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印:赵之谦“胡澍之印”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今天接着读赵之谦大师的印。
最近介绍赵之谦大师的印比较多,给他的评价也极高,有朋友私信说:哪有那么神?言下之意是我们对赵之谦的评价太高了,其实赵之谦篆刻水平之高是公认的,今天我们大致说说这件事:
一、公认的篆刻大师赵之谦
当今印坛,师法安持老人陈巨来先生的印人当属不少,我们先看他对赵之谦的评价,陈巨来先生在《安持精舍印话》中有这样一段话:

(陈巨来先生像)
近百年来印人辈出,舍丁、邓外,其著称者如蒋山堂仁、奚铁生冈、黄小松易、陈曼生鸿寿,要皆谨守一派,未能脱去藩篱。洎会稽赵撝叔之谦出,集取徽、浙、皖三派而更参以新室镜铭、六国币等,上师秦汉、内辟心源,错综变化莫可端倪,二百年来一人而已。李阳冰有云:‘功侔造化,冥受鬼神。’撝叔当之允无愧色。”这评价几乎以冠绝古今来论赵之谦的成就了。
有人说,这不算,因为陈巨来的老师赵叔孺是赵之谦的粉丝。而且陈是晚辈,不算。那说个几乎于赵之谦同时代的人:
吴大澂(1835-1902),清代著名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其实他还算民族英雄 。他擅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金石鉴赏水平为时人称赏,他对赵之谦大师的评价更能说明问题:

(吴大澂)
摹印之学,自汉以来至本朝而益盛。完白山人已驾丁、黄而上之,吴让之、赵撝叔尤能夺完白之席,而独树一帜。撝叔以汉碑结构融会于胸中,又以古币、古镜、古砖文参错用之。宜其变化神明而不可测如此……”(《观自得斋印集》序)。邓石如出来之后,邓石如就是当世第一,而赵之谦“尤能夺完白之席”,这也是当世第一的评价。
如果这还不算的话,那么,后来学习赵之谦而成大师的众多印家似乎能说明一些问题了,赵之谦的学生,钱式早夭,其他多寂寂无名,赵之谦虽不算桃李满天下,但私淑者却极多,且多成就极高,如胡钁、吴昌硕、黄士陵、齐白石、赵叔孺,他们在赵之谦这里各取所需,共同将近代篆刻艺术的创作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这些人,后人多称之为大师,偏偏赵之谦渐渐被人忽视了。虽然,大师的老师不一定是大师,但赵之谦是影响大师的大师。

(赵之谦像)
这也有原因,因为赵之谦虽然自称欲“为六百年来橅印家立一门户”,但实际上,他的志向更在于“经世之学”。对于篆刻艺术的态度,虽然他也极用功,甚至评说“人五天五”,但终归是没有用尽全力的。
在他的《二金蝶堂印存》序言里,胡澍说他是“薄彼小技,聊资托兴”,魏锡曾则在跋语里说他“不欲以印传。”他自己在“印奴”一印的边款里也说:“稼孙为我集印,稼孙属我刻印,皆印奴而已。”

(《二金蝶堂印存》的部分页面)
最重要的是他“性不耐为人刻印,故交求者间者一二,非真知笃好,或勒不与。”言下之意,除了知己好友,他是不轻易奏刀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生的作品流传并不是太多,但正是因为这种态度,使得他在大量鬻卖书画的同时却并不曾鬻印,凡其所刻作品,极少草率之作,所以几乎件件精品,他一生只有不到400方作品,不像吴让之,一辈子刻印一万方以上,吴昌硕则更多,这固然是好事,但平庸之作自然难以避免,更不用说陈巨来先生自言一生刻印三万方了。
综上,赵之谦是公认的大师级篆刻家,他的作品也几乎件件是精品,而这些精品印,也大多是他赠送朋友或为朋友刻属的私印,就如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一方:

(赵之谦:胡澍之印)
二、赵之谦的印都刻给了谁
赵之谦大师曾经在“叔度所得金石”印的边款里说:“生平不肯为人刻印者,以伎拙而议之者众也。”当然,他不乐意给人刻印,并非是技拙,而主要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他一生刻印不足400方,其中有97方是自用印,大都收藏于国内博物馆和艺术院,流布海外的有一二十方而已。即便生前,他的印已为世人珍视,能够得到他的印的,也只五六十人而已,这些人中,得到最多的是他的知交好友和金石同好。
他的金石同好,又多集中在胡澍、魏锡曾、沈树镛、潘伯寅及他们的子弟辈。我们一定记得这一方特别的印:

