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注释·读解(14)

 水木年华138 2016-12-21

宪问第十四

本篇内容较多,也较杂,包括道德、政治、学问等各个方面。还有不少对人物的评论,通过对人物的评论表现出孔子的政治、伦理观点。全篇原文共44章,本书选19章。

  读书人不要怀恋温柔之乡

  【原文】

  子曰:“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

  ①怀居:怀,怀恩,留恋;居,家居,安居。

  【译文】

  孔子说:“做了读书人却怀恋家居,那就不配做读书人了。”

  【读解】

  在《学而》篇里,孔子已经说过:“君子食无求他,居无求安。”在《里仁》篇里又说过:“士忠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曾子也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孟子说得更为严重:“上天要把重大使命放在某人身上,必定先使他的意志受到折磨,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劳困之苦……”(《孟子·告子下》)因此,儒学虽不是苦行禁欲主义,但却主张艰苦奋斗。所谓“头悬梁,锥刺股”,正是这样的典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公子重耳流亡到齐国的时候,住进了好房子,又有大小老婆陪侍左右,于是便不想再走了。他老婆姜氏骂他说:“行也!怀与安,实败名。”这其实也正是孔子的意思。所以,如果你是读书人,就不要去贪恋家居的温柔之乡。

治世和乱世的言行【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①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②。”

  【注释】

  ①危:正。②孙:同“逊”。

  【译文】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正直地说话,正直地做事;国家政治黑暗,正直地做事,说话却要谨慎。”

  【读解】

  政治清明说话办事都无所顾忌,可以畅所欲言,放心做事。

  政治黑暗则需要有所顾忌,尤其是说话,往往祸从口出,招致危害。

  这是孔子教我们处世的艺术。不是滑头,而是生活的经验,保全自己的基本原则。

有言者不必有德【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猛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读解】

  这几句话说来都很好理解。一个人有德行,有修养,就一定会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可是反过来,一个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的人却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养。勇和仁的关系也一样。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指大智大勇,而不是打架斗狠的匹夫之勇。反过来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

  这里面最值得注意的是“有言者不必有德”一句。它成了后世说“文人无行”的理论依据。一个文人,一个著名作家,他当然是非常“有言”的了,有的甚至是“著作等身”,但却并不一定有好的道德修养。这就是所谓“文人无行”的现象。

  当然,说“文人无行’”并不是说所有的文人都没有德行。这正如说“有言者不必有德”的“不必”是不一定一样。不一定有德,也就不一定没有德,所以,也有“有言者”又有德的情况。

  勇与仁的关系也是这样,“勇者不必有仁”,也不排除勇者也有仁的情况存在。

  从愿望来说,我们当然是希望有言者又有德,有勇者又有仁的了。

不要溺爱,不要愚忠【原文】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

  孔子说:“爱他,能不使他知艰难困苦吗?忠于他,能够不教诲他吗?”。

  【读解】

  爱他也罢,忠于他也罢,都要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为他好.所以,爱他,但不能溺爱;忠于他,但不能愚忠。

  尤其是我们今天教养独生子女,太宠爱孩子反而是害了孩子。比如说什么都不让他(她)做,结果是使他(她)毫无生活能力,长大一事无成。、当然,“劳之”并不仅仅局限于使他(她)劳动,而是要让他(她)认识、体会生活中艰难困苦的一面,增强对生活的理解和应变能力。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其实就是这样的道理。

  对孩子是这样,对朋友也是这样。“忠之,能无诲乎?”既然是真正的“忠”,那就要做分友,看见他不对或有不妥当的言行时,就应当劝勉他、教诲他,使他改正,做一个更完美的人。这才是真正忠于朋友,爱护朋友的做法。

贫富都作等闲看【原文】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

  孔子说:“贫穷却没有怨言,很难;富贵却不骄傲,这倒比较容易。”

  【读解】

  在《学而》篇里,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所以,孔子在这里依然说:“富而无骄,易。”富有了,成了“大款”却不趾高气扬,骄傲自满,这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难以做到的是“贫而无怨。”贫穷却没有怨言,心平气和,也就近乎“贫而乐”,亦即安贫乐道了。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能够做到这一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雍也》)也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是不是也能做到这一点呢?

