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水画基础(一):“写意”及“笔墨”概念

 解连环 2013-04-26

  

   《山水画基础技法》

  《写意山水入门》是早年出版的一本著作,希望给初学者指明一条学习中国山水画的正确道路,在当时也得到了我的导师童中焘老师的直接指导及大力支持。而今数载已过,很多学生反映想再买已很难。为了让大家能够继续受惠于此类实实在在谈基础而又带有独立系统的入门书,我准备于近日将书内容重新整理后在网上发布,一方面让更多非专业爱好者能更好欣赏它,另一方面或许能带给专业学习者一些思考和感悟。再者不管是学界内还是我自身对于国画的理解又不可与当时同日而语,所以我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增减,以加强本书的实用性。

  张伟平  2010-8-31

  山水画基础(一):“写意”及“笔墨”概念

  中国山水画从成熟之日起,就不再把表现客观对象(光、形、色)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而逐渐趋向于对(认识客观世界的)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表达。正是由于中国人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地方,所以在表现方式上也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绘画体系。

  作为一个山水画家,看到的世界很复杂,其实要解决的问题却很简单,就是面对这个世界,应运用怎样的艺术语言使它们在纸上形成图形,并且是一个最真切地传达了他主观情感的图形。中国画“笔墨”形式的形成,恰好解决了这一根本问题。

  “写意”,顾名思义就是得其意。从认识观上看,面对被表达对象只需得其意,不对它作谨细刻画,而对主体(表达者)来说是要寄情、寄兴。“物”是心、目共同作用的产物,并以精神表达为画中的灵魂,客体被称为“载体”。这就区别于其《秋净江南》张伟平作他一些绘画形式里的“镜像”表达式(一模一样地反映客观)和主观宣泄式(不表现客观)。从画体上看,由于有谨细勾描、层层填色一类的“工笔画”,所以和它相对应地产生了“逸笔草草,不拘形似”的“写意”画,这是中国画“写意”的基本含义。下面把“写意”画的独特语言——“笔墨”作简要的介绍。

  传统概念中,对笔墨的认识也是逐步发展的。今天我们认为“笔墨”应含有以下几个具体内容:

  用笔讲笔意、笔势、笔力、笔法(由于笔意、笔势涉及面广而且抽象,这里只着重于笔力与笔法)。力是用笔的基础。“描、涂、抹”三病说的就是力弱,产生“软、浮”的毛病,黄宾虹将用笔总结为“平、留、圆、重、变”五字。“平”指运笔起至转行止都能做到运力均匀,笔在力的掌握下起止、转折都要平稳,不急不躁,既要有匀速又要把持它能随意在各种水平线上运动。它是运笔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难达到的要求;“留”指力蕴含在笔线内不向外溢出;“圆”指笔线不平扁;“重”就是有力,不轻浮;“变”指笔线有变化,不是一种感觉,一个样式(这也涉及到笔法的问题)。 

  笔法:指运笔的法度,即运笔的道理,具体来说是按一定道理而行的笔锋在提、按、顺逆、转折、正、侧、藏露等状态下形成的各种粗细、方圆等不同的墨迹。古人论用笔三病:“板”、“刻”、“结”,其中“板”与“刻”就是说笔法无变化,呆板而形同刻出来的一样。(注:这里说的笔法仅指侠义上的笔法。) 

  墨法:运墨要讲层次,有光彩,求变化。黄宾虹论运墨有七法“浓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焦墨法、宿墨法”,但其中运用最普遍最基本的为积墨、破墨、泼墨三法。对用墨的要求也可用“清、润、沉、和”四个字来概括:“清”不是淡,是要求用笔的笔路清楚,墨色层次分明;“润”是指墨色滋润不火燥;“沉”指墨色不浮于表面:“和”指墨色在活泼有变化的同时也要相互融洽,不脱节。

  用笔用墨主要以用笔为主,墨的光彩、层次变化也要靠运笔画成,这才能达到沉厚的效果。 


(新浪博客提示:此博文已经过自动调整,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