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日援朝战争

 鸿蒙尊者 2013-04-21

        抗日援朝战争是万历三大征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战争。 
         同时也是这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抗倭援朝战争
  【三大指挥官】 U

                             Ts:dnGR5  
     c; w cgU  
  丰臣秀吉: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封建领主,是继室町幕府之后,完成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时代大名,1590-1598年期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 _.J{U0N  
.,l ?z  
                                                 WXNJc  
" FcA:7+  
         李昖:初名李钧,李氏朝鲜第十四代君主。李朝宣祖十五岁即位,但不久遭遇壬辰倭乱。万历三十六年(1608),饱受战乱 党争之苦的宣祖大王去世于皇华坊离宫庆云宫(今汉城德寿宫)。在位四十一年,终年五十七岁。明朝赐谥昭敬 (谥法不传)。定世室。葬杨州穆陵. 7R<<}dA]  
e.\d7_T+  
                                                             h:" <x$F  
#p*{p)]HiA  
            李如松:(1549-1598),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明朝名将,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出任辽东总兵,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后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死后,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 D"bLJ j/!  
%z`bu2  
        这场战争发生于公元十六世纪后期。当时,日本各地割据一方的封建势力陆续屈服于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丰臣秀吉的武力之下,全国获得了统一。作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要求朝鲜臣服于他,但遭到拒绝,因而在1592年(万历二十年)发动二十余万大军,渡过朝鲜海峡,于四月十三日在朝鲜釜山登陆,开始了侵朝战争。以小西行长为首的中路军一马当先,经釜山、梁山、忠州、密阳、仁同、尚州、闻庆、忠州等地,抢先攻克朝鲜的京城——汉城,朝鲜国王李昖北逃。随后,加藤清正的北路军由蔚山、熊川、庆州等地到达汉城。不久,南路军在黑田长政的带领下经金海、昌原、清州等地,也到达了汉城。 PD:" SfV,G  
bMxzJRrNg  
       三路日军在汉城会师之后,继续北上,攻克开城。其后,小西行长率部北上平安道,并占领平壤。加藤清正带领部属向咸镜道前进。黑田长政则负责经略黄海道。除此之外,陆续参战的各路水陆军队首长还有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毛利吉成、福岛正则、小早川景隆、毛利辉元、喜宇多秀家、羽柴秀胜、藤堂高虎等,分别驻屯于朝鲜境内群邑之中。 g Uy >I(  
Nf}G "!  
       各路日军如猛虎下山,到处张牙舞爪。国小兵寡的朝鲜,一个城池接一个城池地沦陷,军民望风皆溃,国王李昖放弃京城,逃到义州,接二连三地派使臣赴明朝求援。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明朝,虽然已经逐渐平息了倭寇在沿海地区的侵扰,但是对日本仍存戒心,对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不会坐视不管,遂决定进行抗日援朝。     |bO}|X  
