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老子:道德经正确地打开方式(连载)

 pdliushui 2017-05-05
          《老子》是中国伟大的哲学作品,如果试图理解《老子》所表述的思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常道”是如何可能?

  本作以此思路来解读《老子》,破除了笼罩在《老子》身上的神秘主义,还原了《老子》的科学精神。《老子》所蕴含的科学方法和理念无愧于中国最伟大的哲学著作。

  关于《老子》存在作者、文章真伪等争论,本作非考据之作,只是对于《老子》思想的注释。本作对“老子”加书名号,表示是《老子》这本书的思想,而不是某个人思想。

  本作依据高明先生所撰的《帛书老子校注》为参考。作者在阅读古《老子》时,最头痛的是文字的不确定性,因此本作的《老子》原文都用确定的字,通假字会在注释中说明。

  本书使用下脚标表示句子所在的章节,例如“和曰常55”。

  1

  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②无名,为万物之始;有名,为万物之母。③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皦。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

  规律有正面,规律也会有反面,正反相和所表现的就是规律的全相。命名正面,命名反面,正反相和就得到命名的全相。

  无命名,万物探索的初始;有命名,探索万物的本源。因此没有欲望的是客观存在,就要观察它的细微之处;有欲望的是主观理存在,就要观察它的清晰外显。这两个都是属于自然存在而进行不同的命名,同样都是深奥的。深奥中的深奥,是认知万物奥妙的门径。

  【要旨】

  1、《老子》的方法论是正反论证。

  2、《老子》认为宇宙是可以被理解的。

  3、《老子》将宇宙划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进行探索。

  【证】

  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本句说明《老子》的知识论和方法论。

  此句是《老子》全文的中心句,也是理解《老子》的关键钥匙。

  一、常

  《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72”,如果是“道可道,非常道”,常道不可说,就不甚易知,也不甚易行。所以“道可道,非常道”非《老子》真意。

  《老子》中说“和曰常55”,这就是说“常”等同于“和”。

  “万物负阴而抱阳,盅气以为和42”,“阴阳”是为正反,正反相互交融在一起就是“和”,“和”是全相。正反相和的全相才是恒久的,才等同与“常”。这种综合的认知是属于本源的,因此“复命曰常16”。所以,《老子》所说的“常道”就是“正反论证全相的道”,这就“甚易知,甚易行”。

  《老子》的“常道”是如何被曲解为“不可道”的?《老子》说“夫唯无知也,是以否我知72”,可见《老子》已经预见到“常道”被曲解的可能性,是因为愚昧。《老子》一书被篡改和曲解,《老子》中“甚易知,甚易行”的正反论证之法,硬生生曲解为“蒙昧之道”。这种“蒙昧”的盛行,大大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程。试想按照正反论证全相之道,中华文明发展出科学体系会大大提前。

  帛书中“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也”字更能体现正反的对称性和循环往复性,“恒”字更能清晰表明正反论证之全相才是恒久的。“恒”和“常”同意,由于通行本更为人所熟知,因此本书采用通行本之句。

  二、道

  《老子》中的道是指规律,不包括宇宙本体。

  “域中有四大2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由此可见,“域”即是自然存在,宇宙的本体。“道”只是宇宙中运行的规律,所以说“道法自然”。“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25”,这是说明规律的客观性。

  三、名

  《老子》中的“名”,基本意义是“命名”。命名诸多事物,就不能随便命名,需要进行研究,研究的成果就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例如命名为“惯性”,就会涉及与惯性相关的研究,并形成与惯性相关的知识。

  名,包含了命名、研究、系统知识的意思。《老子》的“常名”是老子的知识论内容,是用正反相和的方法来得到知识。

  ②无名,为万物之始;有名,为万物之母。

  本句是《老子》说明命名是探索万物本源的工具。

  事物没有被认识之前,只是一个存在,因而是“始”。而被认识之后,就可以进行命名,形成概念,进而探索宇宙的本源,因而是“母”。《老子》认为宇宙是可以被理解而形成概念,以此探索万物本源。

  ③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皦。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句是《老子》对探索对象的分类。

  首先要弄清楚“欲”是什么。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因此有欲望的只有生物。因为不足而产生的动物本能反应,称为“欲”。主动性的“欲”只能存在于智慧生物的主观思维中,所以称为“有欲”。“有欲”指的是理性。

  《老子》说“域中有四大25”,“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25”。那么在这“四大”中“有欲”的唯有“王”。王是有理性的人。“四大”中不说“人亦大”而说“王亦大”,可见《老子》认为人的理性使人独立于万物之外,人没有理性只具有动物属性,只不过是地球上的物种之一,远不配单独和万物、规律并列。有了理性,才配得上和万物、规律并列,所以不说“人亦大”而说“王亦大”,不说“人居其一”而说“王居其一”。

  因此“常无欲”是“道、天、地”这样的客观存在,“常有欲”的是“王”这样的主观存在。“两者同出”,两者都是同出“域”,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都属于自然存在。

