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风晋韵 一座古城的文化传承(图)

 黑老赵 2013-04-29

晋祠圣母殿

本报记者马立明摄

编者按

唐风晋韵、锦绣龙城、清凉胜境。在刚刚闭幕的太原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这三个词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太原未来要对外展示的形象标签。

对于太原的未来,主政者充满信心。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陈川平说,太原有着辉煌的历史,再造历史辉煌是全市人民的期望。太原市长耿彦波说,站在龙城大地上,主政太原者要有所作为,龙城应该恢复它应有的尊严。

有着5000年文明史和2500年建城史的太原,提出塑造“唐风晋韵、锦绣龙城、清凉胜境”的形象,为什么会选择这十二个字?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访太原市社科院、文物、园林、气象等多个部门,从历史文化底蕴、自然地理环境、城市人文环境等方面,多角度寻找对“唐风晋韵、锦绣龙城、清凉胜境”的诠释,我们既想了解太原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也客观呈现需要努力的方向和弥补的短板。让熟悉太原的人更了解太原,让对太原陌生的人感知太原。

A感知

一个城区的丰厚古迹

4月15日,一则关于晋祠的新闻报道吸引了不少古建爱好者。报道称,晋祠博物馆在抢修馆内舍利生生塔时,施工人员在塔顶首次发现了八条琉璃龙,古建专家称其为琉璃中的上乘之作。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首批“国宝”单位之一,晋祠的文化遗产价值非常独特,晋祠博物馆官方网站上的介绍中,称其是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序列完整的孤例,也是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孤例,因此,晋祠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文物界的关注。同时,晋祠是太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有资源,历来被视为太原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

春暖花开的4月,这个国家4A级景区内,前来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在国内旅游网站上关于晋祠的介绍中,总会看到这样一句话,再加上其所承载的三晋历史文脉,让外地游客对晋祠充满好奇。

晋祠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把次子叔虞封于唐,叔虞死后,其子夑继位,因有晋水,改唐为晋国。周柏隋槐、难老泉水、宋塑侍女像、宋金建筑圣母殿献殿……走在晋祠博物馆内,一棵古树、一片砖瓦,都代表着一段厚重的历史。

走出晋祠,不远处有两座山,一座是蒙山,一座是天龙山。

蒙山因山中大佛而闻名。据记载,蒙山大佛经五任皇帝,历26个春秋之后,到北齐时终于建成。800年间,这尊大佛曾经受损毁及风雨侵蚀,被湮没在山石和泥沙中,直到被后人发现并修复。现在的蒙山大佛景区,山环水绕,周围的寺底村等村庄也受益于景区的开发,村庄环境整治一新,村民也做起了小买卖。

天龙山上,有世称“天龙山样式”的中国佛教造像基本模式的天龙山石窟,属中国十大石窟之一。它在佛教塑像雕凿中,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特色,以“小而精”著称,包容东魏、北齐、隋、唐、五代近五个世纪的作品,体现了天龙山石窟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

仅仅在晋祠周边几十公里范围内,就有着丰厚的历史遗存,现存各类文物古迹百余处,而晋祠所属的晋源区,曾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初都、北齐别都、唐北都以及后唐、后汉、后晋等国的都城,是张氏和王氏的根祖之地,被誉为“龙兴之地”“唐之根、晋之源”。

B解读

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太原有着2500年建城史,历经春秋都城、隋唐都城、宋太原城、明清太原城的千年演进。对于有着这样辉煌历史的城市来说,能够留下来的除了珍贵的物质遗存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积淀、精神传承,影响着一代代人,形成了一座城市的性格特征。唐风晋韵,作为太原市的形象标签,应该怎样去解读?“唐风晋韵,并非指的唐朝。”太原市社科院研究员马剑东首先纠正了对太原历史不了解的人可能会犯的常识性错误。“唐”指的是古唐国,周成王把弟弟叔虞封到唐国(桐叶封弟),“太原的历史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后来渐渐形成中国北方民族融合、中西文化碰撞的都会。”太原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被称为“襟山带河、四战之地、攻守之城”,由于其处在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杂处的地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因此,“唐风”具有包容、多元的文化特征。

