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夜孤读】期待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突破(江苏?刘永和)

 缤纷生活 2013-04-28

    有人说误尽天下沧桑皆语文,作为20年的语文教师和10余年的语文研究人员,我心有不服,却又有苦难辨。

    语文学科究竟怎么样?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德育渗透的主要学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但是,这些特征似乎也比较合乎其它学科,因为其它学科也或多或少具备了这些特质。

    语文学科不能自说自话,自圆其说;更不能自以为是,唯我独尊;语文教改也不能几十年如一日,内容上求全责备,形式上尽善尽美,公开课、研究课都花枝招展,却难以模仿。

    我们需要的是深刻反思,创新实践,锐意改革,我期待着当下的语文教改在如下几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学科体系能否有严谨科学性
  语文有没有科学性?如果有,那么语文科学性强不强?这个问题有点尖刻,但是,我们不能回避。所谓科学,是指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现代汉语词典》)。语文是分科,但是,知识有体系吗?所谓螺旋式上升是语文体系的描述吗?值得怀疑和反思。

    一是从效果看,缺乏体系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数学课学生少上一节,还得补课,否则学生作业不会做,下节课听不懂;这是因为数学知识具有严谨的体系的缘故,一环套着一环。语文课少上一节课,少上一个星期课,甚至少上一个月课,却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并没有产生什么差距,这是因为语文缺乏体系,或者体系不够严谨,因而影响了学习的连贯和学习的效果。

    二是从内容看,有了知识和能力的框架不等有体系。我读书的时候语文知识体系有字、词、句、章、语、修、逻、文,能力体系有听、说、读、写。看样子似乎是有体系的,但是,深入研究却发现这个框架的里面却是没有系统的,因为,子系统里面没有系统,子系统之间缺少关联。

    比如,里面就没有什么分类,汉字就成为一个个散乱的珠子,不能成为项链,不利于储存、搜索和运用。里面还有什么层次要求吗?没有明确的要求就不会有高效的训练;字词句章之间,听说读写之间关联性不强。

    正如北师大 刘恩山教授所认为的,学科教学应该从科学术语教学变为概念教学(引自南京市教研室北师大秋季培训班学术报告),强调的正是概念的内涵的严谨性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性。

    三是从读写关系看,我们应该进一步关注写作教学的体系设计。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相通的地方,但确实应该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现在语文教学的体系主要是以阅读为主线设计的,那么写作教学必然成为副线,于是才会出现随文练笔这样的怪现象。写作也是一门重要学科,虽然暂时不能另立门户,单独成为一门学科,但是,也应该有其独立的教学规划和体系。当下写作教学之所以低效的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但是,缺乏体系或者体系不够严谨一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重新思考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宽度、深度和难度
  20年的语文教学,10余年的语文研究,我已经感觉语文教学越来越复杂,语文学习越来越艰苦,语文考试越来越神秘,语文教师越来越茫然。这是不是与我们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有着某些关系呢?

    我们一直以汉语的丰富性为骄傲,但是,丰富性还有另一面就是复杂。我和许多学者一样,积极提倡语文学科的简约性,只是我提倡语文的简约走的是结构化道路,因为,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是概念性知识,才是可以同化、异构的知识,才是最为重要的知识。

    我们能不能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究竟哪些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是必须要学习和训练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学习内容会不会有一些是不需要学习和训练的?我不能相信英国渔夫凭借91个单词就能过一辈子所谓研究成果,我也不能相信我们语文所有学习的内容都是有用的和必须的。语文工具性特征很鲜明,我们的语文内容会不会有些已经超出了工具性要求呢?

