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团队如何突破(转)

 联合参谋学院 2013-04-16

管理幅度的理论是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的,但是,如果你将这些看起来非常经典的“圣律”直接放到你的团队中,往往就成了自我设限的紧箍咒,限制了团队潜能的巨大发挥。
IT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往往需要靠大量的销售人员,学历经验要求高、培训成本高、流动率也高。很多公司都将这样的销售队伍分而治之,因为理论上必须控制合理的管理幅度。
    微软规定:每个团队的管理幅度不得超过10个人。很多IT公司都效仿微软,如果有30个销售人员,绝对不分成10人、20人两个闭队,而是分成2个15人的团队,或者3个10人的团队。一方面让管理者不太吃力,另一方面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团队业绩大致相当,从而开展竞争。但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情况却在很多管理者眼皮底下“习以为常”——3个人数相同的团队(10人),业绩肯定会参差不齐,而且流动率大,也管得很累。
    管理幅度的理论是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的,但是,如果你将这些看起来非常经典的“圣律”直接放到你的团队中,往往就成了自我设限的紧箍咒,限制了团队潜能的巨大发挥,而且自己会视而不见。
 
所有的将军都是“排长”?
    笔者在珠三角做销售团队绩效测评咨询时发现,不少公司的领导者,界定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的时候,要么是基于“管理幅度的理论”,要么足“印象派”——都是大概认为一个经理只能管理10人、12人、15人……而不是因为已经验证某个销售经理确实只能管理10个人而不是20个人或者8个人,所以就按照自己没想的“怪圈”套住公司和公司管理人员的能力。即使你可以领导一个军团,也只能当一个排长。
 
排长们的梦想是什么?
    要打赢一场漂亮的战争,除了需要元帅的战略高度,我们还要了解,厮杀在一线的排长们的梦想是什么。笔者研究和对比了10家销售型公司,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销售团队中,每个公司都是激励业务员做更高的业绩,而不是将他们的业绩平均定义为“每月签3个单,或者收款20万”之类销售人员能力也是不同的。
    那么,为什么业绩就可以“没有幅度限制”,而对一个销售经理可以管多少个人,却是用一个标准去规定?为什么我们不通过一个更好的机制,来鼓励和提高管理人员管理更多员:厂的能力和欲望呢?
    对一群“直辖10个人的销售经理”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经理都认为自己能管理15个人甚至更多。当然我们可以认为,多数经理人都是相对高估自己的能力,但是,既然他对白已有管理15个人的期望,为什么你不能去满足他的期望、让他自我挑战呢?
 
雅虎搜索直销团队的做法之一:
让“人力资本”成为一种奖励
    团队的销售业绩是销售经理的绩效表现。笔者认为,我们必须秉承的另外一种理念就是:管理能力也是一种业绩。其实,管理人员和业务员业绩做多做少一个道理,能力好的,他可以管理更多的人,而有些经理却只能管好几个人。
    我们在华南区做雅虎搜索竟价业务的时候,就大胆突破管理幅度经验理论的做法,进行人本潜能导向的管理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笔者在管理雅虎搜索直销团队的做法是:
    1.如果一个经理管理10人,而他自己认为能管理15人,那么,你给他设定一个增加团队成员的目标,鼓励经理像业务员一样,挑战他的“业绩”极限。这成为他另外一个重要的业绩目标。
    2.按照团队的业绩,来增减人员。如果一个团队业绩非常优秀,那么,除了获得规定的销售奖金之外,另外一个奖励就是:给他加人——奖励他“人力资本”,而不只是“资金”。而业绩不佳的团队,停止加人,甚至减少人员。当团队成员流动,一个团队少于5个人,而不能因为业绩改善而获得加人的时候,这个经理也会被认为不合格。
 
雅虎搜索直销团队的做法之二:
分清最佳业绩和最高业绩的关系
    很多销售总监在团队管理上,容易犯另外一个“看上去没有错误”的错误:团队业绩往往依赖于两三个TOP SALES。如果他们突然离职,这个所谓的冠军团队,就成了纸老虎了。而且,有两个TOPSALES,未必和经理的管理能力有很直接的关系,同时,这两个明星员工也容易居功自傲,引起团队关系不和谐。
    我们在雅虎竞价业务中的做法是:达到设定目标、团队成员业绩比较平均,每个团队成员都有业绩(没有人是“零业绩’’)的团队,才是最佳团队,也是冠军闭队。它的业绩未必是最高的。
    如果一个团队的成员,都有业绩,证明这个团队的成员都是有实力的,状态最佳的,经理也是做得有成绩的。这时,你将人力资本作为对经理和团队的奖励,效果会非常好:
    1.原来的团队成员都是比较成熟的,经理只要:稳定他们的状态,保持畅通的沟通和执行渠道;而重点工作在于:努力带领你刚刚从培训部培训完毕、分配给他的新员工。这非常有利于新员工的成长。而经理也非常有成就感。
    2.古代就是根据军功奖励将军们人口土地的,我们这个做法,其实就是类似这样的操作。如果这个经理获得的“人力资本奖励”达到一定的规模,他可以成为总监、副总监;他培养人的能力强,下面可以再分出两个部门出来。
    3.我们对业绩好的业务员,经常给予奖励。同理,而这种人力资本奖励的创新,其实也是对销售经理的物质奖励,因为通常情况下,经理的收入来自于团队成员的业绩和规模。也就是说,部门员工越多,销售经理获得的团队提成也多。
 
