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译文] 群臣踊跃地向朝廷提出各种意见和规劝,一时间,宫廷门前、庭院中提意见的人川流不息,如同热闹的集市一般。 [出典] 《战国策》 注: 1、原文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于是, 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 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 我,不说真话。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你,满朝 文武,谁不畏惧你,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你的关怀,看来恭维你的 人一定更多,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重了!”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 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 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 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 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 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 命令一下,群臣前去进谏的,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 场一样热闹。 几个月之后,只有陆陆续续的人来进谏;一年之后,虽然有想说话的人,但没什么可说(进谏)的了。燕赵韩魏的国君听到(这件事)后,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说在朝廷之上战胜了别国。 3、“门庭若市”这个成语出于《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政治已经有所开明了,能进谏的意见越来越少。 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4、邹忌的“讽谏”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意义:在现实中我们总要与人交流,使自己的见解被别人接受,达到交流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能像邹忌那样生动形象地说理,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委婉表明自己看法,定能达到预期效果。 5、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6、邹忌 :①关心国事,具有善于思考,有远见卓识 ②实事求是,有自知之明 ③深谙ān(熟悉)君王心理,足智多谋。 齐威王:他是个明君,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7、邹忌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他开始考虑,这是为什么。夜深人静,他“寝而思之”,发现其中的道道了。我们也来分析一下,确实这种“美言”有不少内涵。
第一阶段是,“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这个场面今天的人设想一下,依然生动如画啊。你来了,我也来了,他也来了,纷纷前来提意见、熙熙攘攘上门来批评的,就像赶集市那样。这种批评和提意见非但不被拒之门外,而且有奖,用奖励来刺激、拉动“面刺”。一个国君能够这样广开言路,这样虚心接受批评,这样诚心接受监督,怎么不让一代一代的人感叹啊!我们也许不太在意,原来大家熟悉的这个成语“门庭若市”,就是从这里来的。另一方面也说明齐威王的问题、朝廷的问题还真不少。齐威王先前听到的大都是悦耳的“美言”,但是“美言不信”,受了极大的蒙蔽;当他真正听到了“面刺”之言、“进谏”之言、“谤议”之言,虽然不悦耳动听,但是“信言不美”,使得自己眼明心亮,从蒙着的鼓里走出来。 |
|
来自: hjmhjmhjmm > 《古文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