    第二,语文知识和能力要求是不是应该有个必修选修的层次?基础教育阶段语文的宽度、深度和难度应该有一个基本要求,不能是越宽越好,越深越好,越难越好。基础教育的语文应该有必需掌握的语文和只需了解的语文;这样,必需掌握的语文我们认真教学,严格训练,而只需了解的语文可以一带而过,不在考试范围,这样就可以适当减轻学业的负担和考试的压力。

    第三,语文课堂教学是不是一定要完成其它学科的教育教学内容?由于语文的工具性特征,语文课文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而语文教学就常常偏向了其它学科内容的理解,而往往忽视了语文本身。国家督学成尚荣在《人民教育》上的文章《让语文课再语文一点》,就是希望语文课应该突出语文的教学。如果我们减少了其它学科知识教学与理解的压力,语文课的负担就会减轻。
  关注学习过程的进阶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知识、社会、儿童共同决定课程,强调教学的重心从教师的转向学生的。排除…………”句式表到特点是否定前者肯定后者所造成的误解,单从学习的目的看教学的本质,对于语文教学改革是有重要意义的。要关注学生的又不是一件轻易之事,因为学生的学习是一项复杂的劳动,学生的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这个就是学习进阶

    学生的学习应该拾级而上,方能顺利登顶。20121022日,在江苏省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与王兰工作室联合举办的坚守儿童立场,遵循语文规律主题研讨会上,我听了5节研究课。5位优秀教师课堂教学都很精彩,罗红琴老师写字的教学与教育;过静老师说话的艺术与激情;黄雅芸老师导学的选点与引线;孙庆博老师对话的设计与协商;徐梦吟老师悟读愤悱启发;都给大家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但是,我们究竟有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没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个问题值得考察和反思。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中,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掌握——巩固——提取和运用。根据我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应该有三重境界:听懂——记住——会用。

    首先,我们应该认真关注听懂,这是学生学习进阶的第一步,是最低要求。我们的学生往往止步于听懂,以为听懂了就行了,考试前背一背,可以应付考试,成为标准的应试教育。而且,听懂尚需深入考察,学生究竟有没有真正听懂,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听懂了。似懂非懂的现象和有的懂了有的没懂的现象都是应该及时纠正的。

    其次,我们还应该关注记住,这是学生学习进阶的第二步,这是较高要求。记住了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没有记住的知识就是没有知识,我们应该研究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让学生当堂能够多记住能够记住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事实证明,有记住意识的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远远高于其他学生。

    再次,我们更应该关注会用,这是学生学习进阶的最高境界,是建立在听懂记住基础上的第三步。知识只有会用了,才能成为能力。从知识能力有一个跨度,这个跨度有大有小,是知识运用的宽度和深度决定的。我们一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会用知识的意识,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运用知识,而知识用在哪些地方,怎么用,应该教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高效的课堂;二要利用课后练习培养和训练学生知识的运用,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真正跨越的重要一步。
   
呼唤不怕争议、不怕失败的冒险精神
  汽车行业有一种车叫做概念车。从最早的老爷车到现代的水陆两用汽车,再到正在试验的空中汽车,汽车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概念车起着巨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而这种巨大的作用来源于概念车表现概念而不顾一切,因此更加鲜明和突出。而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却总是慢条斯理、波澜不惊,几十年如一日。

    我以为关键还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缺少突破,看上去是完整无缺的,是完美无瑕的,实际上是按部就班的,是因循守旧的。我们的语文教改需要概念课引爆课堂教学改革。我们需要这样的常规的展示课:内容完整和知识全面,结构合理和环节流畅,师生互动和富于启发,花枝招展和颇具特色;然而,我们更需要超常规的概念课:为了表现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采用独特的形式和夸张的手法,不怕争议,不怕失败。因为,常规的展示课更注重的是教师的风格和学生能力的展示,而少有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重大改革,因此,只能欣赏,难以复制。我们能不能向汽车行业学习,制造一些不要批量生产概念课,让理念更加鲜明,让手法更加夸张,让表现形式更加独特,给人以更加鲜明突出的印象和冲击。也许只有这些冒点风险、出点意外、引人争议的课课堂才能把语文教学的改革引向新的道路。
  作为一名老语文教育工作者,我真的不希望30年后的语文教学依然如故! 
  (本文发表于《人民教育》2013年第5期,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附投稿原件:《语文教改需要冒点风险》
    语文教改需要冒点风险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刘永和