=eDVgOZ)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七月,明朝以副总兵祖承训等率兵五千为先头部队,进入朝鲜,企图虎口拔牙,从敌人手中收复平壤。当时,平壤城附近的日军的兵力为二万余,统帅是所向披靡的小西行长。 DdN{=}A  
/Pxt f~$  
      明军不顾双方兵力悬殊的事实,在雨天中发动奇袭,强行突入平壤七星门,然而城内却是一片泥泞,骑兵的活动受到了很大限制。前来迎战的日军人马全部披上鬼面、狮头等饰物,使陷入泥淖中的明军的马匹惊恐不安。 @v2_gjRe  
               (ye1t96  
       日军之中,普遍装备的火器是鸟铳(日本人叫“铁炮”)。这种火器源自十六世纪中期时从葡萄牙传入的火绳枪。从外国传入的还有佛朗机(日本人称为“国崩”或“罗汉筒”,类似的火炮以明朝所制的佛朗机为数最多)、加农炮等。除了铳炮之外,日军还装备了一些火器,例如爆*性火器有用纸*成的纸炮以及用铁*成的铁炮,这类火器在纸壳或者铁壳里面装填上混*了铁片、砖石等碎屑的火*,用点燃引线的方式引爆。 & VJ+X|Z  
yS0!#AG  
        此刻,平壤城里杀声震天。日军拿鸟铳从左右两个方向进行夹击,经过几轮齐射之后,明军损兵折将——游击史儒以及两名千总均中弹而亡,祖承训不得不引兵退回境*。 QaH32(iH  
"iMuA  
         非法字太多,草民任重而道远啊! &GGJ=c\  
l ~b# Y&  
                                       F{WV}o=MY  
f~%|Iu1ob  
                                                        手持鸟铳(铁炮)的日军将领图片 @{P<!x <Q  
lHerEv<ja  
[U'I3x,  
       明朝在这次前哨战中初次尝到了日军鸟铳的利害,受到了因轻敌冒进而受挫的教训,转而改变策略,准备先礼后兵,一面派人与日军和谈,一面重新调兵遣将,积极备战。因为日本在和谈中坚决不肯撤军,所以战火重燃只是时间问题。同年八月,万历帝任命宋应昌为经略,立即着手重组远征军、筹集兵器以及加强沿海防御等战前准备工作。 I!1|);li  
dyWj+N5(  
       再次赴朝参战的明军主力,有北兵与南兵之分,北兵包括来自蓟镇、宣大、保定等地的官兵,而南兵将士大部分是浙江人,其中的一些北兵与南兵,与于1588年(万历十六年)病逝的戚继光有很深的渊源。例如带领五千人先行出发的吴惟忠,便是戚继光的老部下,他曾经在抗倭战场上久经考验。 n x4:n@J  
=D;n#n7  
       远征军的提督为李如松,其余军队分别是:以杨元为首的中协、以李如柏为首的左翼、以张世爵为首的右翼,共三万一千余人,大半是骑兵,还有步兵,车兵只有二千名。 8k +^jj  
8]h~jNku  
       明军装备的火器有铜铁大将军炮、佛朗机、灭虏炮、虎蹲炮、百子铳、三眼铳、快枪、鸟铳、神火飞箭、毒火飞箭。火器要在镰、钩、刀、镋钯、弓箭等冷兵器的配合之下作战,根据南方御倭战争的经验,还专门派人到江南购买狼筅、长枪等。车营拥有轻车、大将军滚车、灭虏炮滚车等战车,可能还有宋应昌设计制造的一字车。 &A}hx\_T  
;P *`v  
          为了防止日军在沿海登陆,明廷指示蓟辽总督、山东、顺天、保定、辽东等巡抚以及天津、永平、山东、辽东等地方官员,要求他们给部队增加车载大将军炮、虎蹲炮、灭虏炮、涌珠炮等火器,并制造出战车与鹿角。此外还要准备好福船、仓船、沙船、唬船等各类战舰,船上的水兵一般使用佛朗机、三眼铳、快枪、鸟铳、长枪、飞镰、标枪、弓箭等武器。至于大将军炮、虎蹲炮、灭虏炮等火炮因为后座力比较大,发射时会对船身造成损害,所以平时不会轻易使用,只有危急的时候才会动*。   {ooztC   
@cB7tY*Ski  
         鉴于日军的鸟铳太过厉害,为此,很多明军在战前准备了高七尺、阔一丈二尺的大绵被,以遮挡弹丸。然而,根据宋应昌做的试验,日军鸟铳在八十步之外,能击破二层湿毯被子,在五十步之外能击破三至四层湿毯被子,可见绵被遮挡弹丸的效果有限,故此,宋应昌建议入朝将士临阵作战时,要在敌营四百步之外施放大将军炮,等到日军鸟铳射完弹丸之后,再向前进军。 H#Hhi<2  
uwl_TDc>%  
