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擒拿法真传秘诀

 槐荫堂青岛分堂 2013-04-30

擒拿法真传秘诀

(2013-04-18 21:31:37)

     徐畏三口述   金倜生笔记
前言(略)
擒拿法之创始
    闽少林寺罗祖演点穴之法,依此又成擒拿之术,因其善于取巧,故亦名小手,罗祖传善可。唐代传僧圆明及宣统,宋有周侗、岳飞,元有僧泓一觉远上人以严州贵公子披剃入少林为僧,对武功极意整顿,时少林分枝甚多。洛阳有同福寺陕西有五台广东有慈恩,金元以后少林寺对擒拿法每一代传一二人,明代李镜源、张松溪入少林学技,同时苏人金皋也得其术。传金为福山人,其技传于江浙一带,后因抗倭死难。其子弟也得其术者甚多,后渐失传,澄江徐畏三为武界高手,曾五易其师,得各家所长,于治伤尤为特长,壮年时北走燕赵,南游闽粤,而伤科一道,系直隶西河卫之冯少臣。冯本内科名家,其术得自一僧,而与擒拿同出一源,一行脚僧名志远者,过某地为疯犬所噬,初不以为然,后至西河卫毒法,请冯为之医,历三月针灸,药饵始愈。志远感激随曰:老衲来自少林于武事颇知门径,愿尽技而授。自此志远在冯处居三年余,尤以点穴擒拿最为精奥。冯由此成为伤科高手兼武林高手。徐闻其名登门求教,冯尽授之。(少林一派中共有六门,其技不下几百种)余旅居澄江,识徐先生将先生所言之少林故实、技击源流及点穴擒拿诸术,笔而记之,汇为一编,刊以行世,以尽提倡武术之意,为述擒拿法之源流如此。
擒拿之真谛
     擒拿一术异于拳术,又异于各种功夫。实为专借巧劲以制敌之法。所谓擒拿者,于自己原有之实力外,又可借敌人之实力以为己用,即籍其力而制之此所谓四两拨千斤者也。善用力者不及百斤之力而强敌为之摧。不善用力,随倍于是亦不使敌人折服,皆在得势不得势耳。故巧劲胜实力,擒拿一法完全利用巧劲制人。此法于巧劲之外,对人之筋骨经络也须明了,最要者:惟骨之关节及筋之位置,此外穴道亦须详知。擒拿一法不用拳掌,在于大指食指之指面,人身之三百六十五穴非尽可拿也。可拿之穴大概在头颈肩臂腿胫等部。计其穴不足数十,擒与拿有区别,无论阳手阴手以一把(全掌)统握,此为擒。至于拿,以大中食三指指头互相扣合,作拈物状,以运用功力制人,故擒拿在拿不在擒,两者互相辅助,有时一擒一拿,有时单拿,有时双拿,故练擒拿法于指劲须相当练习。
擒拿与点穴之区别
    二者有相似之处,实非一也。点穴手法以指尖点刺穴位(以穴道为主)。擒拿异于点穴者,在手法方面,虽用指劲并不点刺,惟有大中食三指指力,作鹰爪攫物状。练法则龙爪功为宜,擒而拿之使敌肢体某一部分受制于我,但释手之后不久即可恢复原状,擒拿之法较点穴轻松,更为合用,使敌受制而不丧生耶。
擒拿与治伤之关系
     此术虽为争斗之法,但出奇制胜并非死手,于制敌外还可治伤。知武事不谙医伤即为死手,伤科者必精武道,筋断骨折等伤施以手法,以解其难。习伤科者必治武事,以伤科著者皆武术名家。
擒拿与指功之关系
      擒拿本为两种手法,擒手平常,拿实为主要手法。故学擒拿必将大中食三指练出一种功劲,以透人身。习此术者左右两手并行,非只手之能及。故无论习何种功夫宁习而不用,却不可不习完全,如不全,日后应用之时难免有掣肘之患也。
指功之练习法
