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适应“新归侨”侨情变化 不断提高为侨服务水平

 国民一员 2013-04-29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后出去的新移民回国定居人数不断增加(本文中将这一群体称之为“新归侨”),他们逐渐成为侨联组织的重要工作对象。开展这一“新归侨”群体的工作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侨务工作发展的需要;不仅是侨务工作的现实需要,更是侨务工作长期发展战略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为此,笔者就侨联组织如何重视和加强开展这部分“新归侨”工作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新归侨”的特点

  1.人数多、年纪轻、文化程度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留学潮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学有所成的新移民回来定居并参与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他们在海外所学专业领域十分广泛,如经济、科研、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专业,为当地的发展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其中一些优秀人才是其所研究领域的佼佼者,研究水平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统计数字显示,仅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就吸引了15000余名海归人才,累计创办企业5000余家,留学归国创业人员数量占全国的近四分之一(其中不乏回国定居的“新归侨”)。与老一代归侨侨眷大部分已经离退休的现状相比,近年回国定居的“新归侨”年龄较轻,年富力强,属于开创事业的最佳阶段,他们逐渐成为侨联的主要工作对象。据统计,目前“海归”出现一个“50%现象”:在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有50%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是归国留学人员;在政府科技部门司局级领导中,有50%以上是归国留学人员。中国科学院81%的院士,中国工程院54%的院士,都有留学经历。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人中,留学归国学者有21人。

  2.法律意识强,注重实效,回国主要目的是科学研究或投资兴业

  由于“新归侨”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回国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国内有利的科研和投资环境,开创自己的事业,实现自身价值、社会价值和报效国家的愿望。除了前沿科学技术,他们还拥有较为现代、高效的管理理念,熟悉国际规则,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国际化程度较高,能较快与国际接轨,是我们经济社会建设急需的人才。

  3.对侨务工作兴趣不浓,对侨界组织归属感不强

  “新归侨”虽也有强烈的爱国心,但对自己属于“侨”这个群体缺乏更多的理解和认识,对侨务工作也不够了解,对侨界组织更是缺乏归属感。 与老归侨相比,一些“新归侨”,追求更多的是事业发展和商机、效益。老归侨原有的乡土亲缘传统正逐渐被“新归侨”重视法律和投资环境、注重自身发展和“商机”效益等新观念替代。

  4.“新归侨”社团缺乏核心人物

  “新归侨”分散在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他们或根据现在工作单位,或根据在海外时所分布地区成立了一些侨界社团,这些社团每年定期开展一些活动,虽然起到了联络感情、交流信息的作用,但由于他们开展活动的频率不算高,且平时忙于工作,所以不可能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侨界社团上。虽然社团中不乏精英式的人物,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当中还是缺乏勇于担当侨界社团重任的领军人物。由于他们求高效、讲务实,“新归侨”与老归侨在观念上已经有了质的转变。在他们看来,侨联组织的服务职能和内容还停留在只能为老侨开座谈会、节日慰问的层面上,这已经远远不能符合他们注重实效的要求。

  二、做好“新归侨”工作的重要性

  1.“新归侨”是我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新归侨”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巨大的智力资源和广泛的商业网络,在促进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将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由于一些“新归侨”掌握了国际上先进的理念、技术,是我国创新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侨联组织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帮助更多“新归侨”开展创业、科研活动,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教育、科技、经济等各领域的建设,这将有力地加速我国成为人才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

  2.“新归侨”成为与海外沟通的新“桥”

  由于“新归侨”回国时间较短,与海外联系较多,他们在海外还有大量的同学、同事和亲人,其中一些人综合素质较高,已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属较为活跃的分子。进入新的世纪后,北京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内外侨情的新变化,提出了“东南亚与欧、美、澳并重,老华侨、华人与新移民并重,尤其是做好华侨二、三代和新移民工作”的首都侨务工作新要求。在落实“两个并重”的过程中,我们切实地体会到“两个并重”原则的积极意义,与此同时,我们也感觉到海外新移民工作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比如,海外新移民的数量很多,但是真正与侨务部门联系密切的人员较少,我们可以掌握的资源也相对较少;我们为侨服务的热情很高,但能给他们解决的实际问题却较少;新移民对自身事业发展高度重视,却很少将精力投入到侨社工作中,等等。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了解工作中的困境,不能将困难一一化解,海外侨务工作就难以发展。我们应该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手段,努力提升为侨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新归侨”在开展侨务工作中的独特优势,切实做好新移民工作,努力使新移民传承老侨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争取工作中取得更大的突破,提升侨务工作的水平。以美国为例,华人有近300万人,根据1990年美国人口普查资料,华人大学毕业的占36.6%,比美国平均水平高19.6%;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则比美国平均数约高一倍。通过回国定居的“新归侨”向海外的亲友介绍宣传他们在国内兴办实业、开创事业的切身经历,更易使海外侨胞信服和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创业发展环境,更有可能吸引更多海外优秀人才来华工作,为我国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中国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贸易、科技交流,加速中国在各个领域同世界接轨,有力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海外侨界社团是开展海外侨务工作的基石和阵地,是培养爱国友好侨领的摇篮。海外侨团正在不断注入年轻、新鲜的血液,那些更有胸怀、更有能力、更有远见,具有高素质、综合实力强的年轻的华侨华人将逐渐成为侨界社团的领袖。通过回国定居的“新归侨”与他们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容易将中国的政策、方针宣传到海外,也有利于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随着海外华人参政议政意识的不断提高,他们将逐渐地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不断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华侨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华优秀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的过程。在回国定居的“新归侨”与他们的联络交往中,必然会促进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使得中西方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增加共识、相互交融,进而促进中国对外友好交往事业的发展。

