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两大基本原理与全篇的逻辑脉络

 龙潭今语 2021-05-05

从数理模型的角度看,《道德经》是个极其简洁而优美的理论,整个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原理之上:“对立统一”和“公平公正”。《道德经》的所有结论都可以通过逻辑演绎从这两个基本原理推导出来。

不敢相信?我也感到震惊,但事实确实如此!

公元前五世纪,当古希腊人还在面对芝诺悖论茫然不知所云时,老子用极为严谨的逻辑架构构建了《道德经》的整个理论,即便用今天的数理逻辑来检验,也是毫无瑕疵。

《道德经》之所以令人费解,正是因为它的理论基础无法用经验来解释,而是建立在纯粹逻辑推理的基础上,然而,这中抽象的逻辑推演无论是当时还是今天,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不同寻常的。


“对立统一”原理

“对立统一”的内涵有两条:

1)对立面始终存在——决定了存在性;

2)对立面互相转化——决定了运动规律。

对立面始终存在,在生活中不难理解,《道德经》第三章人人能理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亚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楚简版)

有大就有小,有好就有坏,没问题,大多数人就到此为止了。然而老子没停下来,把问题又向前推了一步,问道:既然对立面始终存在,那么宇宙的对立面又是什么?

好家伙!这一问奇迹诞生了。宇宙是相对的,那它的对立面一定是绝对的。一个绝对的世界又是什么?没有大小,大就是小。没有先后,先就是后。用今天的物理学概念解释,就是没有空间和时间。是不是有点开始烧脑啦?

一般人碰上这样的问题,早就洗洗去睡了。但这就是老子较劲的地方,他把这事当真了,还给这绝对世界起了个名字——“道”。然后通过逻辑推理,他居然构建了道与宇宙的一整套关系,并得出了一系列结论,这就是《道德经》。

——所以,“对立面始终存在”决定了“道的存在”。

道德经你读懂了吗?www.zhihu.com图标

神秘的“道”

先再重复一遍,道怎么来的?它是通过宇宙有个反面这一基本原理推断出来的。老子自己也没见过,但他相信逻辑,因此认定道一定存在。

道是绝对的,因为宇宙是相对的。正因为宇宙是相对的,所以人们没法观测体验什么是绝对,只能依靠逻辑推断去理解绝对,这就是老子理论令人费解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身体,每个人都明白什么叫身外之物。身外就是身体的反面。现在再来看道,道的反面是宇宙,宇宙是道的身外之物。但道是绝对的,所谓绝对就是没有正反,也就是正反合一。因此,道的反面就是道自身,这意味着宇宙就是道,道就是宇宙。

这不是诡辩,这是逻辑论证,今天的数学家天天这么干。站在道的立场,道不是宇宙,但道又是宇宙,两者分不开。但站在宇宙的立场,道是道,宇宙是宇宙,道是宇宙的反面,彼此没有重叠。想明白了这一点,就读懂了《道德经》。《道德经》中许多绕人的表述都是这一逻辑的翻版。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老子给出了道的明确定义,同时也明确了道就是宇宙的反面。

如何理解道德经25章?www.zhihu.com图标

“道生万物”和“玄生众眇”

“对立统一”原理的第二个法则是“对立面互相转化”。绝对与相对的转化构建了道与宇宙的关系。

道与宇宙互为对立面。彼此互相转化,意味着绝对派生相对,相对又回归绝对。绝对派生相对就是“道生万物”和“玄生众眇”,分别是《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和第一章。

按照老子这一理论,亿万年后宇宙还会由相对回归到绝对。也就是说,宇宙会从大爆炸慢慢变为大收缩,返回到宇宙大爆炸最初的奇点。是不是脊背开始在冒汗啦?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对立面互相转化”运用于绝对与相对,体现为道与宇宙的关系;运用于相对世界内部,表现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一切对立面互相转化,这就是“反者道之动”。事物总要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强会变成弱,弱也会转化为强。《道德经》第四十章和第三十六章对此作了概括和总结。

如何从数学角度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www.zhihu.com图标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www.zhihu.com图标怎样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www.zhihu.com图标


“公平公正”原理

“公平公正”原理的内涵也有两条:

1)公平原则:万物平等——老子的表述是“玄同”;

2)公正原则:对破坏公平原则予以纠正——老子的表述是“玄德”。

“对立统一”原理决定了老子理论的自然属性,即世界的存在与运动。“公平公正”原理则决定了老子理论的社会属性,即老子思想的社会价值观。

老子的“对立统一”原理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但“公平公正”原理几乎被所有人忽略了。一方面,人们对“玄同”和“玄德”的解读出现了很大问题;另一方面,人们几乎没有把老子思想的社会价值观当作老子思想的一部分,鲜有人问津。

“玄”的讨论在《道德经》第一章,它是一个哲学概念,指正反合一,相对变成了绝对。“玄生众眇”表示一切相对来自绝对。“玄”的这一哲学属性至今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

“玄同”的讨论在《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简而言之,就是道无处不在,对谁都同一个态度。

“玄德”的讨论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这一章的解读历来是个重灾区。

道德经第一篇讲述的是什么深刻的 思想?www.zhihu.com图标道德经中提到“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和最后的“天之道,利而不害”是否矛盾?www.zhihu.com图标

什么是“玄德”?