      指功与擒拿法密不可分,欲学擒拿必练指功。兹择指功练习法数种以资采择。一为鹰爪功。以大中食三指相扣作鹰爪状为制功绝妙功夫。小坛数斤(视己力而定)以三指依三角形扣于坛口之颈,上提逐渐加量以提起如拾芥不觉困难。提五十斤之坛轻如拈羽,则功大成矣。此功夫由渐而入,不可贪功,重练功时间之长不重重量增加之速,每日晨夕两练,一次一个时辰为限。约三年之内可以成就。二为石荸荠功。以青石制成倒置之圆锥形,如水果中之荸荠,入手之初以二十斤为度,广阔处在下,锐端向上,以三指扣其锐端相近之处,用力上提,随后习练四十斤重石荸荠,历久习练,用以拿人势必不克当此三指(此法较艰苦)。又拔桩功夫。以五尺长圆六七寸之坚木钉入土中,钉入三尺,二尺露地面,埋结实不使移动,用三指扣住桩上端,力拔之,力不胜则稍息后续行,双手交互行之,一日早晚练之,一个时辰为度,拔时须向上直劲,不可左右扭动,一年之后其桩必缓缓而起,如欲长功,而以三指从横侧面紧扣桩端,练习拔桩。此外还有锁指之法,初空手练习,紧并中食二指屈成环形,以大拇指屈置二指之间,使三指顶相对紧紧扣牢,掌心空虎口成圆,扣一炊时略舒指再依法扣之,习时不可省力务须沉着,半年之后用小圆木加于三指之间,扣之木长约三寸圆一寸许(梨枣木合用),再半年易以铅棍,此法为一书法家所发明。此外更有习指面拈功之法,亦名拈花功。与上述几种功法相似,惟力点在指面不在指顶,初练时三指面紧贴如锁指状,虎口成三角形(非圆形)。三指之第一节紧贴,注全臂之力于指,徐徐向外拈去,旋转成小圆形,由内向外旋转更由外向内旋转,日不限次,指疲一舒,舒而后行。半年之后取大小黄豆三粒,三指以拈,至拈之豆如粉则成矣。(易雨花石以拈行功既久成粉,则无坚不摧矣)犹有悬身习练之法,也较缓和,以双手握铁杠将身悬空,数月后三指钩于铁杠之上,此为钩悬。如进一步则练拈悬(以指面相钩也似拈状),功久后可左右手交替练习也,可以一手从杠一端而至另一端。卧虎功亦为习指功一法,因习时伏卧亦名睡功,先身伏卧,各部挺直,足趾点地,双手撑于头两侧,身先伏起而后前探至极度再后退,如此往复(躬牛或拱牛练法)。年后以双手拄地习练而后以三指按于地行之,还可将一足叠置拄地之足跟上,后再缚石于背练习。蜈蚣跳一法亦习指趾之劲而兼及跳跃者,以伏地撑四肢发力向前窜出,落下仍为原式,此功应在卧虎功基础上,其后也以拳、三指拄地前窜。上述各法同行无分先后,指功练成其它功夫迎刃而解也。
擒拿须寻筋相骨
      此术制人重在骨之关节;筋之主从。不分筋骨,何谈擒拿。应牢记书中所云人身各部筋骨位置构造,才于应用中举手而得,应手奏效也。
人身骨骼述要
      人身骨骼犹房之梁柱。人之骨约二百余块名称繁多,就大部分言之,可分二类。即躯干骨骼与四肢是也。头部各骨、脊梁、胸肋等骨统称躯干骨。手足两部及附属之骨,称之为四肢骨。又可分固定骨与可动骨二种。固定骨以躯干骨一类居多。可动骨多在四肢骨中。固定骨其功用保护内部主要器官为主。可动骨专司外部转动之事。可动之由实为筋肉伸缩所为,两骨接处实为转动之关键。关节为联络两骨及司其转动也。可分左关节蝶番关节、车轴关节等数大类。肩胛臂肘髀臼膝等各关节分属之。各骨之状关节部位简述。头骨(略)脊骨(略)锁骨(略可用拿法)胸骨(略)肩胛骨(俗称饭匙骨,此骨似蝶翅形有肩井在上可前后皆拿)上膊骨(可用拿)桡骨(此为拿法最易着手之处)尺骨(与桡骨之间狭长之空隙可用拿法)腕骨(拿法之大关键)手骨(各骨衔接处俱有关节可司转动左右可拿)盂骨(盆骨也)胸椎(略)肋骨(此处脆弱易折不宜擒拿)腰椎(略)荐骨(略)髀臼(髋骨外可施拿法)大腿骨(可施拿法)膝盖骨(擒拿法中地位甚重)腓骨(可施拿法)胫骨(最易于拿法)跗骨(足跟骨易于拿法)跖趾骨(略)
