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画坛轶事》后记一故乡寻根 澄泥砚 穿出龙兴寺后门,有一处精致的民居院落高居垣上,超然于市。院子不大,进门就是一座砖混二层小楼。院门墙上悬挂一块名牌,赫然写着“新绛县澄泥砚研制所”。之前父亲多次提及家乡的这种砚台,今日如此巧遇,真是幸运。 院子的主人蔺永茂接待了我们。老先生年过七旬,儒雅平和,是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他那我们了解到澄泥砚的传奇经历。 这种用汾河河底细泥制作的砚台,最早产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与端、歙、洮砚并称“四大名砚”,而澄泥砚最早,由汉瓦演变而来。其他三大名砚均是天然石料磨制,唯有澄泥砚是纯手工制作的陶砚,需经过采泥、制模、雕刻、焙烧、打磨等几十道工序,明代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澄泥砚历代的精品都被选作皇家贡品,或被名流大儒题铭收藏视为珍宝。明末以后,各种石质砚台大量出现,澄泥砚由于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产量小,在竞争中处于下风,逐渐被淘汰,失传300多年。 蔺永茂老先生原是版画家,在其担任新绛县博物馆馆长期间,通过对绛州历史的深入研究,萌生了发掘恢复绛州文化瑰宝澄泥砚的想法。 1984年起,蔺老与儿子蔺涛共同探索恢复澄泥砚。由于实物匮乏,资料记录模糊,史料记载的澄泥原料无处寻觅,父子俩踏遍汾河湾的沟沟壑壑,按古法在河底置泥绢袋,反复采集获得理想泥样。经过无数次试验攻克了各道工序,历时十年,终于成功恢复烧制出澄泥砚,使这一绛州传统文化瑰宝重现于世,大放异彩。 了解了澄泥砚的曲折历史,我们想求购一块作纪念。蔺老先生说,现在澄泥砚的事业已完全由儿子蔺涛继承,开办了工厂,也有专门经营的商店,垣上研究所现在是他居住的家。老先生带我们到门外,给我们指引了垣下街道上专营商店的位置。 绛州澄泥砚专营商店就在宝塔广场东侧街道边上,里面陈列有各种澄泥砚,琳琅满目。商店售货员也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师傅,得知我们的来历,向我们详尽介绍了澄泥砚的种类、花色及优劣的鉴定。据他介绍,蔺家父子不但恢复了传统的制作工艺,而且大胆应用新技术,推陈出新对工艺做了很多创新改进。 汾河流经千里,至绛州大转弯,在河底冲刷沉淀形成细腻泥土,古代是将泥土包入绢袋放置河底冲刷两三年,才能获得理想澄泥,经过反复试验,现在这一工序已大大缩短。澄泥本身混合了多种矿物质,制成砚台经过高温焙烧,颜色千变万化。应用现代技术控制温度,窑变产生了蟹壳青、豆沙绿、玫瑰紫、虾头红、朱砂红等多种色彩,大大丰富了澄泥砚的色彩和纹理。 谈到选砚台,老师傅讲,判断好坏关键看发墨与损毫,好砚研磨细致,不损笔毫。澄泥砚质量的关键,取决于原料泥的细腻度与焙烧火温控制。温度高易瓷化,低了硬度不够易磨损,将瓷未瓷的状态就恰到好处。澄泥砚最上乘的颜色是“鳝鱼黄”,2010年,一方清乾隆御铭虎符澄泥砚,在保利古董珍玩拍卖专场,以1400万的交易价格创造了古砚台的拍卖纪录。从老师傅提供的图片资料看,那是方砚,形似卧虎造型古朴大方,雕工雅致,色呈鳝鱼黄,温润如玉,坚如铁石。在老师傅的指点下,我们选了一方龟形砚,豆沙绿色,雕有龟头龟尾及四足形象生动,砚盖如龟壳严丝合缝,作为这趟绛州行的纪念品。 (待续) |
|
来自: 新用户83664318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