         总的来说,日军鸟铳虽多,但火炮的数量却远远比不上明军,因而火力处于弱势。 IJ]rVty  
5'\detV_  
         再说李如松率兵马四万人渡过鸭绿江之后,在部分朝鲜军队的配合之下,向平壤进军。他为了迷惑日军,令使者到日军统帅小西行长处,进行议和。 mqtX7rej  
.^dtdFZ8,  
         小西行长深知明军这次是有备而来,不可力敌,故也愿意议和,他派出二十名日军将士早早来到平壤郊外迎接要如松,此举无异于自投罗网,这些人当场被明军捉获三人,其余的或死或逃。李如松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对再度前来质问的日军使者好言相慰,稳住了局面。 k?Kt*T  
lE&o w  
         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正月六日,平壤的日本人衣装整洁,夹在道路两旁,小西行长打算将李如松接进城里的风月楼。这时候,大队明军兵临平壤城下,一片刀光剑影,杀气腾腾。日军在紧张气氛之下猛然醒悟过来,闭城拒守。至此,平壤之战正式爆发,这是一场用火炮与鸟铳互相射击的大规模战事,表明古代战争,同样也可以出现现代战争那样的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的场面。 fUMjLA|*I<  
3n,jrX75u  
        平壤东南两面临江,西面靠山,而北面的牡丹峰形势险要,峰上有耸立的牡丹台,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城外的牡丹峰上驻扎着一千多名日军。统帅小西行长也被困在牡丹台上。 )S ZzA'  
u*f`\vs   
      平壤的日军四处设立拒马、地炮(作用相当于地雷),陈兵以待。配合明军作战的朝鲜军队在李益、金应瑞等人的带领下进攻城东,被日军守将宗义智击退。这时,一部分佯攻平壤的明军将士在退却时掉下的十余面铁盾。城里日军蜂涌而出,抢夺铁盾,乱成一团。明军乘机回击,日军慌忙逃窜入城。刹时间,双方你来我往,场面混乱不堪。小西行长亦借机乘乱从牡丹峰突围而出,回到了平壤城。   ia3Q1 9r  
当晚,明军用火箭击退了夜袭的日军。正月初七,三营的明军又向平壤的普通门发起骚扰式的攻击,用佯退的战术吸引部分日军出城追击,然后再回师,斩首三十余级。 经过连日来的试探性进攻,总攻终于在正月初八开始了,各路明军鳞次渐进,尘土飞扬。其中,游击吴惟忠、副总兵查大受攻击牡丹峰;中军杨元、右协都督张世爵攻击七星门;左协提督李如柏、参将李芳春攻击普通门;副总兵祖成训、游击骆尚志与朝鲜兵使李隘、防御使金应瑞等攻击含毬门等等。粗中有细的祖成训利用日军轻视朝鲜军的心理,命令部属故意伪装成朝鲜军,企图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M!@[lJ  
i?9Lf  
      为了迅速拿下平壤,根据“围师必阙”的作战原则,明军统帅部布置的战线故意在东门方向开了个缺口,以供日军弃城而逃。 %)]RM/e8  
A(5? ci  
        各路明军相继用火炮及火箭一齐射击敌人的阵地。遗憾的是,威力最强大的大将军炮由于重积庞大,行军速度缓慢的原因,未能及时赶到战场,否则当面顽抗之敌,必象螳臂挡车般化为齑粉。尽管如此,佛郎机、灭虏炮、虎蹲炮等火炮的吼声还是如万雷齐响,一时间地动山摇,硝烟弥漫数十里,天地晦暗。火势随着西风漫延入平壤城内。一些火箭据说是有毒的,敌人闻了毒烟会头昏呕吐,而攻城的明军则含了解*。 =wc[ r?7  
4f5$^uN$qA  
       日军主力几乎尽数登城,二十余里的城墙之上四处插着旗帜,他们在炮火及火箭的压制之下顽强地发射弹丸、砸下大石、泼洒汤水,使攻城的明军一度退却。李如松率领五百余骑兵来回指挥,并亲手杀死了一名退下的士兵,示众于阵前。 r?*?iw2g  
1Btf)y'  
        杨元、戚金等将士在炮火的掩护下经过浴血奋战,首先登上门墙。不久,李如柏、李芳春杀入了普通门。祖承训的部队也脱下朝鲜服饰,露出明军铠甲,他们不顾紧急赶来堵截的日军在城上施放的枪弹及巨石,进行猛攻。游击骆尚志将铳炮挟于腋下,大呼连放。率领浙兵强行登上了含毬门。而李如松直接下令明军用两门大炮轰碎了七星门的城门,明军步、骑乘胜进入城内。游击吴惟忠也率军攻上了城外的牡丹峰。各路明军捷报频传,纷纷突破了日军的第一道防线,进入平壤。 k5M(Ve  