人身筋络述要
     吾身各部转动之灵活全赖筋络之伸缩。骨干司支柱全身之筋络,筋络司各部骨干之道。其开合屈伸则关节司之矣。筋络与擒拿之关系密切。故习者多研究之。兹将合于擒拿而可制人之主要筋络简述之。笑筋(口两侧顺手拿之,使人受制于一时)。耳筋(耳后之筋拿之使人受制)。屈筋(在四肢各关节之内侧,此筋被拿必猛力收缩)。伸筋(在四肢之关节间的外侧,被拿伸之不屈也)筋腹(筋分首、腹、尾三部。腹质地柔软附于骨上,于擒拿中也占重要位置)。筋尾(易于拿)筋膜(略)腓肠筋(膝关节之主筋使大腿骨与膝胫骨相合,膝外侧称外腓肠筋,膝上正中腓肠筋,此最易拿取而制人也)
拿穴述要
        人身穴道有三百六十有奇,在点穴法中按气血流行之途依时点穴,惟其重穴道。而擒拿一法以六道为辅,因全身可供拿之穴只二十四穴,况拿时为空穴不知之数。二十四穴中有晕死之分。死穴甚少。擒拿法不以穴道为重,但不可不知。兹将二十四穴述之于下。太阳穴(前额两侧为死穴)天容穴(两耳之后面风翳穴外侧,天窗穴之上,死穴)风府穴(后脑下部中央脑户之下,哑门之上,死穴)天柱穴(哑门穴两旁,左右至枕穴下,左右各一死穴)廉泉穴(颈项之前居正中,承浆穴下方,天突穴上即喉之正中。死穴)肩井穴(肩尖内侧,肩胛与锁骨之间,亦名肩窝。晕穴)巨骨穴(肩井穴外侧,肩骨与上臂骨连接之处,肩尖之中央,晕穴)臂臑穴(巨骨穴之下,大臂上部之中,晕穴或麻穴)五里穴(臂臑之下,肘窷之下,三里之上。晕穴)少海穴(肘关节内侧与曲池相反,晕穴)曲泽穴(小臂上部,尺泽之下,少海三里之间与四渎穴相对。晕穴)阳池穴(腕与前臂接处,手之背面,与阳池相对。晕穴)脉腕穴(脉门也,死穴)期门穴(乳旁略下,肋骨之缝中,死穴)章门穴(期门之下,肋骨尽处,死穴)凤尾穴(人之背面,精促穴之上与期门相对。晕穴)精促穴(后腰肋骨尽处。死穴)白海穴(大腿内侧与外侧环跳相对。晕穴)委中穴(膝湾中央。晕穴)筑宾穴(腓胫两骨上端之中。晕穴)公孙穴(足部。踝与胫骨连接之处凹陷中。晕穴)涌泉穴(足底正中,为最大之死穴)上述二十四穴死、晕皆有,非万不得已时,慎勿轻拿死穴也。
擒拿述要
        擒法辅助拿法之不足也,其不足以制敌。拿法有时不能单用,必以擒法辅之,擒握敌臂虎口须向内,此为反擒。擒敌腿则虎口向外,此为正拿。擒之法务须接住敌之手足不令脱去。故一方擒一方拿,敌受制于我,可于各部擒拿法求。
拿法述要
        拿法专以制敌决胜者,必择人易受制处拿之,要者筋络关节穴道三事耳。三者中关节最易,筋络较之为难,穴道最为繁难,虎口向外大指在阴面,谓之正拿。虎口向内大指在阳面,为之反拿。有一擒一拿者,有双手同拿者,有单拿无须擒者,务要审时度势而用之,切忌固执而不化,盖无论何事,皆贵乎实用也。
耳根之拿法
        头部可拿之处甚少,耳后天容穴拿后立死,故不易轻拿,慎之戒之,其拿法用单拿,以手叉住其下颚,大拇指按于耳后凹陷中,运力拿之,此等手法切勿滥用,失手杀人也.
