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人与马都披满盔甲的骑兵吗?

 鸿蒙尊者 2013-04-21
,  
              岳飞在绍兴十年( 1140 )郾城战役中,命步兵持长斧入阵,专斫金军马足,建立了大破“拐子马”的奇功。很长时期内,人们把“拐子马”解释为“穿着铁甲的连环骑兵”,即连环马。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岳飞之孙岳珂所编的 《 鄂王行实编年 》 :“兀术有劲军,皆重销,贯以韦索(皮绳),凡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又号铁浮图,堵墙而进,官军不能当,所至屡胜。” 《宋史》记载,金军以皮绳将甲士铁骑相连,用以攻坚冲阵,号称“铁浮图” “拐子马”,所向无敌,后为宋将刘锜、岳飞以长刀、大斧所败。郾城之战 金完颜兀术使用的铁浮图即“拐子马”<<水浒传>>那时代之前就有铁浮图---“拐子马”了. ^]Z@H/]H  
B:Awy/XMi  
       ]wi0qc2 {  
       ;>S|?M4GZ  
中国重骑兵之重甲                  铁浮图---拐子马 X{<taD2~  
CGkx_E]  
   dZI["FeO&d  
  汉朝时期的铁甲一般分两种,从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的披甲武士俑中,可以看到两种铠甲的样式,一种为札甲,采用长方形甲片,胸背两甲在肩部用带系连,有的还加披膊,为汉代铠甲的主要形式。另一种甲采用鱼鳞甲片(在腰部、肩部等活动部位,仍用札甲形式)。当日寸的铁甲,札甲一般由超过600片的铁片穿缀而成,重量超过10千克,而鱼鳞甲则由2000~3000片铁片穿缀而成,重量超过16千克。我国目前出土的汉代铁甲中,最重的一领铁甲是安徽阜阳发掘出的一套铁甲,全身由3008片铁甲组成,全重为20多千克。而通常意义上西方中世纪的重骑兵身上的铠甲,一般在20千克左右,而超过35千克的盔甲就不再用于实战,仅用于仪仗或者是比赛。根据居延出土的汉简,可以清楚地知道,当时汉朝这样的铁甲是普遍装备的,可以说是制式装备。有了这样的装备,才有了后来名将陈汤的“一汉当五胡”的说法。 Tu5p`p3-j  
ei{tW3 H$  
  到了东汉,铁甲形制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身甲、盆领、披膊外,还出现了保护两腿的“鹊尾”和“腿裙”,增加了防护部位。到东汉后期,则利用百炼钢技术制造铠甲,使铁铠日益精坚。陈琳《武库赋》中记:“销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函师震旅,韦人制缝,元羽缥甲,灼檎流光”即是对这种铠甲的描述。 s`0IyQXVU  
7(a1@ VH  
  完善了对人的防护后,自然不会忽略马匹。我国对于马匹的防护历史源远流长,最初的起源是在战车时代对战马的防护,后来开始有皮制的“当胸”对马匹进行防护,到了汉末就已经有发展得比较完善的铁制全身式马甲,我国称之为具装。 O .-n&U9  
EU0 4U  
  而汉未到三国的这段时间是我国铠甲的大发展时期,我国铠甲的主要类型基本均在此时期产生,例如筒袖铠、明光铠、锁子甲、两当铠等等。而我国的重骑兵也因此在随后的南北朝大乱世中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 {cb<9Fii  
WiZTE(NM`  
  骑兵铠甲的制造愈加精良,当然重量也继续稳步提高,以至于穿着如此沉重的甲胃作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当时对士兵的选拔都要求“胜举衣甲”,而马甲也是如此,在北燕冯素弗墓中发掘出的马甲达到了40多千克。在这样的潮流下,中国重骑兵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以至于隋炀帝征讨高丽时,一次就动用了12万多甲骑具装的骑兵,这在世界上都是空前绝后的规模。 ^E:-Uy  
,D]g]#Lq  
  在此期间明光铠是最为重要的铠甲,这种铠甲因为胸前和背后各有两面大型金属圆护,很像镜子,反射太阳光即发明光,正如汉代镜铭所谓“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称为“明光铠”。明光铠一般颈有盆领,肩覆披膊,腰上束带,个别的还带有腿裙;其在北朝晚期日益流行,表现出取代两当铠的趋势。明光铠有两种类型,一种胸背各有两面大型圆护,颈设盆领,肩有披膊,腰部束带;另一种形制略有变化,胸甲分成左右两片,居中纵束甲绊,左右各有一面圆护,或作凸起的圆弧形花纹;两肩覆盖披膊,背上套有臂护;腰间扎带,腰带之下有两片膝裙护住大腿,小腿上则多裹缚“吊腿”。此种盔甲形式已经向着欧洲重骑兵的最终形态——全身式板甲发展。不过中国历史上最终并没有发展出类似于欧洲板甲般的盔甲形式。原因是什么呢?制造工艺达不到要求么?显然不是。中国最终没有发展出板甲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板甲的不可替换性。