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让多余的东西一点也没有——4.18省市名师朱涂中学送教听课感受

 昵称503199 2013-04-21


(2013-04-19 03:41:22)
  “在小说里不要有多余的东西。这就如同在战舰甲板上一样:那儿多余的东西是一样也没有的。”听课的过程中,我总是想起契诃夫的这句话。当然,不只是小说,其他文学体裁的作品也是这样,干净,清爽,节制有节制的妙处,放纵有放纵的精彩,除此以外,没有作用的东西一点也不要。当然,教学也是这样,是花,你就去飘香课堂,是叶,你就去催绿心田,只是不要当成摆设,供在那里让人看看,然后隐入课的森林中,什么都没有留下,除了被人遗忘后的孤独。
  所以,让你的每一个设计点都有作用,都充分发挥作用。这是我想说的,对今天我在朱涂中学听的两节初中语文课。
  晓珑的课是几年前的一次温州市名师评比上听的,时隔几年,再次看她的教学,感觉多了点内容,多了点想法。这就是岁月,别人无法硬塞的,只有经历和积累能垫高你的教学高度,只有感悟和反思能拓宽你的教学视野。每个人都是在时间的打磨中让自己变得更加稳重典雅,晓珑也不例外。我很高兴,她能从断句中思考到一些解读需要的东西来,想到教学可以有的另一个方向。不管是不是最佳,不管是不是最有效,但是,很多尝试,你去实践了才会有认识,很多智慧,你去思考了才会有突显。这,是一种很优秀的品质。一个人的赛跑,往往不是与别人,更多的是与自己,夸父逐日其实也是和自己的极限在博弈。
  那么,晓珑的《夸父逐日》呢?是在和过去的晓珑挑战还是现在的?
  挑战自己的晓珑需要什么?最清醒的教学认识!
  此刻,是雨天的黑夜,窗外是漆漆的黑,听不到墨色中的淅沥声,黑夜已经毫不含糊地将白日的景致抹杀掉,可是思想依旧潜入夜的角落在萌芽在滋长。晓珑对这课做了很用心的处理,那几个断句比较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但是,晓珑最不该忘记的是《夸父逐日》的文体特征,作为一则古代神话,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夸张是它的特征,是初民借助想象对自然和社会形态的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丰富、短小、故事性不强。认识了神话的艺术特点,再去教神话,是非常有必要的,你才懂得我要通过教学把什么种植在学生心中。回过头我们再来看晓珑的教学,我觉得她的设计已经有想法了,比如先不看文章,让学生说这个故事,比如出示文章的时候不加标点,以古代的阅读方式让学生断句,还有那几个象形字,(合理性则是另外一回事情)……但是这节课没有融入文体知识,学生仅仅是知道了这样的一个故事,知道了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所学的东西就打了很大的折扣。这是一点很关键的缺失,也是很有必要的认识,认识了这点,以后教其他文章就心里有数。然后,再来看看教学流程,晓珑还没走出一种境界,上课是循着自己的原来推进,而不是根据课堂变幻在应急生智。比如,课堂刚开始,问学生你知道的《夸父逐日》故事,一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我的都被同学说光了。”老师笑笑让她坐下,而后走入下一环节。我认为这里是很应该抓住的一个点,晓珑应该怎么说呢,应该是这样迎上去的:“是吗?那你就不能说一些同学们说不上来的东西吗?”然后鼓励全班同学:“你们说说看,大家都去想一想,关于这个神话,你们还能说出一些其他同学说不上的东西吗?”同学说不上来的东西,是什么东西,就是文字没有告诉我们的东西,就是神话里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就是需要你去大胆想象去寻找的东西。学生得进入文本,然后跳出文本,去思考,去想象,这样,想象这一环节的训练就可以不露痕迹地完成。“老师,我可以说说夸父为什么要逐日。”“老师,我可以说说夸父逐日的场景。”“老师,让我说说夸父口渴时的心理描写。”“老师,让我说说桃林出现后世界的变化。”不一而足,你看,这样的课堂不是更有质感吗?然后,老师笑着总结:“很好,同学们说的都是靠自己想象出来的情景,其实,这就是神话的基本特征,请你再读读文章,找出你认为最有想象力的地方。”……“老师,夸父逐日,逐日两字就是想象。”“喝干了一条大河,就是神奇的想象。”那么,怎么读?说明了什么?你看,这样的教学是多么有实效,又多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有,《夸父逐日》是文言文,文言文的教学如何实现?晓珑应该在学生说故事的时候,结合文言文,“哦,同学,你说夸父在与太阳赛跑,那你知道神话中的哪个字是赛跑的意思呢?哎,逐……”,这样就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整体来看,晓珑还是偏重于人文性来处理这节课,这是有点遗憾的。其实,多琢磨琢磨文字,少想些课外的招数,那些象形字,真的比不上高声诵读来得重要,教学还是要找到通向核心的最简洁的路径。