太阳之拿法
        太阳两穴上达于脑,施法只可于前拿,大指占一穴,另二指占一穴合力拿之,此穴也切勿滥用.
前颈之拿法
          是指颈项前面而言,此处食气二管横贯,亦为擒拿法中致命之处,如拿喉结必死,拿前颈筋或靠后耳之下部尚不制命,易用单手拿,拿时应施手喉结上,否则气阻身死.
后颈之拿法
          颈中之正中有骨名算盘珠骨(颈椎),旁有颈筋,拿时须单拿,从背后施法拿其颈筋,脑后陷旁,落手务稍轻,拿颈椎则可使其脱节而死,故慎之慎之.
前肩之拿法
         两肩之肩井穴亦单用拿法,欲拿其肩穴,出手以食中指插入肩井中,大指则在前肩下抠入,用力将骨扣住(琵琶骨)使彼筋收缩麻失去抵抗.
后肩之拿法
         肩胛骨附于后背上两侧,拿时注重之处也在肩井,前拿以锁骨为辅,后拿则以肩胛为助,用单手拿法,从背后以中食二指插入敌之肩井,大指则从肩胛骨狭端下骨缝中抠入,可左右同拿手法一致,因大拇指处凤尾穴处,故手法稍轻.
外肩之拿法
          肩尖突出之处,肩胛锁骨上臂骨三者会合之地,此部可用单拿亦可以擒法辅之,无论与敌对背立皆可用之,用时大指搭其肩尖前之骨缝中,中食二指入其肩尖后之骨缝中,背时大指搭其后骨缝,中食二指入于肩尖前之骨缝中,拿时正中骨缝始克奏效.
上臂之擒拿法
          肩下肘上为上臂.有二部可拿,非擒拿并用不可.如拿敌上臂上部,必一手将所拿臂擒直,以另一手三指拿于其臂内侧,大指按其腋窝,二指于上臂之外,下骨端下面,力点布于大指,另二指拢辅之,拿臂下部手法相似,惟拿手向下拢其上臂中部之鼠蹊筋(老鼠肉者).此处务擒拿并用,使其臂直易于拿,否则其夹腋屈肘脱我手,不克奏效.
肘节之擒拿法
           肘者连络大小臂也,单拿擒拿并用均可.单拿时拿其肘内侧骨缝中合力施之(此时敌屈臂之时)敌臂直时,易擒拿并用.以手擒住其腕或小臂,另三指拿其肘,大指屈内部肘弯中央陷凹,中食二指按于肘正面骨缝中,用力拿之,拿时各取其便求变化.
小臂之擒拿法
           前臂也.肘下腕骨上部,尺桡二骨并行.中有狭长之空隙,此处为擒拿最易利用之处,拿时大指按于其小臂内侧,中食二指居外.抠入二骨之缝用力拿之,背时也可拿之,方法相同,使敌小臂失其抵抗能力,大臂间接受制,力重可使二骨分离致残.