  “当然,凡事先易后难。对于正在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能够做到“富而无骄”,那也就很不错了。

  说到底,钱财只是身外事,贫富都作等闲看,那也就可以超脱一些了罢。

什么是完人?【原文】

  子路问成人①。子曰:“若臧武仲②之知,公绰③之不欲,卞庄子④之勇,冉求之艺,文⑤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6)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①成人:等于说完人,完善的人。②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著名的聪明人。③公绰:鲁国大夫孟公绰,孔子认为他清心寡欲,《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是孔子所尊敬的人。④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以勇敢著称。⑤文:文饰,修饰。(6)要:同“约”,穷困,困顿。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那样的不贪心,卞庄子那样的勇敢,冉求那样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称为完人了。”又说:“现今的所谓完人又哪里一定能如此呢?看见利益能想到是否合乎义,见到危难敢于献身,久处困顿之中能够不忘记平时的诺言,也就可以称为完人了。”

  【读解】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圣人所论的完人也有相对性。

  照通常的抽象的标准而言,完人是智、仁、勇、才艺兼备而又具有礼乐修养的人。但面对现实,这样完美的人又哪里能够找得到呢?所以,孔子又退而求其次,提出了现实中所谓完人的标准。这个标准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具体而易于实践。直到今天,也加可以用来检验我们周围的人。比如说见利思义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成了最尖锐最突出的社会现象,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还是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成了检验一个人的试金石。又比如说见危授命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在各种各样政策放宽的探索中,难免会遇到挫折,遇到阻碍,有时地会触及到个人利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在危难的时候,我们是挺身而出,见危授命还是东推西卸,不承担子,不负责任,这些都是检验一个人的标准。至于说在困顿中不忘平时的诺言,坚劳节操,坚持探索与追求,就更是我们在人生的程途上必不可免的了。谁能够保证自己一生就一帆风顺,不遇到困顿与挫折呢?关键是要有一颗不畏困顿,不怕挫折,勇于追求的心。所有这些,并不是说要你全部做到,成为一个完人,而是说我们可以用圣人关于完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在人生的程途上尽力做得好一点,使自己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恰到好处【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①于公明贾②曰:“信乎?夫子③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④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

  ①公叔文子: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的孙子,谥贞惠文子。②公明贾:卫国人,姓公明,名贾。③夫子:先生,这里指公叔子。④以:此。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打听公叔文子,说:“当真吗?他老先生不讲话,不笑,不获取吗?”公明贾说:“这是传话人说过了头。他老先生在时机恰当的时候讲话,因此别人不厌烦他所讲的话;高兴了出后才笑,因此别人不讨厌他笑;该获取的才获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获取。”孔子说:“原来是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读解】

  圣人虽然对公叔文子是否真是这样做还有所怀疑,但对这样做的正确性却是没有怀疑的了。

  公叔文子的做法概括起来说就是恰到好处。该说话的时候就说话,快乐的时候就笑,该获取的时候就获取。反过来说,不该说的时候就不说,比如说,在法西斯主义的淫威下,你说什么呢?在封建专制的文字狱下,你写什么呢?不该笑的时候就不笑,比如说,在人家被车撞了的时候,在人家不小心摔了一跤的时候,你笑什么呢?在光着屁股却自认为穿着美丽的新衣的皇帝面前,你笑什么呢?尤其是,不该获取的时候就不要获取。“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陈毅)贪污受贿,贪赃枉法,这些都是获取不得的,所以不要获取。

  归结起来就是,凡事都有原则,言笑都有分寸,而其调节的杠杆便是恰到好处。

  当然,最大的难度也正是在这“恰到好处”四个字上。不然的话,圣人怎么会对公叔文子是否做到了还心存怀疑呢?

看人看大节【原文】

  子贡曰:“管仲①非仁者与?桓公②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③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④管仲,吾其被⑤发左衽(6)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7)也,自经(8)于沟渎(9)而莫之知也?”

  【注释】

  ,①管仲:齐桓公的宰相,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原本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与齐桓公争位被杀后,他归服了桓公,辅佐桓公成就了霸业。②桓公:即齐桓公,齐国的国君。他与公子纠是兄弟,因为争夺君位而杀死了公子纠。③匡:正。④微:假若没有的意思,用于和既成事实相反的假设句之首。⑤被:同“披”。(6)左衽:衣襟向左边开。披散头发,衣襟向左边开是当时落后部族的打扮。(7)谅:信,这里指小节方面的诚信。(8)自经:自缢。(9)沟读:小沟渠。

  【译文】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能为主子而死,反而做了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做桓公的宰相,辅佐他称霸诸侯,匡正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受到他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也都像落后民族那样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吧。难道真要像普通男女那样拘于小节小信,自缢于沟渠之中而没有人知道才好吗?”

