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老子之三:有无相生

 天宇娇子 2013-04-24
 

日志导航总汇 - yomdt - 娇子书馆




         有 无 相 生

 

 这里说的“有”和“无”,并非第一章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句中之“有”和“无”,那个“无”代表道体,“有”代表道用。老子在第二章里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其中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和全书中的“强弱”、“宠辱”、“虚实”、“昭昏”、“吉凶”、“黑白”、“贵贱”、“亲疏”、“祸福”、“刚柔”、“厚薄”、“多少”、“开阖”、“奇正”等等相对词,是单纯指两个相对而生的概念。“相生”,相对立而生的意思,哲学的观点就是“对立统一”。

 在老子的道学观念中,道体处于“无”的状态时,像婴儿般质朴、无名,可称之为“一”、“大”或“朴”。在那个“无”的状态中没有美丑之分,没有善恶之别,也没有是非之争,一切顺其自然,万物不知不识、无欲无私,质朴纯真得像婴孩。但在道体的作用下,“无”中有了“有”,也即进入到“有”的状态时,道体便发生了变化,就是老子所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老子是说,当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之后,人们自然就都喜爱美而厌恶丑,都向善而弃恶。因此,纷争也就产生,世界就不再安宁。

 这似乎成了悖论,这不是悖论,而是“无”与“有”的对立统一关系。宇宙处于“无”的状态时,没有美丑,没有善恶,也没有是非之争。但是道体的作用必然要创生万物,“无” 必然会产生“有”,“无”必然向“有”过渡发展,于是宇宙处于“有”的状态时,天下人必定赞美厌丑、向善弃恶,于是纷争也就必然产生,世界就变得不安宁。我们的现实不就是如此,科技越发达,社会越文明,经济越发展,世界就越不安宁,这不能说是进步文明发展不好,道理是一样的,社会的发展与利益的分割永远是矛盾冲突的。

 当然,老子说的那个不分美丑,不辨善恶,纯朴得像婴孩一样的世界,是对宇宙本源的探析,是主观臆想的理想世界,是指宇宙的本源,是天地生成之前、生命进化成人类之先的一种自然的状态。当天下成为人类的世界,仍然没有美丑之分,没有善恶之别,没有是非之争,只怕只能是向往了。因为人类的大脑很发达,善于思维并富有情感,加之人本性有自利心,即使是那些爬形动物,它们同样也有思维,也有情感,同样有生存的争斗,何况人类呢!

 如果把老子这个观点简单地理解为他希望世界永远处于混沌状况,那就完全曲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从来没有说宇宙永远停止在本源之初永恒不变。他在第二十五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道体的本源是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天地还没有形成之前它就存在了,既不发声音,也没有形体,它超然于万物之上而不受外力的影响,无时无刻地在循环往复运行而永不停歇。这段话说明了两个观点:一、宇宙是不依赖外力而客观存在的;二、宇宙永远在运动。这两点恰恰与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吻合,即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运动的。确立了这两个基本观点,宇宙的变化以至生命的产生就不言而喻。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无”与“有”的关系,阐明它们在嬗变中相互否定,又相互依存的对立与统一。

 老子在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万物化生的本源,这种本源是一种气。即庄子在《天地篇》里所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庄子说“无生一”,老子在这里说“道生一”,观点是一致的,“道”就是“无”,“道”也是“一”;“有”是道的作用,“一”就是“有”,是“道”的创生。一就是那种混沌状态的气,这种气又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合又生出第三种气叫和气,和气创生、调和、滋养了万物。

 以我之见,老子创立道学,全部用意在阐述“道”的作用,即道用,道的创生作用,也就是他在第四十章里那句总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正是因为道创生了万物,包括人类,老子才提出人类有了审美观道体分裂之后该怎么办的问题。老子认为,因为人们都向往“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由此才产生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强弱”、“宠辱”、“虚实”、“昭昏”、“吉凶”、“黑白”、“贵贱”、“亲疏”、“祸福”、“刚柔”、“厚薄”、“多少”、“开阖”、“奇正”等等一系列相对而生的概念。这些概念在私欲的支配下产生喜好与厌恶,进而出现纠纷争斗,虚伪诡诈也伴随而滋生,世界的纯朴安宁也就难以为继。因此,老子始终站在这些相对概念的弱面、负面,坚持守弱、居下,他是要人们坚持“本源说”,本源是道体,只要人们坚持道体永不放弃,那么世界就会在那种相生中变得和谐。

 其实世上最真、最善、最美的事情,或者最假、最恶、最丑的事情都包含着正反两种能量。通俗一点说,再好再善再美的事情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再坏再恶再丑的事情也会有积极的因素蕴含其中。学雷锋好不好?好,雷锋的精神永远要学习发扬。但是假如为了学雷锋而学雷锋,把学雷锋作为实现某种个人目的,为此而沽名钓誉,人为地去创造虚伪的所谓好人好事,甚至不择手段造假欺骗,这么“学雷锋”还好吗?再说高晓松酒驾好不好?当然不好,是违法,是丑事。但他自觉地服法,并且以自己的错误告诫、警示、教育大家,让大家引以为鉴,坏事反而变成了好事,他本人也因此生活得更脚踏实地,做人也更理直气壮,并没有影响他的公众形象,反而潇洒地活跃在娱乐圈,而且频频出镜见报。

 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其意还不止于此。他说的有和无相对而产生,难和易相对而形成,长和短相对而比出,高和下相对而显现,音和声相对而应和,前和后相对而成序,有其更深的哲学思想。没有无,就无所为有;没有易,也就觉不出难;没有短,怎么能显出长;没有下,就看不到高;没有声,自然也就没有音;没有后,就排不出前来。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都是相对却又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用现代哲学观点讲,它们既有对立性,又具同一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就是宇宙中万物生存的唯一形式,都脱不开这一规律。

 对此,老子在第二十一章里又作了形象的阐述。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他是说,道这个东西,是没有固定形体的混沌状态,说它有似乎无,说它实似乎虚,是那样的恍恍惚惚。恍啊惚啊,恍惚之中又有宇宙的形象;恍啊惚啊,恍惚之中又有天下万物的实体;它是那样的深远昏暗,深远昏暗之中却蕴涵着一切生命的精气。这精气是非常具体而真实可信的。自古到今,道的名字一直不能废去,依据它去观察认识天下万物的开始。这一段话生动地表达了“有”与“无”那种无中有、有又无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又相互冲突的辩证关系。

 老子在这章的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明白了“无”与“有”的相生关系,面对世界的不安宁怎么办?老子要大家向圣人学习,以“无为”的态度来作为,用不言的方法来诱导别人,任凭万物自然生长成就而不干涉。创生了万物,不占为己有;滋养了万物,却不自以为能;成功了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他的功绩才不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