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宗岳太极拳论 左重则左虚 右重则右杳

 孟悟生 2013-04-22
   王宗岳前辈“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重心学说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注意:这时“重”与“沉”同解,“杳”与“虚”同解。无论哪家太极拳,哪门哪派,哪一招哪一式都将毫无例外地符合这一原则。练拳者觉得自身别扭,必定是违背了这一重心学说;推手中失机失势,站立不稳,也必定是违背了这一重心平时走路,抬左脚,左手必挥下;起右腿,左手必向上。就因符合“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才有你的平衡和潇洒。比如说你右腿在前,踩中了一块西瓜皮身体迅速前俯,右脚负重前滑。这时如果你本能的举起左手,那么左手上升为轻,而此刻左脚已虚,不符合重心原理,你必摔倒无疑;如果你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是右手挥起,那么必定有助于你重心迅速前移,符合“右重则右杳”的原则,则跌一跤的尴尬,瞬间便可解除。君不见滑冰运动员往往一只脚负重长距离滑动,而他同侧的手必定高高举起,就是因为也要符合同样的准则。
  以往,一些太极拳家在谈到太极拳的“轻重”、“虚实”时,总是笼而统之地说全身都要分虚实:脚上有虚实,手上有虚实,腰上有虚实,全身处处有虚实。这“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解释之所以历来莫衷一是,含混不清,皆是因为没有弄清太极先贤们真正用意所指。说到底“上分轻重,下分虚实”是讲手与脚的配合,是上下肢的协调。练太极拳者周身分出阴阳来的根本目的,也是着眼于周身的协调。孤立的谈身体的某一部分“阴阳”、“虚实”、“ 开合”、“轻重”充其量不过是造就了一些各自为战的散兵游勇,而找出身体对应部分的轻重.虚实的辩初学者在练习太极拳套路时,往往搞不清一招一式中重心是放在哪个脚上,往往是重心错在哪里。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原则和我们确定手的轻重的办法,很容易决定我们的重心该放在前脚还是后脚,左脚还是右脚。初学者当时时刻意求之。而你一旦摆下了姿势,很容易找到立身中正,力撑八推手技击中,在被对方施以不同方向.不同质量的外力的情况下,要能始终保持上肢的“轻重兼备”、下肢的“虚实分明”,这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在激烈的对抗中,周身的协调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只有经过平时的刻苦训练,才能达到这种协调。因此在平时的推手打拳中,你的右手转到了上方,那么你的右脚则必须踩实。这也是我们在推手中重心前后移动的理论根据。追问:您的意思是重心在右脚右手必是虚,重心在左脚左手必虚吗?前面已讲过,孤立的谈身体的某一部分“阴阳”、“虚实”、“ 开合”、“轻重”充其量不过是造就了一些各自为战的散兵游勇,在推手过程中,“阴阳”、“虚实”、“ 开合”、“轻重”是要不断转换的,身体重心也是不停转换的。左重则左虚,右重由右杳”“是讲述太极拳在对敌走劲上的变化原则,与后句之“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弥促”是相辅相成的排比句,强调太极拳对敌上“化”字诀劲应用原则。太极拳所谓化劲,即是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在推手或实战练习时,对方来力向我进击,我方摒弃习惯性往前的顶力,而是接彼来力,继续向后引带,以至对方找不到着力点,继续习惯性向前使力,并致失重前仆,此即为进之则愈长。同样,对方力点向我上方进击,我方不向下压夺其势,而是顺其势向上方引带,对方来力必失力点,以惯性上行,必致仰之则弥高。而对方失去力点或受到我方制约欲抽身后退时,我方粘连对方紧密不丢,则致对方退之弥促。左重则左虚,说的即是这个道理,对方向我左方用力,我方即实右而虚左,使对方找不到左方的着力点;右重则右杳,即右方来力,使其杳然不知着力处,这种劲力不丢不顶的运用,即属牵动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重要的对敌方法之一。太极拳技术的一种舍己从人、随曲就伸的运动方式,不硬碰硬顶,使对方无法获得着力点,然后再引进落空,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特殊效果。 
其一
   这句话也出自王宗岳所撰写的《太极拳论》,它高度概括了太极拳对虚实的要求。所谓“重”是指重心移动方位过于填实而产生的呆滞现象。太极拳演练或推手时所出现的偏重、双重都是弊病,应尽量加以改正或克服。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是指与人交手时,左侧的肢体如微感重心过多偏移,就立即把左侧肢体放松变虚,把劲力隐去;右侧如微感重心过多偏移,就立即把右侧肢体放松变虚,把劲力隐去,使得对手无法确切掌握你的劲力方向,更不好把握你的重心而进攻。众所周知,发放必须得到对手的重心实处,如得不到对手的重心实处,那就很难施力发放。因此,凡对手想要得你重心实处,你就相应地变换虚实,使对手感到发劲发到棉花堆卜-一样而找不到实劲。这里主要依靠肢体触觉等感知的灵敏度,来作出迅速和精确的反应,使对方感到难以捉摸。例如:对方好像能按到我的重心实处了,但真正按来时,实处不早不迟地已经变虚,这“实劲”仿佛就沓如黄鹤了。而李亦畲(1832~1892)的《五字诀》说:“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此话既本于《太极拳论》,又增添了以腰为轴、借力反攻的含义。
这就在大体上相当于其他拳术所常说的“左避右趋”与“右避左趋”了。当然,在趋避的具体方法上,依然是各有特点的。
 为了便于掌握虚实相生这一太极拳运动特点,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分清主要的三个虚实,即脚的虚实、手的虚实和一手一足的虚实
  (2) 注意调整左手左足和右手右足的虚实,这是“上下相随人难侵”的主要关键。
  (3) 要根据轻重浮沉的原则,经常检查自己划虚实中的缺点。
  (4) 要做到双轻、双沉和半轻半重这三个无病虚实,这要刻刻留心,久久锻炼才能养成。
  (5) 推手时不要忘却“隅手对待隅手”的原则。正手与四隅手要相互转换,两者俱练。
其二
左重则左虚, 右重则右渺。刚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平时我是不喜欢看那些前人留下的太极拳论。一来古文水平较低,二来那些口诀也是欲言又止。一开场通常都是“太极者.....”, 我的头就大了。 太极拳之所以叫太极, 动作须分阴,阴静实而阳动虚, 活动的就为阳,所以不符合阴阳理念的动作就全是错的。这么简单的道理原来我怎么就没想到。而意识活动才是太极拳的主体。否则太极拳那几个招式如何能克敌制胜, 正如有人评道: 东边一拳, 西边一腿,慢吞吞如摸鱼,着实可怜。 这么复杂高深的拳术, 必定不是文化水平低的人能造出来的。我赞同太极拳来源于道家的说法。从前论证的源于陈家沟的说法很是可疑, 如今的陈式窜蹦跳跃,发劲刚猛, 似乎走上了另外的路子。另一个觉得奇怪的是杨露禅的成就高得可怕, 而他并不是一个文化程度很高的人,历史上也只说永年人杨福奎去陈家沟谋生,从陈长兴处学得太极拳。这人简直是天造奇材, 就是包租婆说的百年一遇的那种。象这种高级拳术, 掌握了拳理, 自然事半功倍,不懂拳理, 就只能在架子中慢慢摸索, 虽然总有一天豁然开朗, 还是要花大量时间来积累内力的。太极十年不出门,那是指领悟力高的。要是我们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 一辈子就只能是老头保命操的干活了。杨家虽然对太极拳的推广普及有巨大的贡献, 但打架的秘诀是绝不外传的。所以广大的业余爱好者也只能练练外形, 什么意念眼神的配合都没有, 惭愧的说我就是这样子的, 练了也不知所以,渐渐就失去兴趣了。我有一本太极拳全书,每个拳种都照例写上前辈们的太极拳论:“任他巨力来打我, 牵动四两拨千斤”照着书来练, 巨力来打我就得被打成肉饼。过去没有专利,秘诀露出来,师傅吃饭的家伙就没了。秘诀传出来也就是几句话,后人摸索一辈子也不见得明白,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也落不到咱们头上。