  《端午的鸭蛋》,王在恩老师。
   也是在名师评比的时候听的课,前不久在《语文学习》上看了他的文章,很是觉得有思想。今天,才对上号。最近在忙着《端午的鸭蛋》的镜头栏目的活,对这文章是熟到了七八分。王老师,这堂课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他自己的读书,很认真也很努力很进戏但也很垄断性地读书。一开场,他就配乐朗读了整篇文章,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做的事情为什么老师去做,而且又要求学生不看书,听他的朗读。我不知道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我只知道学生丧失了与文章直接接触的最好时机。有这必要吗?老师没必要包办读书,学生没必要不看书听那么长的一篇文章的读,文字是要落入眼睛才转到心里,是要接触到眼眸才转化成思考的。这毕竟不是一小节文字啊。而且,学生在听读的时候,什么事也没做,要是动动笔记记那也罢了,可是,他们是坐在那里“听”了全文,而汪曾祺的文章,味道是在文字的细处,不让目光盯住字眼,初中学生是根本感知不到无法言语的东西,这是多么大的浪费。王老师,确实是为这节课化了很多心思,从他读书的努力放开我可以感受到。这比之于以前的课堂,至少证明读的概念在深入他的教学思想中。但是,谁读书,怎么读书,读哪里的书,这些,王老师还得想透。
   王老师的这节课,是以对汪文的语言感知为重点,这我很赞同。《端午的鸭蛋》实实在在的一篇好文章,汪曾祺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深深值得每个语文学习者学习。这样的文章,是能让人读出高境界来的,它影响人的绝不只是语文文字。王老师是个做学问的人,几个插入的资料还有那“吱——”的诵读示范,自可说明。但是,老师还可以再想得细一点,比如一开始王老师谈高邮谈汪曾祺,说了这样一段话:“高邮人将汪曾祺与秦观相提并论,“汪老,除了秦观,高邮——就您了!”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这个评价很高啊,有点意思,接着老师抛出汪曾祺对他人盛赞的回答:“我只能排老三,前头——还有高邮鸭蛋呢!”这鸭蛋何德何能,能排在秦观之后、汪老之前?”然后进入文章。我当时就觉得王老师丢了一个很好的东西,就是没把这个故事用到极致,只是把他当做一个引子,甚是可惜。他本该这样去讲,让大家读读汪曾祺的这句话“我只能排老三,前头——还有高邮鸭蛋呢!”就读这句话,同学们,怎么读,读出了什么?对了,对高邮鸭蛋的赞美,对了很口语化很生活化,其实汪曾祺这样的语言风格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一起进入文章,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这种感情这种风格的句子……你看,课堂就很自然地动了起来,根本不需要老师去读那么一大篇文章去损耗学生的朗读时间。没有好好利用自己的资料,只是看了个框架就浅尝辄止,多么可惜。而且这课的容量小了点,结构,主旨等还都没涉及,当然小也没关系,但是学生对语言的品味依然未到深处,没有入境,这就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灯火作祟,黑夜依然有着自己的笼罩。我很恣意地思考着,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希望我们都能找到什么。顺着她们的教学做思考并写下这些,也是对自己的反思,把课堂上上课的晓珑当成自己,把王老师视同自己,就会有很多让自己提升的地方。“那儿多余的东西是一样也没有的”,很多课,我们都太依赖于其他,唯独没有抓住自己的心。很多时候,我们太过于技术,却忘了教学其实是个很自然的活动。很多课,是可以在推进中抓住机会走向更高境界的,扎进去,精彩就冒出来了。真诚了,尽心了,爱了,反思了,我们也就进步了。
  更何况是那么好素质的老师呢?祝福她们,还有所有的语文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