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2槲寄生

 学中医书馆 2013-04-29
槲寄生 拼 音:Hujisheng
英 文:Coloed Mistletoe Herb
日 文:ヵシワキセイ
拉丁文:Herba Visci
异名
    冬青《东北药用植物志》,北寄生、柳寄生《中药志》,槲寄、寄生《陕西中药名录》,桑寄生、黄寄生、冻青《全国中草药汇编》,台湾槲寄生(台湾)。
品种考证
    据本草记载,寄生自古品种不止一种。按苏恭谓:“多生枫、槲、榉、柳、水杨等树上,叶无阴阳,如细柳叶而肥厚,茎粗短,子黄色,大如小枣,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九月始熟,黄色。”与本种形态相符。
来源
    本品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Komar) Nakai的带叶茎枝。
植物/动物形态
    灌木,高30~80cm。茎、枝均圆柱状,二歧或三歧,稀多歧分枝,节稍膨大,小枝的节间长5~10cm,干后具不规则皱纹。叶对生,稀3被轮生,叶柄短;叶片厚革质或革质,长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3~7cm,宽0.7~2cm,先端圆形或圆钝,基部渐狭;基出脉3~5条。雌雄异株;花序顶生或腋生于茎叉状分枝处;雄花序聚伞状,总苞舟形,通常具花3朵,中央的花具2枚苞片或无;雄花萼片4;花药椭圆形;雌花序聚伞式穗状,具花3~5朵,顶生的花具2苞片或无,交叉对生的花各具1被苞片;雌花花蕾时长卵球形,花托卵球形,萼片4;柱头乳头状。浆果球形,具宿存花柱,成熟时淡黄色或橙红色,果皮平滑。花期4~5月,果期9~11月。
    生于海拔300~2000m的阔叶林中。寄生于榆树、柳树、杨树、株树、梨树、李树、苹果、枫杨、赤杨、椴树等植物上。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河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台湾、湖北、湖南、广西。
产地
    主产于河北、辽宁、吉林、安徽、河南;黑龙江、山西、四川、湖南、江西、陕西、福建、浙江、江苏等地亦产。
+栽培
采收加工
    一般在冬季采收(河南、湖南则在3~8月采),用刀割下,除去粗枝,阴干或晒干,扎成小把,或用沸水捞过(使不变色),晒干。
+炮制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
性状
    茎枝圆柱状,直径0.3~1cm,节部稍膨大,粗至1.5cm,有紫黑色环纹,通常2~3叉状分枝,节间长2~9cm;表面黄绿色、金黄色或黄棕色,有不规则纵斜皱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折断面皮部平坦,木部裂片状,髓部常偏向一侧。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长2~7cm,宽0.5~1.5cm,质厚,金黄色至黄棕色,多横皱纹,叶脉3条隐约可见。气微,味微苦,嚼之有粘性。
    饮片性状:为横切或斜切的薄片,长径0.2~1.3cm,厚约2mm。外表面金黄色,皮部较疏松,形成层明显,射线类白色,髓部小,常偏心性。叶片为不规则碎片,条状。
商品规格
    均为统装。以枝细嫩、色黄绿、叶未脱落、嚼之发粘者为佳。
显微特征
    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长方形切向延长的细胞,外被厚角质层,鲜黄色或绿黄色。皮层10~30列细胞,排列较疏松,有较多的裂隙。中柱鞘部位有大小不等的纤维束,纤维壁厚,胞腔小。韧皮部筛管群在导管外侧较易察见;韧皮射线有裂隙。形成层不甚明显。木质部由导管、纤维、木薄壁细胞组成;木射线较宽,散有纤维束。髓偏于一侧。本品薄壁细胞含有较多的草酸钙簇晶,直径24~30μm,并有少数方晶及淀粉粒。老茎皮层和韧皮部均有石细胞。
-化学成分
    本品含三萜类化合物,有齐墩果酸、b-香树脂素乙酸酯(b-amyrin acetate)、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含黄酮类化合物,有槲寄生新甙Ⅰ,Ⅱ,Ⅲ,Ⅳ,Ⅴ,Ⅵ,Ⅶ(viscumneosideⅠ,Ⅱ,Ⅲ,Ⅳ,Ⅴ,Ⅵ,Ⅶ);4个已知化合物为鼠李秦素-3-O-b-D-葡萄糖甙(rhamnazin-3-O-b-D-glucoside)、高圣草素-7-O-b-D葡萄糖甙(homoeriodictyol-7-O-b-D-glucosiae)、鼠李秦素(rhamnazin)和高圣草素(homoeriodictyol)。另含磷脂成分。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与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数据库链接
-理化鉴别
    