晋,是春秋时期中国北方形成的一个强大的国家。晋文公时期,晋国北部形成以韩赵魏三家为主的晋国分支 (“三晋”),“从晋国到三晋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汾河湾旁磬与鼓,夏商周及晋文公”。马剑东说,这首诗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汾河湾旁的太原地区,已经进入了礼乐文明的时代,后来的文化传承都是以晋文化而发展衍生的。

太原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辉煌的时代,三家分晋的韩赵魏,继续延续着晋文化的余蓄,首先建立的赵国初都,崇尚法家思想,建立了法治国家,从范宣子的刑鼎到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无一不是“崇法”和追求变革的结果。“正如《尚书》里所说的‘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拥有唐风晋韵的太原,既继承了中原的传统文化,又创造了鲜明独特的地域文化。”马剑东说。

西周封唐建晋之后的太原城,流传下来有证可考的很多史实,现在读起来还可以从中解读出很多正能量,比如,介子推不信禄等,这些历史上曾经真实发生过的故事,也是忠义文化、诚信文化的生动诠释。

由于太原的地理位置原因,其自古处于华夏民族与草原民族交往和冲突的中心地带。从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先后有群狄、诸戎、匈奴、鲜卑、羯、氐、羌、突厥、回纥、吐谷浑、女真、契丹、蒙古、满等民族在此与汉民族进行过激烈的冲突和斗争。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或缘于仿效,或缘于抵御外敌,保家立国,太原一带“人性劲悍,习于戎马”,形成了尚武、强悍、侠义的民风。晋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原人见多识广,对于战争极为熟悉,历朝历代统治者利用这一优势,在当地招募组织素质精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这也是晋阳在历史上占据重要战略地位的人文因素之一。

C对话

唐风晋韵在这片土地上的影响

本报专访太原市社科院研究员马剑东

山西晚报:太原提出塑造“唐风晋韵、锦绣龙城、清凉胜境”的形象,唐晋的风韵对后世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剑东:太原的历史从西周封唐开始,地理环境造就了民族融合、包容、多元化的都会,到晋国进入到礼乐文明时代,形成的三晋文化影响深远。晋国的物质文化非常辉煌,太原曾出土了战国赵卿墓,现在省博物院陈列的文物如青铜器鸟尊等,主要是从此墓中出土的。韩赵魏分晋后,赵国建立法治国家,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制订的“深涧之法”,崇尚法律的严厉和震慑感。北齐天朝年间,修建了大型石刻佛像西山大佛。

从这些历史中,可以看出包容、崇法、卓越等文化特征,太原市现在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与这些文化特征一脉相承,可以说,唐风晋韵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影响深远。

山西晚报:太原的历史历经千年演进,将现在的一些价值观与几千年前的历史关联,会不会出现误读?

马剑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这样的传承,每个人都生活在对历史对传统的传承中,太原历经几千年前延续下来的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从而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和性情。我们脚下的黄土地,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太原人有着容纳各种进步文化的襟怀。

山西晚报:也就是说,这些听上去很抽象的概念,事实上会体现在每一个太原人身上。

马剑东:在中国历史上,太原百姓是一个非常特殊、极具个性的群体,北地近胡的地理环境和频繁的战争使得他们精于骑射、任侠尚武,并最终铸就了勇武、劲悍、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为历代朝野所公认,史书上也屡有记载,在南北朝与五代乱世,封建军阀的谋臣与部将们多次向主帅提及太原百姓的勇武,“和平时期耕种劳作,战乱一起便加入行伍”的太原百姓成为他们割据称霸的有力保障之一。在漫长的封建年代里,太原子弟戍边者极多,他们豪情迸放,驰骋沙场,千里觅封侯,这也正是太原名将辈出的原因。

本报记者 刘捷

与太原有关的名人名句

【名人】

董安于、豫让、常惠、王允、高欢、温大雅、狄仁杰、王翰、王之涣、王维、白居易、温庭筠、王溥、王诜、米芾、乔吉、罗贯中、王琼、傅山、阎若璩

【名句】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唐)王昌龄《塞下曲》

“倚是并州儿,少年心胆雄。一朝随百募,百战争王公。” ——(唐)刘济《出塞曲》

“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并州自古多豪杰,战争五代几百年。”

——(宋)欧阳修《秋游晋祠》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唐)李白《太原早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