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马数字 罗马数字是由古罗马人所创造,而在十三世纪以前,欧洲各国几乎也都是利用罗马数字来纪录,但由于书写繁杂,所以是目前应用较少的数字,大多只见于钟表的时数表示。特别的是,罗马数字并没有「0」的概念,虽然那早在公元五世纪时就已经从东方传入罗马,但却遭守旧的罗马教皇禁止使用。而另一个原因是,罗马数字本意是用来表示数字而非计算。 罗马人最初以伸出一、二、三、四个手指代表一、二、三、四个物体;表示五个物体伸出一只手;十个物体则伸出两只手。后来,罗马人再于羊皮上记录了这些符号,以画出I、II、III来代替手指数目;一只手(五个物体)写成V,表示大指与食指张开的形状;两只手(十个物体)则写成「VV」,后来再改为X。至于更大的数字,拉丁文century的开头C就表示了一百;C的一半代表五十也就是L;mille的开头符号M就表示一千。最后综合以上所述,罗马数字一共有下列七个基本符号: I=1 V=5 X=10 L=50 C=100 D=500 M=1000 真正让人感到繁琐的是,罗马数字在表示数的方法上有许多例外。原则上将若干个罗马数字排成一列,各个数字相加的总和就代表了该数,例如22要写做XXII。不过,当小位符号位于大位符号之前,小位符号就应该被减去,而同样的符号最多也只能出现三次。例如4不能写做IIII、而是得用(-1)+5、也就是IV来表示。至于像2469这样的数值,写起来就会是冗长的MMCDLXIX(1000+1000+(500-100)+50+10+(10-1))。而要表示四千时,就会在4的数码上方加上一条横线,用来代表原数的1000倍。 阿拉伯数字 ![]() 广泛流传的阿拉伯数字与目前阿拉伯人使用的数字 我们熟悉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是由印度人所发明。在公元3世纪时,印度的科学家巴格达发明了阿拉伯数字,之后阿拉伯人征服了印度的旁遮普地区,在发现当地的数字和计数法更为简单出色后便加以利用,并将之传入西班牙。到了公元13世纪,普通欧洲人也开始采用阿拉伯数字(在此之前是使用罗马数字)。不过,当时的数字形状与现代的阿拉伯数字还不完全相同,事实上有许多语言都引用了阿拉伯数字系统,也都根据自己的语言字体进行改造,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则是以欧洲文字所改造的阿拉伯数字,和现在阿拉伯人所使用的外型也截然不同。 阿拉伯数字最初同样没有0的概念,直至公元9世纪的瓜廖尔石碑上才有0的记载出现,一般相信是深受佛教大乘空宗的影响,该宗教由印度龙树及其弟子提婆所创立,强调「一切皆空」。 中文数字 ![]() 中文数字在阿拉伯数字传入以前被广泛使用,又有大、小两种写法,小写为「O、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百、千」,大写为「零、壹、贰、参、肆、伍、陆、柒、捌、玖、拾、贰拾、参拾、佰、仟」。目前只有在东亚地区书写正式或商业文章时会使用到大写中文数字,原因是笔划繁复而较难以做假。至于比万大的数字,中国传统上是使用「亿、兆、京、垓、秭、穰、沟、涧、正、载」来表示,大于载的则必须引进自佛经上的数字;例如「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便代表10的74436767763955288882613195375699296256次方。 关于中文数字的演进,中国古代长期使用筹算来计数,其中筹就是指细竹条,而筹算也就是「排列竹棍进行计算」,现在的小写数字即是由此逐渐演化而来,而大写数字则是由武则天发明使用。值得一提的是,中文数字O的概念并非借自阿拉伯数字:由于中国古代就以「口」来表示文书中的缺字情形,之后快速书成成了「O」形,放于数字中间就能用来代表零,例如在《金史》中所记的《大明历》数据就能到「四百○三」、「五百○五」和「三百○九」等例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