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是玉立在心中的圣荷

 dtmz 2013-04-18

那是玉立在心中的圣荷

——周邦彦《苏幕遮·荷》欣赏

 

陈敏昭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在古代,道路简单,工具简陋,通讯不便,一旦离乡,前途漫漫,旅途险阻,关山重重,何时是归期?何人可以托付乡书?再加上其他事务的延误,羁旅之苦,思乡之愁,油然而生。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多是倾诉思乡情的,北宋末期词学大家周邦彦的《苏幕遮·荷》就是其中之一。它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精巧别致。而荷花,以清为美,荷是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在浮躁中坚守,在无言中怒放。所以荷常常成为人们寄托情思的客体。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里写的是一个夏日的清晨,作者点燃了沉香以驱散潮湿闷热的暑气。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由雨转晴。在作者眼里,鸟雀仿佛有着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她们也会“欢呼”、也爱“偷窥”,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爱。这几句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作者是在为下面写荷花的美丽做感情上的铺垫。“叶上初阳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国学大师王国维评论这数句词是“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神理者神韵乎?神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但这圆润如玉的字句、切切的韵味就足以流传千古!这三句用现代白话讲,就是“清晨的阳光投射到荷花的叶子上,昨夜花叶上积的雨珠很快就蒸发掉了。清澈的水面上,粉红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了晶莹剔透的绿盖,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作者之所以睹荷生情,把荷花写的如此逼真形象,玲珑可爱,因为他的故乡(钱塘,今浙江杭州)就是芙蓉遍地、荷香四溢、红蕖冉冉,尤其是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让多少人流连往返不思归(参阅陈敏昭《难忘西湖之曲院风荷》)。

上片还通过静与动、声与韵、平与仄、风与雨等的描写,表达着深厚的情致。首先是夏季的清晨,静静地点燃消暑的熏香,接着似乎有人性的鸟儿“呼”晴,一个呼字写出了静中的闹,有如“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衬托出清晨的靓静;鸟儿“呼”晴不但有动有声,也有韵、有平仄,“溽暑”是仄声,闭口音,读起来似有无限的困倦之意味;宿雨经风,叶面水滴滚落;风荷摇曳,犹如仙者踏节起舞;末一“举”字更让情意缠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雅韵。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荷花点燃了作者的思乡情,何时才能重归故里呢?“久”字体现了作者对客居他乡的厌倦。这里的“长安”不是地理名词,而是文人惯用的借代,实际上此时的作者应该是生活在当时的首都汴京(今天的开封)。“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结尾三句,作者恍惚间飞到了五月的江南,熟悉的渔郎正在河上摇着小船,穿梭于层层叠叠的莲叶……这时作者忍不住喊道:打鱼的大哥,还记得我吗?我就是那个经常赤肚游泳捉鱼的小顽皮周邦彦啊!情到深处意转痴,结尾作者用一个白日梦给人留下无限的情思和遐想。

这首词写游子的思乡情结,写景、写人、写情、写梦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风情万种,不事梳妆而丽质天成。通过对清圆的荷叶、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这些情景进行虚实变幻的描写,曲折,变化,回环,思乡之苦和故乡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013414星期日,三门峡上阳书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