手腕之拿法
          小臂与掌骨之间.又称手根骨.易用单拿法,分侧正两种拿,侧拿拿腕骨与掌骨及小臂骨两侧之关节,正拿即腕上之脉部,侧拿时,以手拈其腕,大指在内侧,余二指在外.若正拿则大指按住其脉关,余二指扣住其腕背或二指扣脉关,大指扣其腕背,拿住之后稍用力即使臂力失去,加重则使人晕倒,过重则有生命之忧.
腰肋之拿法
           腰肋处穴位众多,皆人身紧要之处,足以制死故不易拿此处为佳。万不得已用时手法亦稍轻,切勿过分为度,此单拿法左右前后皆可用。对立时拿其腰肋,大指在前,二指在后,背对时则大指在后,二指在前,此处手法过毒宜戒之。
腿骱之擒拿法
           大腿与骨盘接合处,其骨缝即名腿骱,此处难拿。外侧缝紧,内侧较宽大故重于内侧。单拿擒拿均可,与人对立,以手大指扣其大腿上部骨缝,二指在外侧骨缝,合力拿之。遇飞足踢我,必擒拿并用,一手刁其胫部或小腿使不落下,出另一手依上法拿之,此处拿法较难,但其功最大,单拿难,擒拿并用较易着手。
大腿擒拿法
          上起腿骱,下至膝盖上部。骨为一整骨,主要筋为转股筋,大腿内之内转股筋,外侧外转股筋,可单拿或擒拿并用,尤以内转股筋为要,拿时大指扣内转股筋,余二指扣外转股筋,如人踢我,须一擒其胫或小腿,一手施以拿法,单拿难,擒拿合用易。
膝盖之擒拿法
           其两侧骨缝较宽大,屈时尤显著,故易拿之,屈时易用单拿,直时擒拿并用。敌若踢我,一手擒其胫、小腿,另一手大指据其内侧,余二指在外侧,就骨缝内抠入。
膝湾之擒拿法
            膝盖后之陷凹处也,此处手法有二,一拿膝湾之中央(腓骨与大腿骨连接之缝)一拿膝湾两外侧之伸筋,敌踢时我一手擒其胫、小腿。一手大指按于其膝盖骨上,余二指居下抠骨缝之中,欲拿伸筋时则手抄下,大指居外,余二指在内侧,如敌直立欲拿膝湾或屈筋宜侧面取人,此两处膝盖为易拿。
小腿之擒拿法
            膝盖下起至踝骨之上端,有胫腓二骨并行,两骨之间有狭长空隙,与小臂相似。分拿筋拿骨两种手法。如敌踢我,必一手擒其胫(脚腕),以另一手大指按胫骨上中部,余二指抠其主筋(腿肚俗称黄鱼肚皮),此为拿筋。如拿骨则一手擒脚腕,一手从小腿下抄起,搭其两骨之空隙,大指据外,余二指在内,敌立时仍可用此法。
踝骨之擒拿法
            脚腕之突出圆锥。内外有二。在踝下有小凹陷,即骨缝接合处,胫骨跖骨相接之处有一粗筋,此等皆用单拿之部位也。手法分拿筋拿骨(除在敌踢时使用,因部位太低手法不易用),用时大指在内踝,二指在外踝,此谓拿骨(拿其凹之缝)。拿筋则手从横侧面擒其胫之前后两面,大指居上拿其主筋,余二指在后为辅,用力拿之。
足心之擒拿法
             足心,足底正中。涌泉穴是也(其为百脉中枢),非功力精纯不可为(因贴地且有鞋护)。
足背之擒拿法
             足背之穴以太冲为主,此为晕穴。手法用单拿,与拿涌泉大同小异。拿时多在敌踢时,大指在足底,余二指按于背面之太冲穴,依上法拿之,若气血正注是宫(子午流注前言空穴,即为某时辰未经该穴或已过该穴也),可使其立刻晕绝。若拿时为空穴亦可使足全部失其活动之力。
上述各法皆用轻巧手法以制人者,但死穴切戒滥拿。
练劲洗指方
习指功之初,功夫未至,易使手指受伤或因贪功太过使指端肿胀,或无意间别伤指骨,使指节不能转动,或受意外之震激而伤及筋骨,欲避其弊,防患未然,惟药物别无它法。故将练劲洗指之药录后,以备后学采用。
