fitness20034321-27.
  [10] Eonka - RM. Muscle strength and its development[J].New perspective Sports Med1988,(3)1462-1681.
  [11] Kellis E.The effects of fatigue on the resulant joint moment,agonist and antagonist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at different angles during dynamic knee extension efforts.J Electromyogr Kinesiol19999191-199.
  [12] 张胜年,陆爱云.肌肉伤后静力训练对其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1)38-43.
  [13] 王海涛,赵焕彬.运动后静力牵张对大鼠骨骼肌的生物力学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491-492.
  [14] 赵滨.持续静力牵张对缓解艺术体操运动员肌肉酸痛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9(1)31-32.
www. sport120.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