  有人说误尽天下沧桑皆语文,作为20年的语文教师和10余年的语文研究人员,我心有不服,却又有苦难辨。语文学科究竟怎么样?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德育渗透的主要学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但是,这些特征似乎也比较合乎其它学科,因为其它学科也或多或少具备了这些特质。语文学科不能自说自话,自圆其说;更不能自以为是,唯我独尊;语文教改也不能几十年如一日,内容上求全责备,形式上尽善尽美,公开课、研究课都花枝招展,却难以模仿。我们需要的是深刻反思,需要创新实践,需要锐意改革,而当下语文教改更需要一点冒险精神。
  冒险一:打造科学性。
  科学性与人文性是相对的。语文具有浓厚的人文性,有没有严谨的科学性?如果有,那么语文科学性强不强?这个问题有点尖刻,但是,我们不能回避。所谓科学,是指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现代汉语词典》)。语文是分科,但是,知识有体系吗?所谓螺旋式上升是语文体系的描述吗?值得怀疑和反思。一是从效果看,缺乏体系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数学课学生少上一节,还得补课,否则学生作业不会做,下节课听不懂;这是因为数学知识具有严谨的体系的缘故,一环套着一环。语文课少上一节课,少上一个星期课,甚至少上一个月课,却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并没有产生什么差距,这是因为语文缺乏体系,或者体系不够严谨,因而影响了学习的连贯和学习的效果。二是从内容看,有了知识和能力的框架不等有体系。我读书的时候语文知识体系有字、词、句、章、语、修、逻、文,能力体系有听、说、读、写。看样子似乎是有体系的,但是,深入研究却发现这个框架的里面却是没有系统的,因为,子系统里面没有系统,子系统之间缺少关联。比如,里面就没有什么分类,汉字就成为一个个散乱的珠子,不能成为项链,不利于储存、搜索和运用。里面还有什么层次要求吗?没有明确的要求就不会有高效的训练;字词句章之间,听说读写之间关联性不强。正如北师大刘恩山教授所认为的,学科教学应该从科学术语教学变为概念教学(引自南京市教研室北师大秋季培训班学术报告),强调的正是概念的内涵的严谨性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性。三是从读写关系看,我们应该进一步关注写作教学的体系设计。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相通的地方,但确实应该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现在语文教学的体系主要是以阅读为主线设计的,那么写作教学必然成为副线,于是才会出现随文练笔这样的怪现象。写作也是一门重要学科,虽然暂时不能另立门户,单独成为一门学科,但是,也应该有其独立的教学规划和体系。当下写作教学之所以低效的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但是,缺乏体系或者体系不够严谨一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我不敢说我们应该淡化一些语文的人文性,但是,我可以说我们应该强化一些语文的工具性,让语文学科再语文一些。
  冒险二:推进简约性。
  20年的语文教学,10余年的语文研究,我已经感觉语文教学越来越复杂,语文学习越来越艰苦,语文考试越来越神秘,语文教师越来越茫然。这是不是与我们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有着某些关系呢?我们一直以汉语的丰富性为骄傲,但是,丰富性还有另一面就是复杂。我和许多学者一样,积极提倡语文学科的简约性,只是我提倡语文的简约走的是结构化道路,因为,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是概念性知识,才是可以同化、异构的知识,才是最为重要的知识。我们能不能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究竟哪些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是必须要学习和训练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学习内容会不会有一些是不需要学习和训练的?我不能相信英国渔夫凭借91个单词就能过一辈子所谓研究成果,我也不能相信我们语文所有学习的内容都是有用的和必须的。语文工具性特征很鲜明,我们的语文内容会不会有些已经超出了工具性要求呢?第二,语文知识和能力要求是不是应该有个必修选修的层次?基础教育阶段语文的宽度、深度和难度应该有一个基本要求,不能是越宽越好,越深越好,越难越好。基础教育的语文应该有必需掌握的语文和只需了解的语文;这样,必需掌握的语文我们认真教学,严格训练,而只需了解的语文可以一带而过,不在考试范围,这样就可以适当减轻学业的负担和考试的压力。第三,语文课堂教学是不是一定要完成其它学科的教育教学内容?由于语文的工具性特征,语文课文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而语文教学就常常偏向了其它学科内容的理解,而往往忽视了语文本身。国家督学成尚荣在《人民教育》上的文章《让语文课再语文一点》,就是希望语文课应该突出语文的教学。如果我们减少了其它学科知识教学与理解的压力,语文课的负担就会减轻。只有这样,语文才能逐步走上简约化的道路。
