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说柏拉图之恋

 皖林专栏 2013-04-30

柏拉图二十岁那一年,投身到苏格拉底门下,像个小书童一样,随师出入于各种社交场合。
一天傍晚,柏拉图跟着苏格拉底,应邀出席一场酒会。酒会上,群贤毕至,槲光交错,极似中国之兰亭雅会。
地中海海湾的水,涌动着夕阳归去后神秘的幽暗之波,智慧的猫头鹰,振翮意欲出猎于星光之下。一群爱智者,频频举杯,不是要借酒浇愁,而是要浇开头脑中真理的嫩芽儿。
那天,谁也未曾留意柏拉图这个二十岁的毛头小伙,更不可能料到就是这个年轻的后生,竟然在若干年后,成了苏格拉底真正的衣钵传人,并将乃师深不可测的学问连同音容笑貌,鲜活地刻画在人类文明的精神碑廊中,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令后来人无出其右。
而关于世人常常议论至今的“柏拉图式的爱情”,也正滥觞于那次酒会,那个黄昏。
酒会一开始,主人阿伽松就提议,希望大家能够就“爱”这个问题发表高见。当然,那时柏拉图还没有出道,在如云的高手面前,他没有任何发言资格,只有默默聆听的份儿。好在,他天生就是一个哲学坯子,而接下来所发生的舌底风云,仿佛只是为了给一个人看的。这说起来好象是宿命,因为对任何重要的历史事件,上苍都似乎事先遴选了一个见证人,待曲终人散、灰飞烟灭的时候,便由这个当初不曾被重视的见证人,追忆所综,娓娓道出,以使昨日重现。
而这次,关于“爱”的讨论的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就历史地落在了柏拉图的肩上。
他的眼睛闪烁着好奇之光,像摄象机的镜头一样,对准这群风云人物,定格,聚焦,准备停当。
斐德罗抛砖引玉,率先发言。
他上来就赞颂爱的化身——爱神厄洛斯,说他是诸神之中最古老、最可爱的神,是万物之源,是人类幸福的策源地,是善的缔造者,是人的力量和信心的支撑点,是“万能输血者”。一句话,爱情至上!他的发言,很像中国的汉赋,铺陈夸饰,而又空洞无物。甚至,还不如汉赋。汉赋对人生多少还有劝百讽一的功能,而斐德罗对爱神的颂扬,除了花言,就是巧语,庸俗不堪。不过,斐德罗有一个主意倒是很好,虽然这是个馊主意。他说,一个城邦,或者一支军队,如果其成员都由情人组成,那么,就一定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原因是,人最害怕的是在自己的恋人面前表现出怯懦,那会使其羞愧难当,因此,面对困难,面对强敌,甚至面对死亡,只要自己的恋人在场,哪怕是一个懦夫,也会抖擞精神,无所畏惧,冲锋陷阵,一往直前。当时,希腊城邦的周围,大敌虎视眈眈,四处都隐潜着杀机。我想,希腊后来被罗马帝国灭掉,莫不是因为没有采纳斐德罗的建议,组织一支情人军队的缘故吧?
斐德罗的话,真是一块砖头。但,这块砖头所引来的鲍萨尼亚的发言,也还不算是玉,而是又一块砖头。
鲍萨尼亚没有像斐德罗那样一味歌颂爱神,而是很“辨证”地将爱神一分为二,说爱神原本是两个,一个是高尚的,一个是世俗的;一个是年长的,一个是年幼的;一个渴望爱肉身爱凡胎,一个渴望爱智慧爱勇敢;一个渴望女子又渴望青年男子,一个却更加偏爱于男子,因为那个时候的希腊女孩没有接受教育的资格,所以智者只能同青年男子在一起才能激起自己的谈兴,而这,是高尚的爱情。鲍萨尼亚的这番话,有点像同性恋者的宣言。但他对高尚爱情与低俗爱情的区分、尤其是将高尚的爱情定位于进德修业,自有其伦理的意义,所以迄今依然有主流爱情观为其扬波。
这次“爱”的讨论,每一个发言者都从自己的职业经验出发,谈“情”说“爱”。所以,接下来的第三个发言者、医生厄律克西,从悬壶体验说起,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冷热、干湿、饥饱、悲欢等各种相反因素得不到协调引发的。人的身体中,如果有一个专司协调的神灵护佑,就不会生病,否则,就会病魔缠身。同样的道理,如果人群中,有一个能够协调各种矛盾的爱神庇佑,那么,人们就会倾心相爱,否则,就会互相戕害。
接下来,喜剧诗人阿里斯多芬的发言可谓经典,他的爱情妙喻不胫而走,传遍了全世界,直到今天,依然被许多青年男女奉若神愉。他说,人之初有三种性别,男性、女性、亦男亦女。人的身体本来是圆形的,有四条手臂,四条腿,两种性别的器官,一个脑袋上生着两副面孔。这是一种超人,极其勇敢威武,甚至侍才而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同时,由于诸神不愿意失去他们的祭祀,所以宙斯不能剿灭他们,就只好惩罚他们了,将他们都一分为二,使其力量大为削弱。结果,两个半边都热切地思念对方,当他们偶然在人间邂逅相遇时,就会发生爱情,但他们只能彼此相爱,不能融合为一体,虽然他们极想如此。