淮牛膝二两   南星三两   砂膏皮半斤  勾藤四两      虎骨二两
生草乌四两  麻黄二两   柴胡三两    鹰爪一对      川乌四两
水仙花四两  瓦花四两   槐花四两    金樱子二两    白榴皮二两
葸子二两    白鲜皮四两虎骨草四两  闹杨花四两    落得打四两
四荭草半斤  款冬花四两 地骨皮四两  穿山甲三两    车前子三两
象皮四两    大力根四两蓖麻子二两  没药二两      木瓜廿个
五龙草四两  马弁草二两 自然铜二两  蛇床子二两    桂枝二两
八仙草二两  过山龙三两 还魂草三两  白凤仙廿一个  梧桐花四两
槐条三两    生半夏二两覆盆子二两  核桃皮三两    黄芪三两
胡蜂窝一个  油松节十个 大浮萍廿四个
以上各药加陈醋廿斤,清水廿斤,同煎浓,储瓷缸中,练功时将手指放入浸泡一炊时,取出擦热而后行功,功毕再泡少许时,取出擦热,如此手指无浮肿脱节之患。
又方:黑知母二钱  元参一钱   白术二钱   蜈蚣二条   红娘子五钱
白信五分    斑毛虫三钱侧柏二两   黄柏一钱   白鲜皮二钱
铁砂四钱    阳起石一钱北细辛二钱 硇砂五钱   干姜一两
防风二钱    荆芥二钱   指天椒四两 小牙皂二钱打屁虫七个
石灰三两    华水虫八钱红花一钱   白蒺藜二钱大归尾二钱
金银花二钱  小川莲一钱
 石灰铁砂须在锅内炒红后加入清水 十斤,煎煮至极浓,去渣备用,洗法与前同。
被拿轻伤洗浸药方(适于拿后肿胀青紫。骨挫离位 脱臼须正骨后使用)
  荆芥二钱   防风二钱   透骨草五钱  羌活一钱  独活二钱          芥梗二钱     祁艾二钱      川椒二钱       赤勺五钱   一枝蒿五钱
 被拿或其它跌打损伤均可使用,一日三次。皮破血流者忌用。
壮筋续骨丹
当归二两   川弓一两   白芍一两   炒熟地四两  杜仲一两   川断二两
五茄皮二两 骨碎补三两 桂枝一两   三七一两    黄耆一两   虎骨一两
破故纸二两 兔丝饼二两 党参二两   木瓜一两   刘寄奴二两地鳖虫三两
  以上各药晒脆研为细末,砂糖泡水调和制成细丸,每服四丸滴花烧酒送下。筋骨受伤洗药不治者,服此皆可见效,筋蜷骨折伤尚轻者,此丸亦治之。
行气活血汤(三贴取效)
玉金一钱   香附钱半   木香四钱   苏梗一钱   青皮一钱    归尾二钱
乳香一钱   元胡索钱半茜根一钱   泽兰一钱   红花五分  
  各药清水两碗煎至一碗,去渣用滴花烧酒一小杯冲服,行瘀正气去伤祛邪,被拿血气停顿肿胀,其它跌打损伤上述情形者,皆可服此方。
万应药酒
红血藤三钱 五茄皮四钱  土别二钱   莪术三钱   乳香二钱   赤勺二钱
虎骨三钱   桑寄生二钱 白芥子二钱川牛膝三钱伸筋草二钱自然铜二钱
大独活二钱 北细辛二钱 西当归二钱桑枝二钱   粉甘草二钱  山七二钱
羌活二钱   川乌一钱   山棱二钱   松茆三钱   南星二钱   西豨签草四钱
各药用上好烧酒浸之,封存一年。后去渣贮瓷瓶中,新旧诸伤服此酒可痊愈,日饮三次,伤愈为度,饮量以己之酒量定,亦不宜过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