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hjmhjmhjmm 2013-04-26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译文]   秦汉时的明月依然高悬,关塞依然留存,万里长征的将士啊,永远也别想返回家园。

     [出典]  王昌龄《出塞》

      注:

     1、《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2、[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2003年,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对“龙城飞将”的注释做出修改:“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

  7. 不教:不叫,不让。

  8. 度:越过。

         3、译文1: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译文2:

  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 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没有回还。

  如果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还在,  就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译文3:

  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如果英勇善战的将军们依然健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兵马越过阴山。

         【韵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4、《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强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生平见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王昌龄这一首有名的边塞七绝,其妙处在于;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诗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他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对《出塞》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这些评价未必恰当,但它确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6、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作者是从远古的历史立意,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和有特定含意的具体景物联系起来,构成“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这种艺术构思是很有一番匠心的。我们乍一看,“关” 上冠以“汉时”倒还可以理解,明月这种永恒的东西,怎么说它是哪个朝代的呢?似乎费解。其实只要看看下—句也就明白了。原来作者第一句是作为第二句的背景的,“关”固然是边塞征战的表征形象,但明月又何尝不是战士出塞入塞,沙漠苦战的长期伴侣和最能勾起乡愁别恨“此物最相思” 的呢?所以自古以来的从军歌行总是爱提到它。这里在明月和关口加上“秦时”、“汉时”,主要强调“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已久了。虽然“古人不见今时月”,可是“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样通过明月和关这两个吸引起人们无限联想的形象,就把古今战斗生活在想象中贯串起来了。

         现在,我们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前两句的意思了:从秦代汉代起,我们战士就顶着星星顶着月亮转战在万里关山的边疆,可是,千百年来,有几个胜利而归呢?作者发的也就是“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浩叹,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

      如果说第一层提出问题,那么第二层就是解答问题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的主要形象是李广,李广是汉代一位保卫边疆的英雄,同时也是一个在权贵压抑之下始终壮志未酬的悲剧角色。很久以来,许多诗人都不断为他讴歌。人们总是既歌颂他勇敢战斗的精神,又惋惜他的悲惨遭遇。作者这里在回答战争为什么长年不息时举出他来,认为只要李广这样的人物,就可以保卫边疆停息战争,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敬慕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但是,全诗的含义还不止于此,联系起上一层意思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还有更深的蕴藉:战争打了千百年,难道因为群众中没有出现过李广这样的人才吗?不,人民中李广是有的,只不过统治者不能重用他们罢了。第一个李广在汉代遭遇不过如此,后代纵有李广,命运也是可想而知的:这才是“万里长征人未还”的真正原因!这里作者实际上替王维《老将行》中那样的无数壮士表达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委曲衷肠。

    7、 6、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代。由于国势的强盛,唐王朝或抗击外族入侵保卫边防,或对外开拓疆土,不断进行对外战争,引起了人们对边塞生活的关注。同时由于唐王朝打破了世族地主对政权的垄断,一部分中小地主阶层的知识分子有了从政的可能,于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就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一种出路。一些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诗歌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所谓“边塞诗派”。 王昌龄是这个流派中的重要成员。

    诗从写景入手。“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边疆的关塞,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三、四两句就是诗人的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言外之意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这首诗只有短短四行,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固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只要是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敌骑越过阴山。

    [出典]  王昌龄  《出塞》

     注:

     1、《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2、[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2003年,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对“龙城飞将”的注释做出修改:“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

  7. 不教:不叫,不让。

  8. 度:越过。

 

      3、译文1: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译文2:

  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 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没有回还。

  如果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还在,  就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译文3:

  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如果英勇善战的将军们依然健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兵马越过阴山。

         【韵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4、《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强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生平见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简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名将李广和痛恨匈奴人入侵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诗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他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6、 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代。由于国势的强盛,唐王朝或抗击外族入侵保卫边防,或对外开拓疆土,不断进行对外战争,引起了人们对边塞生活的关注。同时由于唐王朝打破了世族地主对政权的垄断,一部分中小地主阶层的知识分子有了从政的可能,于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就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一种出路。一些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诗歌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所谓“边塞诗派”。 王昌龄是这个流派中的重要成员。

    诗从写景入手。“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边疆的关塞,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三、四两句就是诗人的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言外之意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这首诗只有短短四行,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固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7、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陆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8、这首千古绝唱是王昌龄在什么地方创作出来的呢?告诉你,这首诗就是王昌龄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地区写成的。  这是一首伟大的七绝。长在的明月,漫漶的关隘,是苍凉。万里长征,从秦汉以来,还不见休战,是悲壮。战争造就了旷世的苦难,王昌龄让时空静止在了龙城前、阴山下。王昌龄呼唤和相信,还会有李广,来保卫边塞和国家的长久和平和安宁。

        一首七绝,四句,二十八个字,王昌龄说了这么多的去留和感慨,这诗竟然还能和他人一样,雍容安详,气定神逸。这就是盛唐诗人的雄心和风度,王昌龄的盛唐雄心和风度。

     9、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