(赵之谦金石同好的记录印)
这方印印面内容是:“绩溪胡澍川沙沈树镛仁和魏锡曾会稽赵之谦同时审定印”,这里面提到的三个好友,是他的印的主要受主。
此外,早期的有郭承勋、王履元、何澂等人,晚期则有孙熹等人。
今天我们读的这方印,因为不见印款,据张小庄考证,大约刻于同治五年至同治十一年之间,这个时期,赵之谦已历家难,篆刻已走向成熟时期。所以,这方印是他的成熟作品
三、一方成熟的汉白文作品
这方印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大气磅礴,端庄安详。是典型的汉白文四字印印式印作,放大看看:

(放大看印蜕)
显然,这是一方刻给好友胡澍的私印,乍一看,这就是标准的汉白文嘛,四字任疏任密、均分印面,各自占有各自的地盘,留边基本均等,四个字工工整整,界限清楚……但如果往细处观察呢?
四、造出来的疏密
赵之谦的白文印,一定有疏密关系,当天然字形没有疏密关系时,他一定会通过篆法的调整“造”出来。
1、造疏
依照篆书“匀空”的基本规则,“胡”字“月”部中的二横显然不是这样靠上,赵大师却让它们极端靠上,月字下部形成一块不小的红地;“澍”字的“寸”部照方抓药,依然是生生在下面造出一块不小的红地,这两块红地,与左上的“之”字的两块红地相映成趣,互相呼应。

(红地的关系)
当然,印字左部的三角形小红地,也与胡字古部的小红方块有呼应。拿掉其中任何一处,完全处理成“满白”都会显得憋闷。
2、造密
“造疏”已经使印面趣味顿生,赵大师并不满足于此,他还要强化疏密对比,以突出印面的视觉对比,形成视觉冲突。
最突出的造密是“印”字上部的小爪,大师的做法是加粗了笔画,使“印”字的满白效果与“澍”字的满白联成一处。以形成与上部两字的视觉差异。

(印字的造密与澍字联成一片)
为了强化这种关联,大师将印字的上下两部分都做了与澍字的连字处理,各有刻通或相连的地方。而印字内部,上下两部分,也强化使之联在一处。而澍字内部也同样做了这种连并处提,总之,强化下部的满白效果(当然这种满白不是绝对的满,是有透气处的)。

(连并处理)
图中黄色指出的地方,都做了连并处理,仔细看,上部“胡、之”两个字,这种处理是完全没有的。
五、见笔见刀
只要看赵之谦的成熟作品,就一定是既见刀情石趣,又见笔墨精神的,因为这是他的印学主张,他自己当然践行。
“大印尚气魄”,这样大的印,一定是有大刀阔斧的刀痕,我们看,也确实有一些刀砍斧削一般方方正正的刀痕:

(见刀之处)
我们在四个字的任一字上都能见到刀的峭利之感,这当然是篆刻的独有魅力,但是初学者往往为了达成满白效果,把一方印刻成满满皆是刀痕的“工匠”似的作品,或者为了追求浑圆的笔墨效果而过分刮削,又把一方印刻成了过分“甜熟臃肿”的墨猪似的作品。
当我们看完上面的刀痕之外,再来看这方印的见墨之处:

(见墨之处)
把印章里的笔画,用刀做为工具,表现出笔墨的痕迹,这实际上需要精熟手上控制和篆书的精深理解,除了常规的藏头、回锋之外,我们只看一下黄色箭头所示之处的处理(这种精妙之处,还有很多):
1、“寸”字的处理,中间一笔,斜转而下,这是写的感觉,赵大师留了一点红,精准地模拟出了这种笔痕。2、“印”字的末笔,如果是满白处理,很多人会刻得如几何直线一样的平直,但赵大师将这一笔处理得微微有向上的转弯,这也是书法的办法,墨韵十足。
我们说过,越是普通的日常作品,越见大师的过人之处,这一方印就属于这一类,看似平平常常,实则暗含精彩,如果再往深处观察,妙不可言之处还有很多,比如它的方圆并用,比如它的冲切兼施。

(吴昌硕大师像)
……治印一道,尤为别开生面。盖古文奇字,烂熟胸中,随笔缀成,靡不浑古。”我们越读赵之谦大师的印,就越理解吴昌硕大师的这段评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