雅虎搜索直销团队的做法之三:
用“达标率”而不是“达标额”作为竞争标准
    也许一些销售经理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假如公司有2个销售团队,这种方法一旦拉开人员比例,比如一个团队20人,另一个团队日人,就很难激发他们竞争了,因为规模不同,实力不同,大家没有可比陛。这样,缺乏竞争,总体效率又会降下来。而且大团队会有优越感,小团队有自卑感。
    这是陷入常规思维的自我设限。
    首先,我们在给业务员下目标的时候,标准就不一样。我们可能会给A业务员下达20万销售收入目标,而给B业务员本月的业绩任务是5万。如果一个团队比例不同,如果按照绝对值,那是无法比的,我们将绝对值转化一个结构——达标比例。
    在销售管理中,对于有20人而且实力充分的A团队,你下达300万的业绩目标;而对于10人,成绩参差不齐的B团队,也许你下达100万的销售目标,绝对值上好像失去町比性。但是,只要你变成达标率来衡量,大家又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了:如果A团队完成200万,那么业绩完成不足67%,而B团队完成101万,看上去远远比A少99万,但是,它却是达标101%,冠军团队的奖励应该属于B团队!

次,在业务员中,业绩不同会产生工资与级别差异,以及优越和自卑。为什么不把团队也当成一个业务员让彼此竞争呢?

    这实际是一种非常好的资源优化配置:按照能力下达目标,按照达标比例获得奖励,按照绩效扩充加人,按照效率拉开差距,按照贡献获得回报。按照这种做法,经理们会挑战自己的潜能,事实证明,我们的团队业绩由此提升了30%的业绩,成了雅虎竞价业务体系中,人均签单最高的团队之一,并且人力资源得到优化——正是这种做法,使得我们的一些优秀的排长,都变成了团长。

 

    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在雅虎搜索竞价已经取得成功。但是任何一种管理丁具或者模式,只是适合某种特定条件才能发挥最佳效果。不少经理人也对这种模式既感新鲜,又有些困惑。于是,编辑与作者作了进一步交流。

 

Q1:有经理人认为,增加人手未必就可能增加效益,往往还可能带来麻烦,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A:首先,我们说按照绩效增加人手,也不是无限制地增加的。只不过是在一个销售经理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他增加人手。比如10人增加到12人、15人。一个好的销售经理是能带领好一个团队的,每增加一个人,就会增加业绩,直到他控制能力的极限,也就是“拐点”。

    我们不能对每个经理平均分配人数,而是要找出他们各自能够带领人数的那个极限,并    鼓励他们对这个极限进行挑战。

    我们的前提是“A经理的团队业绩很好”,所以给他加几个人,而不是说没有条件

    地加。反过来,B经理的团队业绩不佳,人员流动大,就不但能加人,而且要减人。这实际就是人力资本的“市场优化配置”——对于这样两个团队,两个经理,如果有3个新人,加给A经理,和加给B经理,结果会完全不同。

    这不是一种冒险,不会形成?员越多越麻烦。

 

Q2:一般企业考核还是以结果为导向,考核团队综合达标率是不是不大现实?

A:这个点的前提是“对于有20人而且实力充分的A团队,你下达300万的业绩目标,而对于10人,成绩参差不齐的B团队,也许你下达200万的销售目标”,两个团队人数相差1倍,总不能下达相同的目标吧?而如果目标不同(300万:200万),怎么能用结果的绝对值之差去评定他们的结果呢?特别是对于一个老团队,和一个全新组建的团队,因为下达的目标不同,用达标率考核,才能让新团队看到自己的成长。

 

Q3:如果这套模式让其他企业借鉴,存在哪些风险?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A:不是每个管理模式都适合每个企业。只要了解它的匹配条件,应用起来就没有风险。应用这套模式,必须注意:

    1.业务内容必须是适合每个业务员独立完成的。如果是需要多人组合成不同角色的“项目内容”,那就不是简单说谁做得好,就给谁加人。

    2.给管理能力强的经理加入,用业绩作为衡量是一个很好的标准,但也不要将两个团队的人数比拉得差异太大。可以设定一个基准,例如,一个经理管10个人,按业绩表现可以加入,5个人封顶。至于这个加人比例,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销售产品,规模不同。

    3.用传统的“结果绝对值”只适合于两个能力和人数相当的团队进行竞争(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团队很少,正如五个手指一定有长有短)。即使算结果值,也要算到人均。如果不是人均,就很难说哪个团队成绩突出。而达标率则适合于任何销售团队业绩的考核。因为业绩的绝对值都可以折算成一个达标率,如果综合两者考核一个团队,效果更加客观。

    4。达标率考核特别适合于多个团队之间实力不平衡的情况。主要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扩展销售部,出现一个新团队,并且成员都是新员工,和老团队之间,不能按照相同的业绩指标考核;另一种是团队成员虽然人均业绩相近,但是人数不等(主要是因为两个经理能够管理的规模不同;或者比较多人的团队配合默契,因为特定的原因,不能强行分拆一些人去分配到人少的团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