  【读解】

  关于这个问题,子路也提出来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与管仲一起做公子纠家臣的召忽为公子纠而死,管仲却不死。这是不是不仁呢?”孔子说:“齐桓公九次会盟诸候,不动用兵车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他的仁,这就是他的仁啊!”(《宪问》)

  孔子回答子贡与子路显然都是同样的看法。这就是从大处着眼评价人。

  管仲虽然没有为公子纠尽忠,以身相殉,但他辅佐齐桓公立了大功,名流青史,也就不能用对一般普通人的小节小信来要求他了。说到底还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问题。我们不能对任何人都求全责备,而应该看他的主流,看他的大节。事实上,齐桓公也正是因为不究细节,不计私仇,原谅了差点要了他的命的管仲而加以重用,才取得了“霸诸侯,一匡天下”的丰功伟绩。

  所以,齐桓公的认识也是合于圣人的思想的。我们今天正当用人之际,是不是也应该用这种看大节、看主流的思想来衡量人才呢?

用人之妙【原文】

  子言卫灵公①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③不丧?”孔子曰:“仲叔圉④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6)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注释】

  ①卫灵公:卫国国君,卫献公的孙子,名元,在位42年。②康子:即季康子,鲁国的权势人物。③奚而:为何,为什么。④仲叔圉(yu):即孔文子,卫国大夫,名圉。⑤祝鮀(tuo):卫国大夫,字子鱼。祝本为宗庙官名,他是以官名为姓氏。③王孙贾:也是卫灵公的大臣。

  【译文】

  孔子谈论卫灵公的昏乱无道。季康子说:“既然如此,怎么没有败亡呢?”孔子说:“他用仲叔国主管外交,祝鮀主管祭龙王孙天主管军队。既然如此,怎么会败亡呢?”

  【读解】

  卫灵公虽然昏乱无道,不是个好国君,但他的干部选拔得很好,用了一批得力的大臣,内政、外交、军事都有人抓起来,所以不仅没有败亡,反而当了42年的国君,比许多勤政廉洁的国君都当得长。

  这就是用人的艺术了。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据说当韩信很得意地去问汉高祖能的少兵时,汉高祖回答说:“我不会带兵,但我善于带将。”汉高祖的回答是非常深刻的。事实上,会当领导的人只需要抓住几个得力的助手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国君如此,做一个单位的领导,一家公司的老板也都是如此。范围有所不同,道理却是一样的。

  这也是与事必躬亲相对的领导艺术。

  正因为勿需事必躬亲,所以灵公才能昏乱而不亡国。这就是用人之妙的功效啊!

大言不惭,为之也难【原文】

  子曰:“其言之不怍①,则为之也难。”

  【注释】

  ①怍(zuo):惭愧。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大言不惭,那他实践起来一定很困难。”

  【读解】

  说者容易做者难。

  所以,一个人说话一定要注意,大言不惭,夸夸其谈,把牛皮吹出去了却收不到口口,不能兑现,往往被人看白了。孔子关于言与行关系的论述在《论语》中收得很多,其基本思想还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多做少说,先做后说。说到做到,不放空炮。

为谁而学?【原文】

  子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学者学习为了充实自己,今天的学者学习为了沽名钓誉。”

  【读解】

  古今学者,学风有别。为人为己,一字之差,经渭分明:为己者,但求自我充实,尽得风流,“人不知而不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为人者,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故作深刻博学,巧言令色以悦人。圣人概括古今学风,是就一般情形而论。事实上,古代树林尽是为己,现代学者也不全是为人。无论哪个时代,总是为人为己的学者都有,这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更应该注意的是你自己,学习到底是为人还是为己呢?用我们做学生时的通俗的问法:到底是我要学还是要我学呢?我要学是为己,要我学是为人。说到底还是一个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问题。

思不出其位【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政事。”

  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不越出自己的职位。”

  【读解】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话,在《泰伯》篇里孔子已经说过。之所以在这里重复出现,是因为它与“君子思不出其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么,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了。

  不过,谋其政也应“思不出其位”,不越出自己的职位范围考虑问题。

  说穿了,还是做冬瓜就考虑冬瓜的问题,做西瓜就考虑西瓜的问题。

  或者如鲁迅先生的冷嘲热讽:

  “奴隶只能奉行,不许言议;评论固然不可,妄自颂扬也不可,这就是‘思不出其位。’……一乱说,便是‘越俎代谋’,当然‘罪有应得’。倘自以为是‘忠而获咎’,那不过是自己的糊涂。”(《且介亭杂文·隔膜》)

  若要找这样“糊涂”的人,那可真是比比皆是,很多人为此丢官葬送前程自己还不知道是为什么哩。

胸襟宽广而明察【原文】

  子曰:“不逆①诈,不亿②不信,抑③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①逆:预先揣度。②亿:同“臆”,猜测。③抑:可是。

  【译文】

  孔子说:“不预先揣度别人的欺诈,不凭空猜测别人的不诚实,却又能及早发觉欺诈与不诚实。这样的人是贤者了吧!”