成分分析研究进展:与中药成分分析研究数据库链接
-含量测定
    
成分分析研究进展:与中药成分分析研究数据库链接
-药理作用
    1. 对心血管的作用:鲜叶的乙醇浸液给麻醉兔、狗皮下注射,可使血压下降达1h以上。槲寄生注射液0.25g/100ml洛氏液对离体豚鼠心脏有扩张冠脉作用,也对抗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冠脉收缩;总黄酮12.5mg/kg静脉注射,对麻醉狗可明显降低动脉压,减慢心率;总黄酮20mg/kg静脉注射,使麻醉狗冠脉流量增加,冠脉阻力下降,并一定程度降低动脉压,减慢心率;总黄酮20mg/kg静脉注射,使麻醉狗冠脉流量增加,冠脉阻力下降,并一定程度降低动-静脉氧差和心肌耗氧量。
    2. 对脑啡肽含量的影响:槲寄生煎剂5g/只灌胃,对脱氧皮质酮盐性高血压大鼠所出现的脑干、纹状体甲脑啡肽和亮脑啡肽含量的升高,下丘脑甲脑啡肽含量的降低,能使其恢复正常水平。
    另外,还有抗血小板聚集、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与中药药理研究数据库连接
性味、归经
    苦、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
    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
应用与配伍
    1. 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等。本品既能祛风湿,又能养血益肝肾,强筋骨。故可用治营血亏虚、肝肾不足之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等证。对肝肾不足之痹痛尤为适宜。常与独活、秦艽、桂枝及杜仲、当归等药同用,如独活寄生汤。
    2. 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本品补肝肾、养血,故有固冲任、安胎之效。多与阿胶、川续断、菟丝子等配用,如寿胎丸。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使用注意
    
