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子路篇宪问篇》阅读训练

 黄尘行客 2013-05-01

《论语·子路篇宪问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13·3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奚:音xī,什么。(3)正名:即正名分。(4)迂:迂腐。(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6)中:音zhòng,得当。(7)苟:苟且,马马虎虎。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路认为孔子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是一种迂腐。

B.孔子认为用词不当,办起事来就难成功。

C.孔子认为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D.孔子认为刑治是礼治的基础,是礼治的保证。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D(礼治是刑治的基础和保证。)

2)反映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针对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的实际情况,认为只有通过正名恢复等级秩序,国家能够避免动乱,得到良好的治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1)圃:音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3)襁:音qiǎng,背婴孩的背篓。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

B.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

C.。孔子认为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为了当统治者,只要做了官,一切事情就迎刃而解。

D.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2)孔子也曾经说过“学而优则仕”,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教育目的”的理解。(3分)

 

1C.“为了当统治者,只要做了官,一切事情就迎刃而解。”有误。

2)孔子的观点有他的合理性,因为教育既要普及也要培养精英。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社会是要有分工的。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注释]①硅硅:浅薄固执的样子。②斗筲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创新设计》)

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王使命的人。

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个层次的。

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

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连小人也比不上。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3)下面对选段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阅读指要》)

A.在道德行为上有羞耻之心,而且在处理事务上有较高能力的人,可以配称为“士”。

B.在家能孝顺父母,在外能敬爱兄长,从而获得很好的名声,这样的人也可配称为“士”。

C.能够诚实守信,说到做到,并且敢于与浅薄固执的小人做斗争的人,也可配称为“士”。

D.当今从政者见识短浅,器量狭小,连“言必信,行必果”的人都不如,不配称为“士”。

4)孔子又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孔子更重视“士”的才能还是品德修养?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你的提法。

 

(1)A(“行已有耻”是指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动)

(2)不矛盾。孔子的“信”即守信、讲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但他并不是片面无条件地推崇“信”,而是说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

3C(“敢于与浅薄固执的小人做斗争”有误。“浅薄固执的小人”其实就是指“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孔子认为,如果不问是非曲直,在大事上糊涂,只管自己的言行“必信”“必果”,必然会陷于浅薄固执。不过,这样的人仍可配称为“士”,只是境界较低而已。)

4)孔子更重视“士”的品德。在他看来,如果品德不好(“骄且吝”),纵有美才也不值得一看。在选段中,孔子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最能配称为“士”,而当这个标准达不到,退而求其次时,有德(“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的人就可称为“士”,宁可才不足而德有余,不可才有余而德不足。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下面对选段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全乡的人都喜欢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B.孔子认为,全乡的人都讨厌的人,不一定是坏人。

C.孔子认为,应当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D.孔子认为,不应当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下面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是怎样评价一个人的。

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C(由AB可知C错)

2)孔子认为评价一个人要坚持是非标准,而不可简单地从众,应当花时间深入考察。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4·5南宫适(1)问于孔子曰:“羿(2)善射,(3)(4),俱不得其死然。禹稷(5)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释】(1)南宫适:适,音kuò,同“括”,即南容。(2)羿:音yì,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国君,善于射箭,曾夺夏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所杀。(3):音ào,传说中寒浞的儿子,后来为夏少康所杀。(4)荡舟:用手推船。传说中力大,善于水战。(5)禹稷:禹,夏朝的开国之君,善于治水,注重发展农业。稷,传说是周朝的祖先,又为谷神,教民种植庄稼。

1)下面对选段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羿擅长射箭,奡擅长水战,但都不得好死。

B.禹和稷亲自种庄稼,他们都得到了天下。

C.后代儒家提出的“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和孔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D.儒家要求统治者以仁义和武力相结合得天下。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14·33子曰:“骥(1)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注释】(1)骥:千里马。古代称善跑的马为骥。

 

1D(儒家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是以武力得天下)

2)体现了孔子尚德不尚力的思想。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4·12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4)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1)下面对选段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是谈价格完善的问题。

B.孔子只讲义,不讲实利,反对见利忘义。

C.孔子认为,一个人具有智慧、不贪心、勇敢的品质和多才多艺的才能,还必须用礼乐加以规范,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D.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见利思义、见义勇为、安贫乐道、一诺千金,也可以算是一个完美的人。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B(孔子并非不讲实利,只是反对见利忘义)

2)子张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从他的话里可以看出孔子提倡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这是孔子一贯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1)管仲,吾其被发左衽(2)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3)也,自经(4)于沟渎(5)而莫之知也。”

【注释】(1)微:无,没有。2)被发左衽:被,同“披”。衽,衣襟。“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之俗。(3)谅:遵守信用。这里指小节小信。(4)自经:上吊自杀。(5)渎:小沟渠。

1)下面对选段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管仲有仁德。

B.孔子称赞管仲国代齐桓公“尊王攘夷”,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

C.孔子对管仲不为公子纠殉死是持批评态度的。

D.孔子认为管仲懂得舍小节而大节,对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孔子的处事态度。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1C(孔子对管仲不为公子纠殉死是持肯定态度的。)

2)孔子的处事态度是讲大节,不拘小节;讲大信,不拘泥于小信。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用原谅词语填空。

孔子认为,“     ”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务的关键所在,面“   ”是君子修身由内而外的一大功夫,“           ”则是君子修身的最高境界。

2)根据选段内容,简要分析儒家修身的目的。

 

1)修己    修己以安百姓

2)儒家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君子通过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可以“修己以安人”,即辅佐诸侯治理好诸侯国,并进而“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辅佐天子治理好当时的周朝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