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叔孺的篆书

 鸿墨轩3dec 2013-04-18
 赵叔孺的篆书
                                             
                               张奕辰                       

     张大千曾在《赵叔孺先生遗墨序》中说:“先生虽以书画篆刻名海内,而专精独到,尤在金石刻。”赵叔孺尝自谓“平生有三代文字之好”(自刻常用压角印语),他庋藏的彝器宝鼎等甚夥,其中不乏精品。宣统二年(1910年),仁和叶为铭辑广印人传,叙赵叔孺史略,并列其二弩精舍收藏吉金;余杭褚德彝所编《金石录》亦详细记述其所藏近百件商周秦汉铜器。
     世家子弟有着优越的艺术环境,拥有更多的艺术资料。他们收藏颇丰,善于此类品评,以借家藏之富传播笔墨语汇的传承造化。他们的研究是与家族及自己的交游圈子内的评骘观摩,观鉴览评相结合的,因而他们具有极高的眼力和审美感觉,见识非常人所及,胸襟涵养自然迥异于常人。这是出身寒门的子弟所望而不即的,他们虽有志于此道,却往往阮囊羞涩而未敢问津。他们毕竟收藏无一,赏玩不深,鉴古不精,古法茫然,只能根据一些文献,结合一点感性知识,从推理出发,妄以己意炫奇,流传谬种,遂使古典传统荡然无存,而每见他们的作品,尤其是从传统笔墨内蕴上去审视,终有一股寒酸落魄之气荡漾其间,难成高逸正道。
    赵叔孺的习书以赵孟頫、赵之谦为主,昵称他们为吾家。他的小篆由《峄山碑》及唐李阳冰《三坟记》入手,结合赵之谦篆书笔势,而去其姿肆泰甚处,以求更加飘逸优雅,舒展修长,笔墨凝练,气息渊雅,运笔饱墨中锋,苍润遒劲,金石之味跃然纸上。他的玉筯小篆取法李少温、钱十兰,修长优美,线条瘦劲温润,婉转顺畅,曲折见致,如琢玉屈铁,洋溢着一种平和轻松,秀丽典雅的书卷气息,观之令人神清目爽。他的大篆上溯探源,得力于商周金文。由于他对旧学金石书刻具有深厚的素养,鉴藏较多,耳濡目染,故他的大篆方圆并举,厚重而不呆板,结字也极平正,无险峭之造型。他不像吴昌硕那样大胆结字,而是基本忠实于范本原貌,然并未落前人窠臼,因而更着意在气息韵致上古调新纳,绰约其神。这一点,连他自己都十分自负,因此,在《赵叔孺润格》中,他特地说明“篆隶魏碑行草同值,钟鼎石鼓加半”。
     赵叔孺的篆书和他的其他书体及绘画一样,主要表现为他在个性发挥上的适度与节制。这种品位的形成,实源自于他对历代名绘法书的会赏交流,揣摩品鉴及艺术创作中对传统的敬畏与虔诚之心相关。清刘熙载《书概》曰:“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市、匠、腐、江湖气......皆士不取。”赵叔孺笔墨可证之矣。




          赵叔孺的篆书




          赵叔孺的篆书



          赵叔孺的篆书



    
 

          赵叔孺的篆书

赵叔孺的篆书

  
     赵叔孺的篆书

赵叔孺的篆书



  赵叔孺的篆书



赵叔孺的篆书



赵叔孺的篆书

赵叔孺的篆书





赵叔孺的篆书


赵叔孺的篆书

赵叔孺的篆书

赵叔孺的篆书
赵叔孺的篆书

赵叔孺的篆书

赵叔孺(1874-1945),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原名润祥,字献忱、叔孺,后易名时棢,号纫苌,晚年自号二弩老人,以叔孺行世。清末诸生,曾任福建同知。民国后,隐居上海。金石书画、花卉虫草、鞍马翎毛,无不精擅,尤擅画马,可称“近世之赵孟頫”。
艺术特色
在书法上,赵叔孺正草篆隶皆擅。行楷出入赵孟頫赵之谦,恬静娟美;篆书得力于李斯、李阳冰,平稳圆转;隶书融会两汉,有秀逸之趣。亦精篆刻,宗法秦汉,参研宋元,以工见长,不滞不板,行刀以冲为主,造诣极深,时人将其与吴昌硕并誉为“瑜、亮”。所刻“先忧事者后乐事”为其精严之作,神明独迈、繁而不乱。在整体布局上产生自然和谐的效果,构思严谨,为人喜爱。清末即与吴昌硕齐名,又与黄士陵、齐白石王福厂并开“民国印坛五大流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