阿里斯多芬的演说,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是,它新颖,有趣,而且寓意深远。致使很多后来的哲学家对此都曾经给予了多种诠释。今人在引述这个故事时,如果说话的对象正好就是自己的恋人,那无异是说,我们原本是一体的,在茫茫人海之中,我终于找到了你,所以要相爱永远。这当然是谎言,但谎言往往动听。
其实,阿里斯多芬想说的是,人生来是不完善的,而渴望完善,渴望灵魂的交流,特别是爱智者渴望与旗鼓相当的同类进行互补,那就是爱。
轮到酒会的主人阿伽松发言了。他也是一个诗人,才华横溢,夸夸其谈,只可惜诗意有余而哲思不足,辞藻华丽而都是水份。从阿伽松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古往今来一切名之为诗人的人的致命弱点:他们作为纯诗人。往往爱闭起眼睛,自说自话,夸大其词,痴人画梦,自我陶醉。但不可否认,他们富有诗意的语言能叫人在舒舒服服中慢慢融化掉。阿伽松说,爱神厄洛斯是娇嫩的,所以,他既不在地上行走,也不在头脑中行走,而是在最柔软的东西,也就是心上行走,而且还不是在心肠硬的人的心上行走,他只在心太软的人的心上行走,所以,有爱的人,总是心太软。虽然如此,爱神并不娇气,而是正义的,勇敢的,智慧的,尽善尽美的。有了爱神,美德就会在爱情的河流里荡漾,善良就会在美丽的田野上生长,欢乐就会在苦难的尘世歌唱……
阿伽松的词语之花,纷纷扬扬落到听者的经久不息的掌声里。
但是,他和在他之前的人,所抛出去的观点还都是石头,真正的玉,总是到最后才登场的。而持玉的人,就是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
在此之前,每一个就“爱”发过言的人,都以为自己的见解是高人一筹的。这正应了那句话,最丑的女人也以为自己有几分姿色,最笨的男人也以为自己有几分天才。
相貌丑陋的苏格拉底,没有闪亮登场,他只是有点畏缩地伪称自己对“爱”的看法实在平凡得很,以至于难以启齿,羞于表白。他说,如果各位愿意耐着性子听一听呢,那就继续说下去。结果,大家都友善地表示愿意倾听。于是,苏格拉底开始发言了。这个时候,我相信,那些先前的发言者,甚至还沉浸在自己言语的温柔乡里。但接下来,苏格拉底的发言,让他们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山外青山楼外楼。
苏格拉底首先给阿伽松动听的言论判了一个不及格。
他说,爱,绝非尽善尽美!爱是去爱,去欲求某种尽善尽美的东西,而这正好说明了爱的本身不是尽善尽美的,否则就不用去爱。人们说爱美好的事物,那就意味着爱本身并不美好。人只有匮乏什么,才会去追求什么。既然爱是追求美,那么,爱就是不美的。

阿伽松听了苏格拉底的这话,面色该是沉郁和难堪的吧。但是,苏格拉底不管这些,他只关心真知。
于是,他继续说到:爱神,也绝非尽善尽美!他通过一个女哲人狄俄提玛的口吻,发表了自己对爱神的最新考证,说爱神是富翁波罗斯与女乞丐佩尼亚的后代,所以他的性格和命运取决于他复杂的遗传基因。由于母亲的缘故,他是贫乏的,穷酸的,粗俗的,卑微的,劣质的,家徒四壁,上无片瓦可以遮风挡雨;又由于父亲的缘故,他是勇敢的,智慧的,强壮的,伟岸的,才华横溢的。他既非凡人,又非神灵;他既不漂亮,也不丑陋;他既不聪慧,也非无知;他既不善良,也不邪恶。他是介乎神人之间的精灵,通过向神传递人对神的祈祷和祭祀,向人转述神对人的旨意和回音,在神人之间充当信使。
苏格拉底对爱及爱神的界定,使在座的人无不为之叹服。
接着,苏格拉底说,“爱”有何用?你永远得不到自己的另一半,因为你和你的另一半不可能永恒于天地之间。爱一个人,是想得到幸福;而追求幸福,并不是为了去爱一个人。幸福,是终极的目的;爱,是企图占有幸福的一种方式。而占有幸福往往都是暂时的,可人们都渴望永恒,但生命又毕竟有限,于是,人类渴望繁衍,渴望生育,以此在后人心目中赢得祖先的地位来获得永恒,这便是掩映在爱情之下的真实的动机,尽管它可能是无意识的。人们讴歌爱,无非是给自己渴望永久占有幸福、渴望英名永存于世的赤裸裸的终极目的找见了一袭美丽的外衣。
然而,渴望永恒,固然要靠生育,但是,除了肉体的生育之外,还有一种更为高尚的生育,那便是心灵的创造,智慧的孕育,美德的衍生。这种精神与文化的生育,可以创作诗歌,谱写音乐,挥就图画,甚至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事开太平!