“玄德”有三大内涵:生养万物,调理万物,扶正万物。《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是这样阐述的:

道生之畜之,长(cháng)之逐之,亭(停)之毒之,盖之覆之。
生而弗有,为而弗寺(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帛书乙本)

道与万物的关系有“放”与“管”两个方面。“生之畜之”,体现了道放的一面,而“长之逐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则代表了道管的一面,强调了道的引导、调理、纠错职能——这是道维护系统公平正义的体现。

“玄德”的作用机制是对破坏“公平公正”原则的行为“正之以无名之朴”(《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具体表现是“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玄德”是《道德经》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的治理、扶正、纠错职能是道奉行“公平公正”原则的体现,也是事物变化发展必须遵循的第二大运动规律。(“反者道之动”是第一大运动规律)

道德经原文里描述的“天门”如何理解?www.zhihu.com图标


圣人之道

作为“对立统一”原理的运用,《道德经》着重讨了了圣人之道。

要谈圣人之道,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圣人,圣人的属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圣人不自生——圣人之德;

2)圣人知不知——圣人之能,确保圣人的引领作用。

圣人不自生是对立统一的产物。圣人与百姓是一对正反,百姓为自己而生,为自我而活,关心的是自身的利益得失。圣人作为其对立面,为天下而生,为万民而活,是谓“圣人不自生”。因为“对立面始终存在”,所以圣人必然存在。相关讨论主要在《道德经》第七章,第十三章和第四十九章。

圣人知不知,是指圣人知百姓所不知,能百姓所不能。换言之,圣人必须具备百姓所不具备的能力,方能担当起引领百姓,为百姓补缺纠过的特殊使命。圣人的这一能力主要归结于“抱一为天下式”,即圣人能以整体看世界,从正反、内外、因果关系等诸多角度完整地把握世界,所以不会有失误。圣人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对立统一。这方面的讨论有《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第十二章。

道德经第十三章,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老子是劝人无身忘我,还是贵身爱身?www.zhihu.com图标何谓“知白守黑”?www.zhihu.com图标如何理解《道德经》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www.zhihu.com图标

圣人之道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不争而争;

2)无为而治。

“不争而争”是“对立面互相转化”辩证法则的具体运用,以不争的手段,达到争的目的。在这方面的讨论主要有《道德经》第八章和第二十二章。帛书乙本是第八章唯一正确的表述,传世本是融入了儒家理念的改写本。

“无为而治”是“对立面始终存在”这一法则的具体运用。在这一模式中,圣人与百姓互为对立面,“对立面始终存在”决定了圣人必然存在,且其职能恰好与百姓互补。“无为”的解读是传统的一大误区,除了庄子,几乎所有解读都偏离了老子的原旨。

楚简甲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和第六十四章给出了“无为”的定义,其它传世本对应章节经后人改写后已面目全非,难辨老子真义。“无为而治”的讨论主要在《道德经》第二章和第三章。

道德经里的'无为’'不争’该怎么理解?www.zhihu.com图标老子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到底是什么意思?www.zhihu.com图标《道德经》里,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怎么解?www.zhihu.com图标

国家治理模式

《道德经》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结论,是老子对国家治理模式的论述。老子的结论是,道德仁义礼五种国家治理模式中,若以“公平公正”原则为标准,上述排序为最优排序,即道德治理最优,礼制治理最差。老子在证明这一结论的过程中,反复运用的就是“对立统一”法则。这是《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的内容。

第三十八章是理论推导,作为它的姊妹篇,《道德经》第八十章又给出了理想道德社会的具体国家形态,表现为消灭了代表国家的权力,实现大社区民众自制。国家形态的消亡也自然消灭了战争,实现了永久和平。这一章误读不可避免,因为绝大多数人对老子的思想体系缺乏认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怎么解释?www.zhihu.com图标老子《道德经》八十章"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中"往来"的含义是什么?www.zhihu.com图标

显而易见,“对立统一”和“公平公正”两大基本原理贯穿整部《道德经》,老子思想的任何重要结论都是这两大基本原理的进一步深化和推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