  这样就把如同把宇宙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来探,而这些都是对宇宙本源的探索的门径。

  自然科学,以物理学为例,量子力学是研究细微之极的微观层面。万物由于微小的粒子构成,理解了粒子的奥秘,也就理解了万物。因此,“常无欲”的客观世界要“观其妙”。

  社会科学,以社会学为例,是对于个人的思维是无法观察的,但是在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别是群体行为,是可观察和预测的。“常有欲”的主观世界要“观其皦”。

  心理学有属于自然科学的,有属于社会科学的。“观其皦”在行为心理学表现最为明显。行为心理学不在意思维,只观察外显的行为来进行研究。

  2

  【要旨】

  1、观念是相对的。

  2、不要有偏见。

  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常也。

  ②是以圣人居无伪之事,③行不言之教。④万物作而弗始,⑤为而弗恃,⑥成功而弗居。⑦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

  人们都会为认为美的找到其为美的理由,相应的认为丑的也会找到其为丑的理由;都会为认为善的找到其为善的理由,相应的认为恶的也会找到其为恶的理由。

  因此在事物的产生中出现有无的观念,在成事中出现了难易的观念,在校量中出现了长短的观念,在溢出中出现了高低的观念,在和音中出现了音部的观念,在顺序中出现了前后的观念,认识正反相和的全相为常。

  所以智慧高超的人做无偏见的事,实行没有空话的教导。万物兴起而不去贪功干涉,有作为而不是以能力作为胁持,有成事的功劳不会强占。只有不强占,功绩才不会泯灭,也能长久地产生。

  【证】

  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常也。

  本句是论述观念是相对的。

  对于自然存在而言,是没有美丑善恶之分的。对于人而言,因为人会思维,就会出现比较,因而有美丑善恶之分。这都属于人的思维观念。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部、前后都是人的观念,并且是正反相和的对称性。

  这些以清晰的示例说明了《老子》的正反论证全相之道。

  ②圣人居无伪之事

  本句说行为不要有偏见。

  上文论证了人的思维中存在正反的观念,个人的观念不一定与事实相符合,不是全相,会形成偏见。因此“无为”实为“无伪”。“无伪”,不欺诈,无偏见的意思。所以智慧高超的人会注意思维的偏见,做与事实相符的事,以达到成功。

  心理学上认知疗法的能清晰体现这种观点。认知疗法认为人的痛苦要区分是真实的还是观念的,通常调整观念会改善人的痛苦。

  有人认为“无为”是“清静不作为”,与“有为”相对,是错误的。《老子》说“天下之大作于细63”,“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63”,“多易必多难63”,“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63”,由此可见,圣人都是需要有作为的,因此“无为”是为“无伪”。不是不作为,而是要没有偏见。

  圣人:智慧高超的人。

  ③行不言之教

  本句说实行没有空话的教导。

  教导他人,要教给符合事实的真理。自己要身体力行,才有说服力。别人不会听你说了什么,只会看你做了什么,进而模仿你。

  教育孩子尤为明显,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就要努力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孩子模仿你,而不管你说了什么。说到做不到,是没有说服力的。

  ④万物作而弗始

  本句说不冒犯万物的自由。

  万物兴起而不去干贪功干涉,是自由主义的思想。

  例如自由市场经济,就认为不要干预市场,或者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对教育孩子而言,家长陪伴孩子成长为独立的人,过多的干预剥夺了孩子学习的乐趣,也使孩子容易长大后不能独立生活。

  ⑤为而弗恃

  本句说不要藐视他人。

  上司、老板以为自身能力强,轻视下属。下属会离开。

  发救济的人以为自身能力强,轻视有难者。有难者尊严受损,不会再接受救济,社会问题会越来曰严重。

  家长以为自身能力强,孩子只是依靠者,轻视孩子。孩子会反抗,亲子关系会很紧张。

  夫妻之间以为自身能力强,夫或妻只是依靠者,轻视夫或妻。夫或妻也会反抗,家庭矛盾冲突不断,乃至破裂。

  所以《老子》说“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20”,各取所长,和谐共存。

  ⑥成功而弗居

  本句说不要强占功劳。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成功越来越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团队中有强占功劳的人,要么团队瓦解,要么被剔除出团队。

  在社会分工中,人都要参与到其中。如果人的功劳被别人强占,肯定有反抗。在社会中,不公使人起义反抗。在组织中,不公使成员进行各种反抗:退出,消极怠工,结党自保等等。这些都减低了组织的效率。

  所以只有没有强占,功绩才不会失去;只有没有强占,功绩才会持续产生。

  《老子》说圣人“成功而弗居”,不说“弗有”,可见人对于自己的付出是需要认可的,因此做事参与出力而有功,但也不强占他人功劳。

  ⑦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本句说明只有行为没有偏见,功绩才不会泯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