Z O^ +KE"  
       城内的明军搬运柴草,四面堆积在一些日军据守的房屋外面,放火将其焚烧成灰烬。 I&0yUhn  
NeP1 #  
       但是,日军早已经在牡丹峰、七星门、普通门、风月楼及平壤城里其它地方筑了大量叫做“土窟”的坚固工事 。这种工事可以躲避炮火,修时要首先掘地,然后再用石块及泥土筑成墙,上面布满了安放鸟铳的洞穴,密密麻麻,就象蜂窠一样。土窟规格不一、有宽有窄——据说宽的甚至能容纳万人,大量日军藏身于这样宽的土窟之里,就可以布阵。因为当时的鸟铳装弹速度慢,为了连续射击,所以将射击队员分为几行——当第一行射击完毕,再轮到下一行,周而复始,便保持了密集的火力。   d=XhOC$  
*V}}3Degh  
           ebchHnOd  
Oh: -Y]m=  
                                                          参考图片:轮射火器的日军 K||85l?<  
tKs0]8tc  
O%I'   
        藏身于土窟之里的日军拼命抵抗。明军一时难以猝下。李如松在督战时坐骑被鸟铳打死,换马再战的时候一不留神吸入了毒烟,鼻孔流血,但是,他面不改色,继续坚持在岗位上指挥。李如柏的头盔也被鸟铳击中,幸亏盔中绵厚,未至重伤。吴惟忠的胸部中弹负伤、而骆尚志在登城时也被巨石砸伤足部。仗打到这个地步,明军已经伤亡数千了,只好暂时休战,班师回营。 5P4 >xv[  
FoLw S%+yO  
         经过一天的激战,日军损失惨重,小西行长见援军不至,便有意突围,下令一位名叫大石荒河助的勇士,脱下铠甲,身着单衣攀登上高楼,冒着被弓矢炮弹射中的危险,侦察出一条具体的突围路线来。而这时候的李如松为了避免继续攻城而加大伤亡,也派出使者要求日军统帅小西行长退出平壤城,小西行长随即予以答应,率领着不满五千的残部撤离平壤,狼狈南逃。明军及朝鲜军堵截、伏击了一部分南逃的日军。 {*m?t 7  
]!QeJ'BLM  
       据统计,明军斩获日军的首级就达到一千6***4十七。但日军的伤亡总数不止这些,其连同被炮火轰炸、硝烟薰烧及其它原因而死的,总损失超过万人以上。而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受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   Z.<B>MD8^  
bCsQWsj^NW  
       此战,充分表现出火器的优越性,而明军的火炮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日军鸟铳,赢得了荣誉。《(朝鲜)宣祖实录》记录了朝鲜国王李昖与当时在现场观战的李德馨进行的一番意味深长的问答,李昖问道:“铳筒(指日本人的鸟铳)之声,不与天兵(指明军)之火炮同耶?”李德馨回答:“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荡,不可状言......”李昖赞叹道:“军势如此,可不战而胜矣!” K;K tx>Z/  
cX2b:  
       平壤之战结束之后,明军中协在李如柏的带领下继续南下,向开城前进。小西行长、黑田长政等各路日军纷纷弃地南移,向汉城方向撤退,但是加藤清正所部仍然滞留于咸镜道。 sbVeB%k  
v1: 5 r  
         正月二十日,明军收复开城,连战连捷,渐渐产生了轻敌之心。李如松错误判断日军会继续采取避战的策略,收缩防线,便指挥各路精锐骑兵,克服道路在连日大雨之下泥泞深达膝部的困难,马不停蹄地向南疾进,直逼汉城。 i^8Zp;O"f  
Gr_I/+<  
         当时集结在汉城的日本大约有五万,主要将领有宇喜多秀家、小早川景隆、黑田长政、小西行长等人。他们得知明军南下的消息之后,决定先派出搜索队伍到临津江南岸备战,大批人马尾随其后。留在汉城的只有小西行长等部队,作为后备。 yF*JzE 7,  
jE{z4en  
        明军先头部队大约三千骑兵在孙祖廉、查大受、祖承训以及朝鲜将领高彦伯的率领下,在迎曙驿击破部份日军的阻拦,于二十七日前进到砺石岘,在那里碰到了大队汹涌而来的日军人马。 J[9jNCq|  
|YH1q1l  
        两军交锋,身先士卒的日军先锋立花宗茂,身上的铠甲竟被射满了箭,就象刺猬一样。可是,明军终究是寡不敌众,只得暂时撤离战场。一场双方不期而遇的前哨战匆忙地结束了,但这只是即将来临的更激烈的战斗的前奏。 ALFw[1X  