中国的封建社会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的体制完全不一样,骑兵铠甲马匹部是国家提供,而板甲则往往都是需要为本人专门定制,与中国规模化、国家化的军队组织不能相适应,所以最终并没有在中国出现。而盔甲发展到板甲的程度其实已经属于华而不实,板甲的规模化和集团化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重铠和欧洲重铠发展轨迹的不同之处。 到了宋朝,铁甲的发展又有了变化,整体形制的明光铠渐渐被淘汰,整体形札甲和山文甲再次成为主流,而铁甲的重量则进一步加重,铁甲往往会超过25千克,因为太重,朝廷不得不下令将铠甲的重量限制在20~25千克之间。而因为宋代骑兵稀少,因此大多披马甲,这使得宋代军队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从上到下均为重装。在盔甲的制造技术方面 GZKYRPg  
^SKHYo`,,N  
       利用了冷锻技术,使得铠甲经久喇用,更为坚固。 BG= J8  
s{8=Q0^  
  与宋朝相对的辽金两国也是重视重骑兵的国家,均有一支强大的重装骑兵。这些骑兵上下均全副披挂,战斗力非凡。尤其是金代列重骑兵更是重视,我们耳熟能详的“铁浮图”就是其中的代表。比宋朝更为优越的是辽金两国均有大规模的马匹来源,因此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这两国的骑兵都比宋朝来得优越。由于宋代的马匹来源太过困难,以至于以步制骑的歪理邪说大行其道。在面对北方强悍的骑兵时,宋朝的重步兵往往就是赢了追不上,输了跑不掉,一次次地全军覆没,只得一次次地割地赔款,称臣纳贡,最终国破家亡。 CV_M |  
^y KkWB*  
  到了元朝,我们知道这是蒙古人以轻骑兵横行欧亚的时代,蒙古人的骑射让西方的重骑兵吃够了苦头。但是以轻骑起家的蒙古人重甲化起来也十分迅速,西方历史学家对蒙古人的精良铠甲的描写随着时代的推移越来越多。俄国圣彼得堡保存的一套蒙古人的盔甲全身以连环锁子甲制成,外面更以铜铁丝串以铁片,以牛皮作为衬里,精巧至极。 DwZRx@  
6H5o/)Q~  
  而到了明朝,中国骑兵身上的重量再次加重,重量再一次上20千克。明朝继承了宋朝的铠甲形制,并将之继续发展完善,以至于明代铠甲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了现代,我们小时候看的《三国演义》、《说唐》之类的连环画,或者是家家户户贴的门神,他们身上穿的盔甲都是明代的形制。 Xt$P!~Lu  
x[Hx.G}5+  
  清代继承了女真人的一贯传统,依然是重骑兵大行其道。不过当时因为火器大行,所以铠甲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女真人一般内穿锁子甲外披棉甲,棉甲外缀铜钉,中敷铁叶,作战日寸还可浇水让棉花吸水,增加防御枪弹的能力。这种重骑兵在清代的中前期风光无限,将四周的对手——打败,最终稳定了疆域。 HGh -rEh  
M  \  
%7P]:G+Y\  
      汉末就已经有发展得比较完善的铁制全身式马甲,我国称之为具装。 79@CO6  
6)ln,{  
      汉未到三国的这段时间是我国铠甲的大发展时期,我国铠甲的主要类型基本均在此时期产生,例如筒袖铠、明光铠、锁子甲、两当铠等等。 EU%v |]  
SQn.`0HT  
      而我国的重骑兵也因此在随后的南北朝大乱世中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 6$=>ckP  
L 6fbR-&Lt  
                           qHdUnW  
                                                                   .m l\z5  
                                                               图为南北朝具装重骑兵 ad IrrK  
s(5hFuyg  
       明光铠是最为重要的铠甲,这种铠甲因为胸前和背后各有两面大型金属圆护,很像镜子,反射太阳光即发明光,正如汉代镜铭所谓“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称为“明光铠”。 4K~=l%l  
)UF'y{K}  
      明光铠一般颈有盆领,肩覆披膊,腰上束带,个别的还带有腿裙;其在北朝晚期日益流行,表现出取代两当铠的趋势。明光铠有两种类型,一种胸背各有两面大型圆护,颈设盆领,肩有披膊,腰部束带;另一种形制略有变化,胸甲分成左右两片,居中纵束甲绊,左右各有一面圆护,或作凸起的圆弧形花纹;两肩覆盖披膊,背上套有臂护;腰间扎带,腰带之下有两片膝裙护住大腿,小腿上则多裹缚“吊腿”。 ^uN[rHZ*u  
: slO0  
8tQL$CbO  
                             UE"v+GH  
7<MEMNYX  
    被遗忘的中国重骑兵 xatq  
   l1 'v`!  
