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嗜酸性肉芽肿

 佛前的一株青莲 2013-04-19

 一. 病因

  胃嗜酸性肉芽肿发病原因至今不明,但多数学者认为与过敏反应有关。本组7例腹痛发作与进食海鲜等食物有关,5例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诊),10例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病灶切片均见有大量嗜酸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支持上述观点。亦有作者认为本病与霉菌感染、异物反应及遗传有关。另有作者发现良性胃溃疡者有8.1%患者并发胃嗜酸性肉芽肿。

  二. 临床表现与诊断

  胃嗜酸性肉芽肿可见于任何年龄,以30~60岁多见。本组平均发病年龄为42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呕血或便血及上腹肿块。本组病例均有上腹疼痛,其中规律性上腹痛6例,反酸12例,说明其症状与胃溃疡相似。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X线钡餐检查也鲜有确诊本病的报道。因此,临床上常误诊为胃溃疡及胃癌。作者认为以下几点有助于诊断:(1)发病年龄多在40岁左右;(2)可因进食某些食物而诱发,类似溃疡病发作而按溃疡病治疗无明显疗效;(3)可有过敏性疾病史,周围血象常有嗜酸粒细胞增多;(4)病史多较长,临床经过与胃癌不相符;(5)钡餐检查即使是巨大溃疡,也多无黏膜中断现象,形态尚规则;(6)正确的胃镜活检可提高术前诊断率。由于本病病变主要在黏膜下层,因此,常规方法取活检多无助于诊断。故须在溃疡边缘作挖掘式取材,取黏膜下层组织,同时多部位取材,才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三. 手术所见及病理

  本组手术中见肿块呈鱼肉状,为慢性穿透性改变,界限不清,质韧,与周围有广泛粘连,但容易分离,出血少。周围有炎性肿大的淋巴结。术中如注意观察以上特征,将有助于与胃癌鉴别。手术探查时对可疑病变应行快速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从而指导手术切除范围。有报道胃嗜酸性肉芽肿22例,其中12例为术中快速病检确诊。本组亦有11例通过术中快速病检确诊,足见术中快速病检的重要性。

  四. 治疗

  由于本病到目前为止尚未见用非手术疗法治愈的报道,且可并发溃疡、出血、穿孔、梗阻和癌变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多数作者认为应首选手术治疗。术前正确的胃镜活检及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率及选择正确的术式,通常行胃大部切除术。对弥漫浸润型伴末梢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病例,可在行胃大部切除的同时,辅以小剂量皮质激素治疗。本组行胃大部切除术16例,术后均恢复良好,未见复发,说明胃大部切除术应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证实癌变者应行胃癌根治术。


二、胃嗜酸性肉芽肿

胃嗜酸性肉芽肿于1937年首次报告,尽管本病较少见,但国内自1963年首次报告以后,受到重视,陆续见到较多报道。发病情况似有增加趋势,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小者6岁,最大78岁,以36~60岁多见。病因不明,目前有过敏反应,异物反应,炎症,家族遗传学说以及霉菌感染。

【诊断要点】

1.本病少见,又无特异的临床表现,术前确诊很困难,临床上多误诊为溃疡病或胃癌,或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和幽门梗阻,经手术及病理检查才能诊断。

2.X线钡餐造影,只能显示病变的部位,难以确定其性质,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但由于常规所取的胃粘膜组织有限,有时难以确诊。

主张采用胃粘膜剥离活检并深取至粘膜 下组织病检,以确定诊断。

4.必要时,肾上腺激素作诊断性治疗。

5.并发症:溃疡形成,溃疡出血,发生率较消化性溃疡高;溃疡穿孔,较少见;可能癌变。

【治疗原则】

1.对局限性胃嗜酸性肉芽肿,可选用胃大部切除。

2.对弥漫性病例,由于证状,可自行缓解,建议如术前或剖腹探查能确诊,可应用皮质醇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