C?z C|0  
         这时,宇喜多秀家、黑田长政等人已经从汉城赶来增援,做好应付明军的第二轮攻击的准备。他们在砺石岘的山岭之下排列了三队军阵,还在岭上布置了一支奇兵,以便策应。 Y yI|^f8C  
#ujcT%1G  
        大战一触即发,军情刻不容缓。李如松率数以千计的骑兵快马加鞭,经惠阴岭从后赶上,谁料欲速不达,他在途中马失前蹄,竟从坐骑的背上摔了下来,致使脸部受伤。尽管如此,明军还是及时赶到了战场,指挥各部向砺石岘进攻。 ~ejHA~QC  
}=wSfr9g  
        明军进军比效仓促,以致炮兵没有及时跟上,前线将士仅能发射随身携带着的神机箭这种火器。密集的箭雨一度迫使日军后退。但是,兵力占优势的日军很快卷土重来,很多人从砺石岘的山岭背后涌出来乱射鸟铳、呼叫着前进。 keX0br7u_  
 Wkf)4!  
        两军迅速拉近距离,展开白刃战。不久,明军将领杨元等人也带队赶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将士的弓箭即将用尽,有人竟陷入了徒手搏斗的劣境,而另一些将士的短剑钝劣,抵抗不住挥舞着三四尺长利刃的日军,不得不且战且退。明将李宁在混战中被弹丸击中左胁,左手也被砍伤。 gp;(M~we  
.sCo,  
        李如松左冲右突,在混战中从马上摔下,一名披戴金甲的敌人扑上前来正欲痛下杀手,家将李文升拼死相救,以自己的身体遮掩主帅,虽然不幸身中钩枪而死,但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李如松、李如柏等人及时回援,驱逐敌人。 -O oXb( I4  
W/fM0=!  
        李如梅一箭射死那名异常活跃的金甲日将,消除了这场迫在眉睫的危机。再说李如松目睹爱将李文升战死,情不自禁地大放悲声,痛泣不止。接着,他被众将士扶持上马,从惠阴岭返回坡州。而进至惠阴岭的日军不敢穷追,也返回了汉城。 SdN|-'qf  
pp/Cn4"w  
                                             0^zu T  
{n{ j*+  
                                                                    援朝之役野战图片 %$S.4#G2  
Ktg6*L/  
;p) gTQa  
        战后,各国史籍对参战军队伤亡数据的记录比较混乱。宋应昌在战后给朝廷的《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中转述李如松自我统计的伤亡数据是:阵亡官兵二百6***4人、伤四十九人,当阵斩获敌人首级一百六十七颗。日本史籍(《征伐记》、《秀吉谱》等)承认己方损失数百,明军则战死一万,这还不包括在后撤时掉入河中淹死的人数。可是朝鲜《宣宗实录》记载明军“死者数百”,而斩获日军的首级却有一千余级之多。 lZ'NL bK  
Q_]O[Kx  
       归根结底,明军在野战受挫的原因在于李如松用兵不当,他在天气不适合骑兵作战的情况下还带领部份马队轻装前进,故在战时缺乏炮火的支援而被日军用鸟铳压制,近战中又寡不敌众,最终铩羽而归。 !c'a<{d@  
Q;Xb-\\  
       李如松回到坡州,其后又退回平壤,只留下王必迪等将领驻守开城,原因是担心平壤会遭到咸镜道的加藤清正的袭击。不久,孤军深入的加藤清正也率部翻山越岭,向南撤返。 Vtr 0=-m&  
XoL9:s(m~  
        在此期间,朝鲜各地抵抗入侵的军事行动风起云涌。重新布防的明军也没有按兵不动,终于打出了一张好牌,于二月十五日分兵越过临津江,奇袭汉城附近的龙山仓库,烧毁了数十万石屯粮,使日军陷入食不果腹、饥肠辘辘的困境。尽管日军出动大批部队的郊外四处搜掠,但在战乱频繁,老百姓饿殍载道的局势之中,获得的东西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汉城守军难以长期依赖从遥远的釜山地区运粮接济,这样就促成了日军急于和谈,把汉城让给明军而南返釜山。 7l%O:M(\  
px" .pYr0  
        明朝中枢主政者也主张与日军谈判解决问题,再度派出使者前往斡旋。虽然日军在和谈期间不断在背后搞小动作,连犯咸安、晋州等地,但是明朝还是与日军在同年九月签订了第一次停战协议。 ut fD$8UI  
<Hig,(=`.  