  由于宣传的缘故,除了西方的那些骑士之外,大部分人都对重骑兵这个兵种没有什么更加深入的认识。但是不论什么民族,游牧也好,农耕也好,由轻骑兵到重骑兵都是世界共通的,就算是以轻骑兵无敌于天下的民族也没有例外。除了疯子,没有什么战士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沙场交锋生死相博,而自身的防护如何则是能不能存活下来的重要保障,谁不想让自己穿上一套防御良好的盔甲呢?可是游牧民族却往往是用轻骑兵在战争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为何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这是因为游牧民族大多科技落后,不能获得铁矿和先进的冶炼技术。就如在欧亚大陆上掀起巨大风暴的蒙古民族,起家西征的时候士兵往往无甲或皮甲,铁甲仅仅是极少数,可是当他们横扫欧亚之后,披挂制作精良的铁甲的蒙古骑兵就比比皆是。游牧民族获得铁矿和先进的冶炼技术之后往往就迅速地走向重甲化。科技落后的民族尚且如此,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各大文明民族那就更是这样,中国,波斯,拜占庭,阿拉伯,欧洲诸国莫不如是。另外很多人对重骑兵有一种误会,那就是认为重骑兵就是一个铁罐头,沉重的铠甲让人上马都困难,对阵之时仅仅是靠着冲击力获胜。这些看法基本是错误的。虽然穿着沉重的盔甲,但是重骑兵依然是非常灵活的,法国的骑士考核中的一项就是身穿全套盔甲熟练地进行格斗翻越障碍等等,穿上盔甲就动不了的人是没有资格当重骑兵的。在中国,挑选重骑兵也是十分严格,都要选择身高体壮、能负担沉重盔甲的士兵。经过严格训练的重骑兵在马上做的动作并不会逊色于身披轻甲的轻骑兵,这也是游牧民族会很快重甲化的原因,重甲化只会大大加强军队的战力而绝不是削弱。 @W/k}<07  
>| ,`E  
       纵观中国千年的历史,重骑兵在大多数的时间内在军队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但是中国的重骑兵战术却跟西方并不相同。首先中国讲究弓马娴熟,也就是中国重骑兵并不只是单纯用作冲击或是格斗采用,中国的重骑兵一样可以干轻骑兵的活。这就使得重骑兵在面对轻骑兵的时候不再是被动挨打的一方,在面对敌人步兵的时候,攻击方式也更为多样。当然在中国讲究的是多兵种的配合,重骑兵虽然重要,但轻骑兵却并不是重骑兵的附从,此二者可以说是并驾齐驱,同样地重要。 (1^;l;7H  
`G\Gk|4; 2  
  我国历史利用重骑兵获胜的例子非常多,相信读者都十分清楚岳飞这位民族英雄。他一生中极为善用骑兵,尤其是重骑兵。例如在绍兴元年,岳飞随张俊讨伐叛军李成之时,叛军当时在西山扎下连营严阵以待。而岳飞则身披重铠骑马绕到了敌人的右边,以重骑兵进行突击,叛军的阵型一下子便崩溃了,大败而归。以重骑兵突击步兵阵型虽然不能说是百试百灵,但是这种战术的成功率非常之高,可以说是对步兵的杀手锏之一。当然有人会说,用长矛就可以阻止重骑兵,如果加上弓*就更为保险。可是这往往是想当然,步兵面对重骑兵,即便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依然是败多胜少,这一点东西方是一致的。 2p](`Y`  
\|QB;7u  
      欧洲的骑士也正是凭借这一点统治了几乎整个西方社会。恩格斯在研究了整个中世纪的欧洲内部战斗之后,有这么一句话:“在西欧各国,决定这一时期内每次会战胜负的兵种则是由骑士组成的正规重骑兵。……在多次大会战中,参战的骑士不到800~1000名。但是,他们只要将敌人的重装骑手逐出战场,通常足以对付任何数量的步兵。……以至于单枪匹马冲入人群之中乱劈乱杀,这是从头到脚裹以铁甲的骑士的拿手好戏。” )G^k$j  
'vVWUK956  
  唐代远征高丽、白岩城一战,猛将契苾何力以800重骑突击万余高丽军,高丽军以长矛对阵,结果是高丽军大溃,唐军追杀十余里,斩首千余级而还。可见在重骑兵的面前,即便是多么训练有素的步兵,所承受的压力也是非常巨大的,只要战阵随便哪个地方出现问题,整个步兵方阵就会顷刻间土崩瓦解;如果万阵本身就有空隙,被重骑兵从侧面甚至后面杀入那就更不用说,这就是为什么重骑兵是步兵杀手的重要原因。当然重骑兵的重要性不在于他们能够杀死多少敌人,最为重要的是重骑兵的突击能有效地打乱步兵阵型,而混乱的方阵不会有任何威力,获胜不过是时间问题。从以上战例可以看出重骑兵最佳的战场就是正面对决的会战,特别是对付步兵方阵,更是得心应手。 x cAs}y}  
aHuMm&  
  中国的重骑兵在过往的岁月中被人有意无意地忽视甚至淡忘了,可是即便如此,依然抹煞不了中国重骑兵过往的辉煌岁月,虽然骑兵的时代已经不再,但是我们依然有必要将正确的历史传承下去。 Qe _{<E  
YFJaf"?8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