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sthenia of stomach and asthenia of spleen
|
拚音 |
WEIQIANGPIRUO
|
别名 |
中医:消渴,便秘,小儿疳证,西医:习惯性便秘,肠神经官能症,糖尿病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本证多由恣食肥甘厚味,长期情志失调,或素体阴虚等致胃热炽盛,脾虚失运而产生。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本证多由恣食肥甘厚味,长期情志失调,或素体阴虚等致胃热炽盛,脾虚失运而产生。病位在胃与脾,属本虚标实证。以阴津亏损为本,燥热为标。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或大便先硬后溏,小便浑浊;或嗜食异物,毛发焦稀。舌质淡,苔黄,脉细数或滑数。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治疗法则: 养阴清胃,健脾益气。
施治方法:
(一)内服药物
1.基本方药:(1)玉女煎加减:石膏30克、熟地15克、麦冬10克、知母10克、牛膝10克、黄连6克、栀子10克、玄参12克。本方能清胃泻火,养阴保津。(2)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L2克、云苓10克、白术10克、扁豆10克、陈皮10克、苡仁10克、砂仁6克、山楂10克、神曲10克。本方能补气健脾。
2.加减变化:多食易饥,口渴喜饮,形体消瘦者,用基本方(1);大便干硬,腹胀腹痛,口干者,加生地12克。玄参15克、麦冬10克,以补阴增液。小儿疳热,嗜食异物,毛发干枯,消瘦等,宜用基本方(2)加使君子6克、槟榔6克、苦楝根皮6克以杀虫。
(二)外治法:
1.用猪牙皂12克、细辛5克,研细末,热蜂蜜调匀制成栓剂,用时塞于肛门内。治疗便秘。
2.提盆散:草乌为极细末,葱白一根,蘸草乌末纳肛门即通,此即霹雳箭,治大小便不通。
(三)饮食疗法
(1)黑木耳6~10克,开水炖服,每日2~3次。
(2)胡桃肉、黑芝麻(炒香)等量,研成细末,每次2~3匙,开水冲服,每日2~3次。
(3)蜂蜜30克,凉开水冲服,每日1次。
(4)苏麻粥:麻子仁、苏子等份,研烂,水滤取汁;煮粥食之。以上均适于大便秘结不通者。
(5)莲子茯苓糕:莲子、茯苓、麦冬各等分,研细蒸糕食用。
(6)生芦根粥:鲜芦根30克、红米50克,先用水煎芦根,取汁约1000毫升,纳米于汁中,煮粥食之。以上适于消渴患者。
施治要点:
(一)本证虽以胃火偏盛,燥热内结为主,但亦有碑之气血阴津不足的一面,故在应用下法时,当以缓下而不宜攻下,注意扶正与祛邪兼施,对年老、久病者,尤为慎之。
(二)本证虽有脾阴不足之病理,但因脾喜燥而恶湿,治疗不应一味滋补,反碍脾运,可用补益气血之剂,是不补脾阴而脾阴自复。“专补脾阴之不足,用参苓白术散。”即是此意,不可不知。
|
中药 |
|
针灸 |
针刺大肠俞、天枢、支沟等穴,另可加艾灸神阙、气海等穴。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生活起居避免久坐少动,宜多活动以流通气血;避免过度七情刺激,保持精神舒畅;便秘者保持定时登厕,不可滥用泻药;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劳逸结合;节制房事,控制情欲。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