       尽管和谈时间长达三年,然而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反而给好战分子延长了备战的时间。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丰臣秀吉终于对谈判桌上的讨价还价感到不耐烦,亮出了拒绝明朝册封的底牌,再次大举出兵朝鲜,和议就此破裂。 fMP$o3;  
vrLI`3n]  
       当战争又一次暴发的时候,明军却显得准备不足,主力已经在和谈期间由李如松等人的率领下分批撤回,只留下吴惟忠等少部份人马驻屯于朝鲜,难以力挽狂澜。在此风雨飘摇之际,下一步何去何从,考验着中枢的执政能力。 ":tQYo]d  
0_J<=T?\"s  

2012-03-17 16:28


          当十多万日军再次侵略朝鲜的消息传来时,明政府逮捕主张和议的兵部尚书石星以及参与和谈的沈惟敬等人,决策重新备战,并相继任命右都御史杨镐为经理、兵部尚书邢介总督蓟辽、麻贵为备倭大将军,再次出兵援朝。 ,1>ABz  
Q)pm3Wi  
          回顾明军第一次出兵援朝,最出色的战绩肯定是平壤攻防战的胜利,而在碧蹄馆的野战则稍为逊色。巧合的是,第二次出兵援朝刚开始时也是打了一场攻防战与一场野战,地点分别是在南原与稷山,不过结果却与第一次援朝的战绩相反——攻防战失败了,野战却获胜。 };m.Y>=)K  
9r@T "$V#c  
         下面先说说南原攻防战。这场战事与平壤之战的不同之处在于日军是攻方,而明军则变为守方。 Iz;hje4JL  
H}KJd5A7  
        明军三千先头部队在杨元的率领下入朝,于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五月初八先到达汉城,随后动身南下南原。 ((Bu Bu>  
q#W7.8 Z@  
        南原府,位于全罗道,管辖着一群九县,战略地理位置比较重要。明将骆尚志在第一次援朝时曾经驻防此地。骆尚志这个人过去在国内沿海地区服役过,具有御倭的经验,他按照浙江地区城池的标准重修南原城,城墙上的很多垛口都挂了“悬廉”。悬廉可以用来阻挡对手发射的弹丸与利箭,具体做法是在墙垛与墙垛之间装上一个木架,木架上面悬挂着用水浸湿的毯子或者绵被,以掩护士卒。 kvc`7>  
z1oikg:?4  
                                                       cpV:y  
9HI9([Cs  
                                                                                悬廉图片 VN=S&iBa/  
.MO"8}]8Z  
pf.T{ /%  
        现在接手南原防务的杨元是北方骑兵将领,虽然对守城不太在行,但是自从来到南原之后,还是化了很大力气继续修城,他将南原城的高度增加了一丈,又将城外的壕沟深掘一二丈,同时在羊马墙上钻了很多孔眼,以便射击火器,另外,每个城门还安装上了三门大炮。不过,百密一疏,原先挂在各个墙垛之间的一些悬廉,却得不到妥善的管理,日益损耗,形同虚设,结果导致在随后的攻防战中吃了大亏。 |q$br-0+  
[MM11K  
        这一年的七月,日军在全罗道全歼了朝鲜将领元均率领的水师,攻占了南原的屏障闲山岛,兵分三路北进,左路从庆尚道经云峰地区而向南原,共五万余人,由喜宇多秀家为将,小西行长为先锋。右路从庆州经密阳、大丘、全义馆前进,也有五万余人,由毛利秀元为将,加藤清正为先锋。还有一路偏师经釜山,自密阳、玄风进入忠清道,作为策应。 Q$iGpTL  
dy u brIG  
      山雨欲来风满楼,南原首当其冲。此刻城里除了杨元辖下的三千明军之外,还有部分朝鲜地方军民配合作战。这点兵力与日军相比,无疑处于劣势。 e=nExY  
VHsNz WI  
      日军左路军在登陆水师七千多人的配合之下,派出百余人作为先锋,以疏散的队形,排成数行,于八月三日对南原发起试探性攻击,他们来到城下发射鸟铳,守军以胜字小铳(朝鲜仿制明朝的手铳)等火器反击。 C ORNN8=k  
