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秀而不实”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4-26
“秀而不实”
白子超
  白子超

  子罕篇载: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苗,农作物种子发芽出土成苗。秀,苗长壮后吐穗曰秀。实,吐穗后结成粮食称实。矣夫,两个语气词连用,重点在后面一个。有学者理解为感叹,夫相当于啊;亦有学者理解为猜度,夫相当于吧。似乎皆可通,但前者为佳。

  用现代汉语复述此章:“庄稼出苗而不吐穗的有啊!吐穗而不灌浆结实的有啊!”

  一些学者认为,此章之前两章都是称赞颜渊的,故孔子之叹是为颜渊短命而发。或许《论语》编者有这个意思,但也只能是一种推测。此说恐怕经不起推敲:颜渊虽早死,却独秀于孔门,且修成正果,孔子极欣赏他,不可能说他不秀、不实。今人学此章,宜虚不宜实,不必确指具体人。

  “苗而不秀”“秀而不实”是一种比喻,说的是人生中并不鲜见的现象,学问、事业等半路而止,半途而废。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证,是王安石短篇名作《伤仲永》的主人公。方仲永天赋很高,是难得一见的好苗子,五岁即作出像样的诗,然而十二三岁时并无长进,二十岁时已“泯然众人矣”,成为“苗而不秀”的典型。孔子对此种现象发出慨叹,表达惋惜;同时又提出警示,表达劝诫。

  此种现象不出两方面原因,其一为外在原因。暴雨、冰雹、干旱、虫害均可造成苗而不秀或秀而不实,甚至颗粒无收。说到人的学习和成长,各种负面社会因素,如不当的政策、人为的打压、不利的时机等,均可造成学无成、事无功。上述方仲永之苗而不秀,盖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父每天强拉着小儿到处拜访乡人,以此取利,不让孩子读书学习。孔子曾叹世道衰微,埋没和摧毁人才,如临终前悲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史记·孔子世家》)但是,孔子在日常对弟子的教导中,从不强调客观条件。

  其二为内在原因。庄稼种子的基因突变或其他变故,可造成根本不出苗,或出苗不吐穗,或吐穗不结实,如谷子中的莠子、高粱中的枪杆。以此喻人,有的人学习开始看不出什么眉目,但中期明显不行,或中期较好,而后期不行。其中,有人天生智商较低,难以学成;绝大多数人则是不认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孔子反复教导弟子“笃信好学”(泰伯篇),说的就是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孔子提出“苗而不秀”“秀而不实”的警示,本意正在于此。读书人几乎都学过韩愈名作《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所论即是为学、进业之关键皆在于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