  3.“新归侨”是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随着老归侨人数的不断减少,“新归侨”将逐渐成为侨联工作主要依靠的力量,但由于他们平时工作繁忙,缺乏对侨务工作的了解,所以坚持开展 “新归侨”的工作关系到侨务工作的连续性,关系到侨务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做好“新归侨”工作的几点思考

  侨联组织的服务对象在不断发生变化,老归侨的比例越来越小,回国定居的“新归侨”的数量在不断攀升,沿用以往的工作手段、工作方式已经不能够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不能较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为此,我们在工作中要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切实做到为侨服务。

  1.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回国定居的“新归侨”参与的民主政治环境

  大多数回国定居的“新归侨”在国外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法律意识强,专业知识也较丰富,参与法制建设的积极性较高。在制定涉及到他们的政策法规时应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应争取吸收更多符合条件的“新归侨”加入到国家的各种组织中来,如各级人大和各级政协、各民主党派、侨联、青联、工商联、侨界社团组织等,为他们提供平台和机会发表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以此来弥补老一代归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所减少的那部分代表份额。

  2.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回国定居的“新归侨”安心工作、投身事业的发展环境

  各级侨务部门无论在政策制定,还是执行中都应该做到“以人为本、为侨服务”的宗旨。要充分体谅回国定居的“新归侨”,为他们制定人性化的政策,妥善解决户口办理、工龄认定、家属工作、住房安置、企业注册及税收等一些系列问题。比如在子女上学问题上,应该为他们的子女提供与其他公民同等待遇的入学机会,择校费用可以由政府或用人单位予以补贴。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是困扰他们事业发展的另一个问题。银行贷款难,资金不能到位致使一些好的项目被搁置。政府有关部门可以为他们建立有关科研、开发等内容的专项资金,一方面为他们提供开展学术研究、技术开发、试验生产、学术交流的费用,还可以提供适量的安家费、生活津贴、工资和补贴。

  3.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回国定居的“新归侨”发展的宽松、开放的工作环境

  侨务部门要发挥枢纽作用,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发挥中介和辅助作用,为回国定居的“新归侨”事业发展搭建平台。如举办多种形式的项目交流会,拓宽服务领域,畅通服务渠道。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完善推动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激发已回国创业的各类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活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各单位要以开放的心态欢迎回国定居的“新归侨”,完善用人制度,坚持在公平竞争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摒弃论资排辈、攀比学历等做法。

  4.建立和完善回国定居的“新归侨”重点人才的网络化管理

  回国定居的“新归侨”分布在不同的工作领域,对他们的认知缺乏整体性,不利于统一协调,管理和使用更是难上加难。可以由侨务部门协调相关单位,建立重点人士的数据库;建立回国定居的“新归侨”的专门档案,将年龄、专业、科研成果、工作单位等信息实现资源共享,这样不仅便于各用人单位掌握好单位内部资源,更可以加强各单位之间横向联系,既注重了全局、整体的协调发展,又重视各个部门人才的使用和保障,对于整体掌握回国定居的“新归侨”中的重点人士有直观、理性的了解和认识,可以做到统一调配、资源共享、信息对称。努力使每一位有知识、有技能的“新归侨”都能够在最需要他、最适合他的岗位上贡献力量。

  5.加强与回国定居的“新归侨”之间的联系

  侨联组织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加强同回国定居的“新归侨”之间的联系。建立回国定居的“新归侨”信息交流网,便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无需刻意强调形式,而是更注重联谊效果、提高沟通效率、降低成本。也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成立回国定居的“新归侨”的联谊会。比如,2004年在北京市侨联的指导下,成立了北京市侨联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这是由在北京创业和工作的归国留学人员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成为北京市委、市政府联系团结广大归国留学人员的桥梁和纽带。联合会已逐步成为北京广大归国留学人员之家,愈来愈多的新近归国留学人员愿意加入联合会,联合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立海淀区分会、中国政法大学分会、新加坡分会、法语区分会、朝阳区分会、中国石油大学分会、北京化工大学分会等组织机构。北京市侨联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的成立很好地起到了联络、联谊的作用,至今已有几千人参与到联合会的活动中来。

  6.努力提高侨务部门、侨务干部的工作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侨务干部认清形势,胸怀大局,在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面、更深的层次开展侨务工作,发挥侨务工作的独特优势,为祖国建设服务,为和平统一服务,为海外侨胞、归侨侨眷服务。

  各级侨务部门要努力营造一个政治坚定、思想解放、勇于创新、作风务实、团结协作、勤奋高效的集体,并培养、锻炼出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服务意识的侨务干部。侨务部门应重心下移,深入到广大归侨侨眷中,了解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心声,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解决他们的切实困难。

  侨务工作不同于单一的职能工作,有很强的综合性,往往会涉及国家内政外交等多个领域。侨务干部要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不断提高为侨服务的本领和能力。服务水平、服务能力的提高,还需要我们细致地把握侨情变化,探索侨务工作的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和创造性。(张琪)2012.7.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