]3#_BL)M8p  
        胜字小铳无论是射程还是准确度都比不上鸟铳,守军在与日军的对射中伤亡比较大,战局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状态。 BzH7E[R49  
  第二天,小西行长指挥日军再次进攻。南原城的南门之外本来有很多稠密的民居,守军为了避免这些房屋成为敌人的庇护所,早已放火将其焚毁,但毁坏得不彻底,还残留下部份石墙。这时候,日军便利用石墙作为掩体,躲藏在后面射击鸟铳。城上一些墙垛之间由于缺乏悬廉,致使部分守军被城下的火器打得不敢朝外窥探。 st3 6xS  
_-g:T&#  
      日军还在城的东南一隅搭起了可以俯瞰城墙的高棚,由上往下施放雨点般的弹丸,令到城上的守军几乎难以立足,有些墙垛基本处于无人防御的状态。城中将士为了扭转劣势,派出突击队冒死出击,亦无功而返。 w&;\}IS  
De|@}@  
                                             Q>}I@eyJ  
'dj}- R s  
                                                                       杨元斥退日本使者 O3*Vilx  
s4SR6hBO  
       志在必得的小西行长派遣使者进入南原游说杨元让出城池,以保性命。杨元态度强硬,斥退使者,他当众撕烂劝退书,掷地有声地宣扬:我十五岁从军,横行天下,从未退缩过!   oTOe(5N8a  
1`_Mc ]  
       也许,这时的杨元还在盼望援军能及时到达呢。 0y'34}  
@oYq.baHX  
       但是,守军望眼欲穿的援军迟迟不到,而日军的攻城却一浪接一浪,日夜不息。八月十八日是关键的一天,日军一面集中大量鸟铳,利用猛烈的火力压制明军;一面在郊外采集来大量柴草树木,堆放于城下,使这些东西堆积的高度渐渐与城齐。而城上的明军早已被鸟铳打得不敢露面,根本无还手之力。当鸟铳之声突然停止的时候,日军已经蜂涌而至,成功攀登上了城头。 !0Xes0gK0  
1[3"|  
       城里的明军在突围时与日军展开激战,一时间血肉横飞。身负重伤的杨元在连中二弹的情况下仍然携带着十多名亲信杀条血路,闯出西门,逃回汉城,他虽然在战场上拾回了一条命,不久却因丧师失地有罪而被朝廷正法。 H3OH  
L/nz95  
       南原之败导致明军全线动摇,这一点与日军在平壤败后的情况差不多,正是“风水轮流转”。全州守将在南原失守之后亦弃城逃遁,全罗道北部就此沦陷。 G=Ka{J  
vn}Vb+@R  
       日军左右两路人马于八月二十日在全州会师,总数大约为十二万人,相继向汉城进军。 eMz,DYa/G  
{AIZ,  
       汉城的明军不足八千人,由于兵力过少,一些将领建议固守待缓,不主动应战。然而,从平壤急驰而来到汉城主持大局的经理杨镐,猛烈评击了军中存在的消极避战的思想,他与麻贵商定选择精兵,立即主动南下,对日军的先头部队进行迎头痛击,以挫其锐气。就这样,副总兵解生、参将杨登山、游击颇贵以及牛伯英等奉命带领两千名精兵作为先头部队南下,朝鲜的李元翼部作为疑兵,亦前出至清州地区。 ,PN>,hFL  
>+oQxml6nI  
      南下的明军与北上的日军,在稷山附近狭路相逢。那一带地形狭窄,不太适合大部队作战。 *QLl jGe  
M;Vx[s,#,  
       当时,日军先锋黑田图书助、栗山四郎右卫门、毛屋主水等率领少数将士正在渡河,他们皆穿白衣,打扮得与朝鲜人非常相像。 U?|s/U  
3'& ]v6|  
       明军一时大意,放松了警惕,直到对手施放鸟铳时才恍然大悟。将士们连忙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铁盾,排在阵前,用来阻挡日军的鸟铳,所以损失不大。同时,骑兵隐敝在阵后,时不时瞅准机会出击一下,有效地杀伤敌人。 ;yk@`<  
$/wr?  
