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脏腑点穴法按摩在临床概要

 争筝静净 2013-04-24

脏腑点穴法是按摩的一种,是根据经络、穴位和脏腑的部位,用点按手法,从脏腑着手,调理脏腑气分[就是脏腑功能],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脏腑阴阳的偏胜偏衰,会导致阴阳失衡,出现脏腑气分错乱,是产生疾病的根源。脏腑点穴法以调气为主,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平衡阴阳,恢复脏腑功能。 
    脏腑阴阳失衡,浊气上升,气分错乱,外邪极易乘虚而入,同时引发各种疾病。 
    脏腑点穴法按摩,没有药物治疗的偏胜,也没有外科手术的痛苦。在临床实践中,不仅对许多疾病有显著的疗效,更有其他疗法所不能及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的过程中,推按的轻重、久暂、要根据病情的虚、实、深、浅情况而定,以指下感觉气通为度。 

                   治疗腹部及任脉诸穴 

    为患者按摩腹部取仰卧位,首先点按阑门穴,此穴是脏腑点穴法特有的穴位,位于脐上1.5寸,此穴与大小肠连接处的经络相通,点按此穴,开通任脉及中焦,对上下焦起到承上启下的带动作用,同时调大小肠的气分,使脏腑中的浊气下降。此穴是本按摩术的重要穴位,如果此穴位不开,穴下的气不通,不治。阑门与水分并治,是治疗水肿、腹胀、腹泻必须施治的重要的穴位,多治有特效。 
    二、点按建里穴,此穴与脾胃经相通,点按此穴有调和脾胃经的作用,再次打通任脉,使浊气下降。适应腹胀身肿、心痛、上气、小腹痛、胃胀、脾胃虚寒等。如果此穴下气不通亦不治。 
    三、点按气海穴,此穴为生气之海,是元气之所在,是治疗一切疾病必须施治的穴位。主治、腹胀肿、四肢无力、小腹冷痛、腹痛、腰痛、脏气虚、便秘、遗尿、前列腺疾病、小便失禁、妇科及泌尿系统疾病。 
         四、放带脉,点按此穴、疏通上中下三焦,使气血通达四肢。适应闭经、血崩,与三阴交同时并用,有散瘀疏滞的作用,能促浊气下降。对于剧烈腹痛、胃痛、胆痛及各种头痛等,是必须施治的重要穴位。 
    五、点按章门穴,此穴是脏会,调脏气,有通顺小肠气分之功效,小肠与心气相通,治疗心脏病、失眠、吐血、精神病等,要特别注意放通此穴。 
    六、并按左梁门、又石关,此穴与胃气相通,以调胃气为主,治疗各种胃病,肋下积气、不思饮食、腹痛、脊强不利等。
    七、点按巨阙穴,此穴在胃上口,点按此穴与天突、璇玑、华盖相配合,有降胸部及头部浊气之作用,又有降胃中浊气及食道浊气的作用,同时开胃纳。主治、胸胁胀满、不思饮食、各种头痛及食道疾病等。 
    八、点按上脘、中脘、建里,三穴并治,此三穴调胃气,使胃中浊气下降,适应各种胃病,中脘为腑会,又有和腑气之功效。 
    九、点按天枢穴,此穴以调大肠气为主,还有疏通上下气血的效用。主治、便秘、小腹胀痛、泻痢、便血等症,是肺病必须施治之穴。 
    十、点按关元穴,此穴与肾气相通,是治疗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的重要穴位,主治、肾气不足、积冷虚乏、脐下绞痛、小便不通、尿频、阳痿、前列腺疾病及妇科疾病。 

     以上诸穴皆有降浊气、扶正气的作用。另外还有一些特殊手法。 

     1、引气归元及彧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此法是使按摩调里的气穴归于正轨,使上下的气分顺达通畅,是每次按摩完任脉及腹部必须施治的手法。 
     2、放腋下法,此法能使胸背部的浊气下降,是治疗胸胁胀痛及背痛的重要手法。 
     3、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此法是治疗头痛、胆痛、胃痛、腹胀痛、胸胁胀满等症的重要手法,同时散瘀疏滞,促使浊气下降。 
     4、升津法,此法是使津液上升,解除口腔的干燥。 
     5、放水法,此法专治转食症,因胃中停水,食物不能下转小肠而呕吐。 

     以上诸手法,要根据病情加以选用,用时必需在胃肠气分调顺之后,否则无效。 

                治疗背部及督脉诸穴 

     治疗背部及督脉,先用中食指按住两肩井穴,同时双手大指重叠按大椎穴,点按此穴开通督脉,使浊气下降,是治疗诸症必需先治的重要手法,有升清降浊的作用,可使胃中浊气下降。
     二、点按两风门穴,此穴为散风主穴,主治、身热上气、胸背痛、风痨呕吐、伤寒颈强、胸中热、卧不能安等症。 
     三、点按膏肓穴,此穴主治虚损、开胸顺气、发狂健忘等,无所不治。 
     四、点按脾俞穴,此穴与脾经相通,脾是后天之本,无论虚实各症皆需点按此穴。 
     5、点按肾俞穴,此穴与肾经相通,点按此穴有调肾气之功效,肾是先天之本,治疗诸症不可缺少,主治、耳聋肾虚、肾中风坐卧腰痛、消渴、青盲、腰寒如冰、半身不遂等。 

             一下诸穴可以根据病情选用 

       风池、哑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胃俞、命门、大肠俞、小肠俞、合谷、足三里、解溪、昆仑、涌泉穴等。 

     除此外还有治疗、羊毛疹‘及民间说的羊毛疔’, 
                    穿肠毒‘及民间说的攻心翻’ 

     病情有虚实轻重,病程有长有短,体质有强有弱,必须辨证施治。以指着穴,运行五代*,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使塞则通、淤则化、聚则散、苶则活、寒则暖、错乱则顺畅。按摩时间的长短,次数的多少,要根据病情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在治疗的过程中,关键问题,在于医师掌握病情的治疗规律,和患者坚持接受治疗的信心。 
   *五代者 古人称之为:皮、肉、筋、骨、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