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雷虎 本报记者沈仲亮 中国有“四大名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新绛县的澄泥砚。其他三大名砚都以石雕刻而成,唯有澄泥砚,是以黄河河底之沙烧制而成的。一段历史,写尽起承转合 澄泥砚属陶类,它的前身是古代的陶砚。澄泥砚源于秦汉,兴于唐,是古人受秦汉间砖、瓦当生产的启示,结合陶砚再精工制作,逐步升华为澄泥砚。 澄泥砚的形成约在晋唐。在唐宋之间,端、歙、洮尚处初创阶段,而澄泥砚工艺已经炉火纯青,因而当时人们评价澄泥砚为“砚中第一”。事实上,后世众多流派的砚台制作,大都受到过澄泥砚的影响。 澄泥砚相较于其他砚台,制作起来要复杂得多,技术要求、成本也要高得多。很长一段时间,文人都对澄泥砚情有独钟。文人其实都好这一口,越是少的,越是难得到的,就越喜欢。澄泥砚成为文人案头“奢华”的小摆设后,便越做越精致。 文人们把一系列形容词慷慨赠与澄泥砚: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 然而,当石砚、铜砚兴起后,澄泥砚便急速没落了,甚至还没等习惯感伤的文人们为它唱出挽歌来。到明末清初时,澄泥砚已经失传。 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他本人就十分酷爱澄清砚。在1775年,乾隆皇帝命绛州知府在汾河取泥,打包运到北京,再命造办处找苏杭工匠烧制,制作“绛州澄泥砚”,历时十年而未成。时至今日,故宫库房里还保存有完整的汾河之泥。 澄泥砚,这成名极早的砚台,在兴盛千年之后,又几乎消失在历史烟云里。 一个城市,与它美丽相遇 新绛古称“绛州”。古代的绛州之所以能成为澄泥砚的发源地之一,是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绛州位于汾河之滨,是去都城长安的重要水旱码头,各路文人墨客、能工巧匠都云集绛州。读书人有需求,工匠们有技能,一拍即合,当时创造出了不少高水平的读书用品。这个城市为澄泥砚提供了极高的制作水平。 绛州能产澄泥砚,另一个原因,是源于汾河的恩赐。相关材料显示,汾河上游多是峡谷,水流湍急,而到了绛州段,河道宽阔,流速减缓,浊水变清,富含多种金属矿物质的泥沙沉积成河床,最终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澄泥资源。 在这个基础上,由于原料来源不同、烧制时间不同,澄泥砚又具有鳝鱼黄、蟹壳青、豆沙绿、玫瑰紫等不同颜色。 对此,清代的《砚小史》有过评述:“澄泥之最上者为鳝鱼黄、黄质黑章名鳝鱼,黄者色若鳝鱼之背,又称鳝肚黄,较细腻发墨,用一匙之水,经旬不涸,一窿之墨,盛暑不干。” 宋代的《贾氏谭录》和《文房四谱》中都对澄泥砚的制作方法有过记载。绛州澄泥砚的制作一般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 按照古法所示,古代的绛州大致是如此制作澄泥砚的:先取河床下的泥,淘洗之后,用绢袋盛之,口系绳再抛入河中,继续受水冲洗。如此二三年之后,绢袋中的泥越来越细,然后以此为原料做成模子,用竹刀刻为砚形。阴干后再刻、再曝、再烧、再蒸,反复多次。 一番繁复的工艺之下,古代的绛州贡献出了坚如铁石、精致无比的澄泥砚。但是,至清代以来,古绛州又把这种工艺弄“丢”了。 两位传承人,踏上艰难复兴之路 上世纪80年代,新绛县博物馆业务馆长、文博副研究员蔺永茂,一次在与朋友聊到砚台时。朋友提到:“绛州澄泥砚是中华制砚史上的传奇,能否让这传奇重现?”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在这个思路上,蔺永茂开始了绛州澄泥砚的复兴工作。 然而,复兴澄泥砚是一个系统工程,凭一己之力又怎能成功?在一个人苦苦钻研几年未果之后,蔺永茂把当时在学校当美术老师的儿子蔺涛拉了进来。1986年,父子二人辞去工作,成立了“山西省新绛县绛州澄泥砚研制所”,视复兴澄泥砚为一生志向。 制作澄泥砚,澄泥原料是关键。因为实物匮乏,他们翻阅大量的资料,搜录古籍里的片言只语。而史料记载的澄泥砚原料无处寻觅,因汾河湾的采泥场如今经沧桑巨变,早已面目皆非。于是,父子俩跋山涉水,走过汾河下游众多的沟沟坎坎。 回忆那段经历,父子俩至今还胆战心惊:有一次,父亲蔺永茂在河畔悬崖下几寸厚的断层寻泥,崖土坍塌将他埋了半截,幸亏蔺涛及时发现才把父亲从泥土中“刨”出;还有一次,儿子蔺涛在齐腹的水中放置采泥绢袋,暴雨涨水,浪头将他险没水中,父亲蔺永茂冒着被河水冲走的危险,把儿子“打捞”上来…… 一个必须要面对的事实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汾河的水流量和流速都起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完全遵循古法已不可能。于是他们就改进了澄泥砚的制作工艺:首先,将采掘来的河泥放置在一个绢制的箩中过滤,滤出的极为细致的泥土就是制砚的原料——澄泥。其次,再将滤制出的澄泥放置一年以上的时间,历经冬夏以去其燥性才使用…… 制作澄泥砚,一个关键点是焙烧,这是决定澄泥砚成品率的关键。蔺涛提起当年的焙烧实验还有后怕:“在焙烧中熬红了双眼,熏黑了脸,胳膊上的汗毛被火烧光,这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窑崩,顷刻间一切化为乌有。那种感觉,真是欲哭无泪。” 一次次去汾河边采泥、一次次不畏艰难的实验、一次次调整澄泥的物质成份,功夫不负苦心,1993年,绛州澄泥砚在经过三百年的断代后,终于得到了新生。 2006年,蔺氏父子双双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2008年,“澄泥砚传统制作技艺”独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蔺永茂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蔺涛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父子双双被授予“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称号……这一串串荣誉,不知补偿得了多年的辛劳?也或许,他们还在路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