       背水作战的日军兵力单薄,缺乏战胜明军骑兵的信心,企图撤退。但是他们担心在撤退时遭到明军的追击而损失惨重。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糟糕的情况,毛屋主水建议先挑选出一批壮士猛攻明军,然后再从容撤回。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妙计。那些经过精心挑选出的日军精兵,乘着部队齐射鸟铳的那一瞬间所形成的浓烟,以最快的速度冲入明军的盾阵之中,挥刀乱砍。明军一时措手不及,阵线稍为向后移动。 `VBjH]$  
GB[W'QGiq  
        日军将领们按照原定计划,打算利用明军暂时退却这个难得的喘息机会迅速撤离战场,回到后方。然而,他们身后的河中仅有一道桥,仓促之间难以让所有的日军迅速返回,正处于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两难境地。 kP;Rts8JD  
Y}f%/vu s  
        这时,在后方听见铳炮之声的黑田长政急忙率领三千士卒赶来增援,正巧到达彼岸观战的猛将黑田三左卫门眼见军心不稳,不禁大吼一声,以“这是我战死的地方”为号召,带领着一批亡命之徒立即渡河参战,这些家伙向着与前线撤回的士兵的相反方向,越桥而过,冲到最前线去厮杀。在这名猛将卖命的鼓舞之下,各路日军士气为之一振,那些原来打算撤退的将士也转过身来,前脚跟着后脚,纷纷重新杀回去。 \-sD RW  
kc "U)>  
        日军射击鸟铳,明军则连放火炮,空气中硝烟弥漫、火*味浓郁。两国将士们不约而同地拼命穿过枪林弹雨,贴身搏击,四处刀光剑影,杀声震天。此情此景,正象一首著名的唐诗中所说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指宝剑)为君死”。诗人李贺在《雁门太守行》的这一名句非常出色地描述了古代将士为报国恩,殊死作战的精神,这种忠君思想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日两国,可谓根深蒂固。 2,_BO6 !d  
$ \P!P.  
      双方在一天之内打了六个回*,不分胜负,直到日暮,各自收兵,安营扎寨。 : wn![<`3q  
;wvV hQ  
      当晚,解生与诸将密议时指出明天必然还有激战,他鼓励部属宁可战死沙场,也不能因怯战而死于军律。 "ht2X w  
o^AK@\e:^Z  
       第二天,日军经过精心准备,摆出鹤翼阵,张开左右翼前进。纵横驰骋的明军骑兵以炮声为号,舞动着铁鞭,与敌人打得难解难分,在此之前,杨镐派出二千余骑兵,由游击摆赛带领,与解生等人在振威会师。而千总季益乔、把总刘遇节等部亦在作战时前来增援。 ,e,fOL  
TAGqRYgi  
       实力得到加强的明军在素沙坪等地与日军大战,并斩其骁将叶一枝。因为这场混战的地点位于山间偏僻的道路,所以兵力难以充分舒展。双方打了个天昏地暗,都没有达到彻底击败对手的目的。其后,日军虽然一度撤退,但不久便与毛利秀元带来的大队人马会师,战斗力重新得到恢复。明军没有穷追,返回水原。而稷山附近的日军也不再主动发动攻势,慢慢地向天安方向撤退。两军又回复到了相持状态。 oHa6fi  
{(aJrSE<z  
       稷山一战,奇迹般地阻止了以破竹之势挺进汉城的日军,影响了整个战局,成了一个战略转折点。对明军而言,这次野战的结果具有积极意义,比起第一次援朝时的碧蹄馆之战,要好得多。 b9\=NdyC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