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位朋友的太太都曾要我带法国的某名牌包包回国,因为是老友,不好意思谢绝,但他们指定要买的那些大号新款的包包(价格接近“2个万”),即便在巴黎也不太容易买,有一次为了买某型号的包包,我先后三次去了奥斯曼大道上的拉菲亚特(老佛爷百货商店),别说耗时费力,每次来回的地铁票就是12欧元喔……可在柜台得到的总是一句彬彬有礼的回答“请下星期再来看看”。于是我打电话回国向朋友抱怨,问为何非要买那款包?朋友的太太在电话里说:“现在没有几个好牌子的包包是走不出去的,实在是不得不买啊……”
听到这样语态诚恳的表白,我很疑惑:她们究竟被何种压力所迫?她们为什么“不得不买”?如今,奢侈品消费在部分国人中势头很旺,女士喜爱名牌包包成风,她们认为名牌包看上去华贵精美,可以显示身价。现在不仅年轻一代女性是名牌包消费的主流,更多中老年女士也加入了购买大军,她们大致相同的心理是:如果肩挎着最新款的一线品牌包包外出,感觉特别良好,心里就会产生高人一头的快感:我的包包比她们的包包都新款、都昂贵,自然就高出她们一筹。事实上,2万元的塑制品包包和20元的尼龙包包,使用功能是一样的,满足某种心理需求才是主因。 奢侈品消费人群中的女人主要有两种,一种的确是社会上的富女,她们有闲有钱。富女要获得高贵感,必须拿出拥有和支配财富的证明,女人的消费能力自然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佐证。而曾经贫穷而今富有的人,更喜欢表现自己的阔绰。历史上的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即刻定都,可项羽急于回江东,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看来今人炫富显贵的心理,与2200多年前的项羽是相通的。 而另一类消费女是大宗,她们其实只是普通的工薪族,平时的日常家用、房贷等都开销不小,但她们仍然会下狠心花一大笔钱去买名牌包,她们的心理动因是:“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必须要有几件拿得出去的行头”。于是,明明知道这包包的成本仅仅是其价格的百分之几,仍会一拥而上去购买,看到别人亮出名包,她们会心生强烈的羡慕感。对于这些女性消费群,你对她们谈理性消费,讲女性的自尊自强,诠释人的内在品位更重要等理念,一概无效。究其原因,是摆阔炫富的心理来源于一种内心的补偿需求。 莎士比亚有一句台词,青春是一场梦,醒来时它已无影无踪。我朋友的太太就曾说过,她们这一代人的青春都是浪费的,一晃人已半老了。而像这种抱着青春有悔,悔之深切的女人,是海量的,试问,有几个女性是真正“青春无悔”的呢?不少女士心里都有隐约而挥之不去的亏欠感,觉得自己过往的岁月是虚度了。所以,购各种奢侈品,买名贵包成为了一种补偿通道。女人最注重的是别人怎样看待她、评价她,她们生活的目的,是为了赢得别人的高看。她们在艰难地活给别人看……可背上高档包真的就显得高贵了吗?当你背着名牌包上街的时候,人们是否高看你了呢?“谁知道这包包是真的假的呢?”听到这话,伤心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