  冒险三:关注进阶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知识、社会、儿童共同决定课程,强调教学的重心从教师的转向学生的。排除…………”句式表到特点是否定前者肯定后者所造成的误解,单从学习的目的看教学的本质,对于语文教学改革是有重要意义的。要关注学生的又不是一件轻易之事,因为学生的学习是一项复杂的劳动,学生的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这个就是学习进阶。学生的学习应该拾级而上,方能顺利登顶。20121022日,在江苏省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与王兰工作室联合举办的坚守儿童立场,遵循语文规律主题研讨会上,我听了5节研究课。5位优秀教师课堂教学都很精彩,罗红琴老师写字的教学与教育;过静老师说话的艺术与激情;黄雅芸老师导学的选点与引线;孙庆博老师对话的设计与协商;徐梦吟老师悟读愤悱启发;都给大家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但是,我们究竟有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没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个问题值得考察和反思。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中,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掌握——巩固——提取和运用。根据我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应该有三重境界:听懂——记住——会用。首先,我们应该认真关注听懂,这是学生学习进阶的第一步,是最低要求。我们的学生往往止步于听懂,以为听懂了就行了,考试前背一背,可以应付考试,成为标准的应试教育。而且,听懂尚需深入考察,学生究竟有没有真正听懂,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听懂了。似懂非懂的现象和有的懂了有的没懂的现象都是应该及时纠正的。其次,我们还应该关注记住,这是学生学习进阶的第二步,这是较高要求。记住了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没有记住的知识就是没有知识,我们应该研究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让学生当堂能够多记住能够记住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事实证明,有记住意识的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远远高于其他学生。再次,我们更应该关注会用,这是学生学习进阶的最高境界,是建立在听懂记住基础上的第三步。知识只有会用了,才能成为能力。从知识能力有一个跨度,这个跨度有大有小,是知识运用的宽度和深度决定的。我们一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会用知识的意识,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运用知识,而知识用在哪些地方,怎么用,应该教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高效的课堂;二要利用课后练习培养和训练学生知识的运用,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真正跨越。
  冒险四:制造概念课。
  汽车行业有一种车叫做概念车。从最早的老爷车到现代的水陆两用汽车,再到正在试验的空中汽车,汽车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概念车起着巨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而这种巨大的作用来源于概念车表现概念而不顾一切,因此更加鲜明和突出。而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却总是慢条斯理、波澜不惊,几十年如一日。我以为关键还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缺少突破,看上去是完整无缺的,是完美无瑕的,实际上是按部就班的,是因循守旧的。我们的语文教改需要概念课引爆课堂教学改革。我们需要这样的常规的展示课:内容完整和知识全面,结构合理和环节流畅,师生互动和富于启发,花枝招展和颇具特色;然而,我们更需要超常规的概念课:为了表现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采用独特的形式和夸张的手法,不怕争议,不怕失败。因为,常规的展示课更注重的是教师的风格和学生能力的展示,而少有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重大改革,因此,只能欣赏,难以复制。我们能不能向汽车行业学习,制造一些不要批量生产概念课,让理念更加鲜明,让手法更加夸张,让表现形式更加独特,给人以更加鲜明突出的印象和冲击。我们能不能就上一些冒点风险、出点意外、引人争议的课呢?也许,只有这样的概念课才能引爆课堂教学的改革,推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我主张语文教学改革要冒点风险,因为,我见到的30年前的语文教学与现在没有两样,我不希望30年后的语文教学依然如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