其三

其实,困惑各位的就是“左重”与“左虚”,“右沉”与“右杳”在太极拳拳理中都是相对的:“左重”和“右沉”现象在太极拳拳理中属“阳实”性现象,而“左虚”和“右杳”现象在太极拳拳理中属“阴虚”性现象。按照太极拳拳理中的“阴阳虚实”现象理所当然的是相对相等的才对,左侧“左重”(左侧阳实)了右侧必然“右虚”(右侧阴虚)才对;右侧“右沉”(右侧阳实)了左侧必然“左虚“(左侧阴虚)才是太极拳的阴阳虚实相对相等之宗旨。只有做到了太极之理的阴阳虚实相对相等才能相动而衡,这是太极拳拳法在实战时的得机得势时的现象。王宗岳先生在其拳论中论述的“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正是这种阴阳虚实相对相等相动而衡时的得机得势之势,紧接着论述的“左重则左虚,右沉则右杳”。就是不得机不得势时的现象:身体左重了时,身体的中心肯定向左偏沉,重心一旦因此而失衡,身体肯定会向左侧倾覆,而倾覆时所占用的空间就是“左虚”的内涵了。这也象体操运动员在平衡木上做动作时,身体一旦向右或者向左偏沉失衡时,如果这种向左或者向右的偏沉大于自控能力时,那从平衡木上掉下来就是绝对现象了。明白了“左重则左虚”的涵义,那“右沉则右杳”的涵义就属触类旁通了。也就是说: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是相对的;而左重则左虚,右沉则右杳就是绝对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