所以,爱的基本方式是繁衍,但诗人、画家、政治家的文化繁衍,比世人的生理繁衍,更对人类有益,因而也就更高尚。
至此,苏格拉底对“爱”的阐释,已经超越了所有的人。但是,苏格拉底说,不要急,我所说的这些,还只是爱的全部奥秘的一个小小的“零头”。真正的爱,远比这些更为恢弘,那是一种境界……
苏格拉底的表述方式,像在剥开一块璞玉。而一个又一个引人惊叹的高妙之论,还仅仅是表层的璞石,至于那玉,何等光焰夺目,众人只好恭恭敬敬地拭目以待了。
苏格拉底十分沉静,他借助人们对美的追求,来说明“爱”是怎样一种艰辛的与至高的境界。他说:“凡是想依正路达到这深密境界的人应从幼年起,就倾心向往美的形体。如果他依向导引入正路,他第一步应从只爱某一个美形体开始,凭这一个美形体孕育美妙的道理。第二步他就应学会了解此一形体或彼一形体的美与一切其他形体的美是贯通的。这就是要在许多个别美形体中见出形体美的形式。假定是这样,那就只有大愚不解的人才会不明白一切形体的美都只是同一个美了。想通了这个道理,他就应该把他的爱推广到一切美的形体,而不是把过烈的热情专注于某一个美的形体,就要把它看得渺乎其小。再进一步,他应该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珍贵,如果遇到一个美的心灵,纵然他在形体上不甚美观,也应该对他起爱慕,凭他来孕育最适宜于青年人得宜的道理。从此再进一步,他应会见到行为和制度的美,看出这种美也是到处贯通的,因此就把形体的美看得比较微末。从此再进一步,他应该受向导的指引,进到各种学问知识中,看出它们的美。”
众人更是屏住呼吸,静静地聆听。苏格拉底显得有些激动,他站起身来,俯瞰人群,像布道一样地继续说到:“于是放眼一看,这已经走过的广大的美的领域,他从此就不再像一个卑微的奴隶,把爱情专注于某一个个别的对象上……这时他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涌起无限欣喜,于是孕育无量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
苏格拉底的话,激起人们热烈的掌声。突然,一个美貌青年闯了进来,这就是曾经痴迷爱恋过苏格拉底的亚尔西巴德,他当初以自己男孩的美貌企图引诱苏格拉底,以换取智慧和美德,然而他没有想到苏格拉底竟然无动于衷,这使得他终于意识到这位哲学大师早已经臻于爱的化境,根本不用对通过美貌少年的激赏就能够深谙爱的真谛。亚尔西巴德借着醉意,盛赞了苏格拉底的美好德行,这使得苏格拉底刚才的演说有了一个可资实证的个案,众人欢呼雀跃,激动不已。
年轻的柏拉图更是心潮澎湃,热血奔涌。他抱起酒坛,痛饮琼浆,犹如长鲸吸百川!
此刻,柏拉图的心头突然涌现出一个念头:原来,人还可以这样生活,这样恋爱……
世人的恋爱,如果按照苏格拉底的指引,就可以像一级一级上台阶一样,最后突然进入一个春光明媚的境界。这就是奇妙无比的美,这就是孜孜不倦、梦寐以求的目标,就是爱的终极目的。爱的过程,原来就是发现美的本体的过程。爱,不是要爱一个人的。
老师的学说固然伟大,更伟大的是老师的风范。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自己的思想。
“我能否超越自己的老师呢?”
“我一定能够超越自己的老师!”
柏拉图在心里暗自发誓。
若干年后。
苏格拉底死了。
那场酒会上的风云人物也都死了。
只剩下了柏拉图。
柏拉图开始著述,他终于担负起了历史见证人的角色。
然而,他不只是在忠实地叙述历史,有时,他也善意地“捏造”历史。他不仅忠实地叙述了苏格拉底的言说,也把自己的言说堂而皇之写在了苏格拉底的名下。所谓苏格拉底的恋爱观,其实也是属于柏拉图的。
柏拉图的一生,没有恋爱,既没有爱上姑娘,也没有爱上男孩,当然更没有结婚。
柏拉图超越了老师,因为老师毕竟结婚了,尽管没有恋爱(谁能爱上一只河东吼狮呢?)
柏拉图说,别人都是来寻找自己的那一半的,而我,生来就是完整的,我不需要恋人。我只爱智慧,爱真理,爱知识。而凝结在其上的美,与恋人的美是一样的。
这就是柏拉图式的恋爱。
人世间,有谁能生活在这种恋爱之中呢?
除了柏拉图及柏拉图一样的哲人,没有第二个。
真的没有。
柏拉图,万岁!
柏拉图之恋,万万岁!


精彩热线/江枫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