食疗
    
-附方
    
-成药
    1.舒脉宁冲剂 槲寄生3500g,蔗糖粉适量。槲寄生加水煎煮,滤过,滤液浓缩成膏,按浸膏含量计算,加适量蔗糖粉,混匀,制颗粒,干燥,整粒,制成19000g,分装,即得。本品为棕褐色的颗粒;味甜、微苦。每袋19g,含黄酮以含北寄生甙乙计算应不低于60mg。功能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口服,每次1袋,每日2次,开水冲服。4周为1疗程。(《吉林省药品标准》1986年)
    2.槲寄生注射液 槲寄生2000g,吐温-80 1.5m1,注射用水适量。槲寄生切片,以乙醇加热回流3次;分别为2小时、1.5小时、1小时。浓缩滤液成稠膏,放冷,加入氯仿、水,振摇,静置分层,分取水层,减压浓缩至每lml相当于生药5g,浓缩液过聚酰胺柱,水洗脱液调pH值为6.0~7.0,脱色,加吐温-80,滤过,再加注射用水制成1000ml,滤过,灌封,每支2ml,灭菌,即得。本品为棕色澄明液体。与三氯化铝乙醇溶液反应,紫外灯下显亮黄色荧光斑点;本品滴于滤纸上干燥后,与碳酸钠试液反应斑点显橙色。功能舒筋活脉,除痹治膈。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及乙型肝炎,肌内注射,每次2ml,每日1次;静脉注射,每次4~6ml,用25%葡萄糖注射液20ml混匀推注或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混匀后滴注。[《上海市药品标准》(下册)1980年;《新医药杂志》1978,(6):33;《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9):548;《中成药研究》1983,(2):43]
-现代临床研究
    1.治疗慢性气管炎 将陈皮1.5g,槲寄生3g(又称“陈寄饮”),放入茶杯或碗中,用开水200ml冲泡,加盖放10分钟后服用。第1次服一半,第2次服时加等量开水再服一半,依此日服3次,1剂连冲3日,饭前饭后服均可。观察200例,结果近控42例(21%),显效69例(34.5%)[1]。
    2.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 将槲寄生注射液12m1(相当于生药24g)与25%葡萄糖溶液20~40m1合并后供静脉注射,或18m1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1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治疗14日。在心律失常组中,少数病例采用肌注,方法为每次2~4m1,每日1~2次。共治疗心绞痛181例,均有频发心绞痛,并有近期的心电图ST-T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年龄29~78岁,部分患者合并有高血压、心律失常或有陈旧性心肌梗死;治疗心律失常114例,多为冠心病、心肌炎所致,其中房性早搏17例,室性早搏45例,心房颤动2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束支传导阻滞3例,窦房阻滞1例,其他22例(指窦性心动过缓并有多种心律失常者等)。结果:181例心绞痛中,显效35例(19.4%),有效115例(63.5%),无效31例(17.1%),有效率为82.9%。有177例治疗前及疗程第1、7、14日皆做用药前后心电图对比,其中显效18例(10.1%),有效76例(43%),无效83例(46.9%),有效率为53.1%。心电图中有束支传导阻滞者用药后皆无变化。在病程与疗效关系比较中,以2年以内及4年以上者作对比,共57例,结果提示,病程长短对槲寄生疗效影响不大。114例心律失常患者中,显效11例(9.4%),有效30例(26.3%),无效73例(64.3%),总有效率为35.7%,其中房性早搏有效率为35.3%,室性早搏为46.6%,阵发性房颤为50.0%,持久性房颤为16.6%,其他心律失常均无明显疗效。由此可见,以阵发性房颤及室性早搏的疗效最佳。治疗过程中,常见有注射后头胀、头晕、咽部热感、药味等,均为一过性,不影响治疗。有2例出现皮疹。1例有全身关节酸痛。另有12例,于疗程中曾有畏寒、发热,其中多数仅为低热,但也有达38℃以上者,一般仍继续治疗,或于改用葡萄糖稀释注射后(这些病例起初系用生理盐水稀释)发热即见消失[2]。
    参考文献
    现代临床研究
    [1]解放军238医院.新医学,1973,(10):498
    [2]上海市槲寄生协作组.新医药学杂志,1978,(6):33
现代临床研究进展:与中药现在临床研究数据库链接
-药论
    
附注
    1. 瘤果槲寄生V.orientale Willd.产于云南、湖南、广东、广西。治麻疹、产后风疹、疝气痛、跌打内伤、风湿痹痛,30~60g水煎服;又可治痢疾、疳积。
    2. 白果槲寄生V.album L.产于广西。含槲寄生毒肽类(viscotoxins)。其中已分离3种纯品,为槲寄生毒肽A2、A3和B(viscotoxin A2, A3, B)均由46个氨基酸缩合而成,但其氨基酸及其排列次序不同。
    种子尚含凝集素(agglutinins)以及微量致癌剂。致癌剂为Ne-甲基赖氨酸类化合物,存在于含有丰富的精氨酸的组朊中,其中有Ne-甲基赖氨酸(Ne-monome-thyllysine),Ne-二甲基赖氨酸(Ne-dimethyllysine),Ne-三甲基赖氨酸(Ne-trimethyllysine),以后者的活性最强。
    此外,还含胆碱、乙酰胆碱、丙酰胆碱、组胺,胆碱主要存在于果实和叶中,乙酰胆碱主要存在于果实中。另有b-香树脂素、羽扇豆醇、齐墩果酸、熊果酸、松醇(pinite)、内消旋肌醇、槲皮醇(quercitol)、白坚皮醇(quebrachitol)、紫丁香甙、游离氨基酸及维生素E、C等。
    本品亦有降压作用,其短时性降压成分为胆碱、乙酰胆碱、丙酰胆碱等,持久性降压分为槲寄生素肽A(为非纯品),毒性大,大剂量可中毒致死。所含蛋白质成分(毒肽类),有11种在极低剂量(0.006~0.05mg/kg)时即有抗癌作用,其抗癌作用是由于抑制癌细胞的DNA合成;蛋白质轻微变性即失去抗癌作用,或变成毒性成分;有4种蛋白质成分具强抗原性,<10mg即可使兔迅速产生抗体。槲寄生毒肽A能延长肉瘤S180小鼠的存活期9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