  【读解】

  不轻易去猜测揣度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是胸襟宽广的表现;却又能及早发觉欺诈与不诚实是明察秋毫的睿智。

  能够做到这两方面,当然是贤者了,而且是大大的贤者哩。

  从实际情况来看,太明察的人往往疑心重多忌刻,凡事都对人防一手,容易把人想象得很坏,所以显得心胸不够宽广。而一般心胸宽广的人又往往把人想象得太好,对人缺乏心计和防范,所以不够明察。

  这两方面的矛盾在圣人的论述中被统一起来了,这当然是高标准严要求,我们一般人是望尘莫及,难以做得到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就只有努力提高修养,争取做得好一点罢了。

  尤其是做领导人的,更应该朝这方面的修养而多下功夫。

人才的品质更重要【原文】

  子曰:“骥①不称其力,称其德②也。”

  【注释】

  ①骥:古代良马的称呼,即千里马。②德:指马训练有素,驾驭时能顺人意。

  【译文】

  孔子说:“对于千里马,不称赞它的力气,要称赞它的品质。”

  【读解】

  尚德不尚为,重视品质超过重视才能。

  这是儒家的人才思想,也是我们今天选拔干部和人才的一个原则。

  我们的确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如果品质不好,能力差也用算了,危害还不会好大。恰恰是一个能力非常强,智商非常高的人,如果品质败坏,野心很大,那他所造成的危害就会非常大,有时候甚至会达到致命的程度,断送一个单位、一家公司,甚而至于一个国家、一朝江山。

  反过来说,一个人品质很好,能力虽然差一点,但他只要虚心好学,提高自己,也就会逐渐有所进步,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所以,人才的品质更比能力重要。这是我们在考察干部、选拔人才时不能不遵循的原则。当然,也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人的能力,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

  比较全面地说,应该是德才兼备最好,二者不能得兼时,德重于才。如果完全没有才,则已不在我们所讨论的范围内了。因为我们的话题本来就是在千里马的问题上展开的。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文】

  或曰:“以德报银,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读解】

  《老子》第六十三章说:“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报怨以德就是以德报怨,周恩德回报怨恨。最典型最极端的说法是基督教《圣经》上所说的,你在我左脸上打了一记耳光,我不仅不还手,不躲避,反而再送上右脸让你打一记耳光。或者用我们中国的说法,就是唾面自干。《新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当娄师德的弟弟要到代州去做官时,他教导弟弟要学会忍耐。弟弟说:“这没问题,比如说有人向我脸上吐口水,我把它擦掉就是。”可娄师德却说:“擦掉也不对,因为这样还是会显露出你对他的做法不满,所以,应该让它自己在脸上干掉。”这样的修养功夫就是以德报怨,一般人真是很难做到。同时,我们也看到,孔圣人并不赞成这样的做法。他虽然没有正面回答有人提出的这个问题,但却很艺术地说,以德报怨,那又用什么去报德呢?所以他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要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用恩德去回报别人的恩德。所谓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那就并不排除对那些恶意怨恨的反击,善恶是非还是应当恩怨分明。总而言之是“投桃报李”或“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而不是一味地送来顺受,不讲是非原则地以德报怨。

  当然,圣人也并不主张以怨报怨。你不仁,我不义;你打我一举,我踢你一脚。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无休无止地斗下去,那也就没有意思了。

不怨天,不尤人【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①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①尤:怨恨,责怪。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知道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您呢?”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怪别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知道我的,大概就只有天吧!”

  【读解】

  所谓“天才知道!”圣人的感慨是很沉重的。

  我们在《里仁》篇里已经说过,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这是圣人终身未能解开的一个“情结”。虽然他曾多次说过“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之类的话,反复中说不被人知道没有什么关系,在这里又再次明确说自己“不怨天,不尤人”,只管“下学而上达”,但他毕竟还是在感叹“没有人知道我啊!”所以,说圣人完全不在乎有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确是不合于实际的。

  事实上,古往今来,哪个读书人又完全摆脱得了“名”的羁绊呢?

  君子不言利,两袖清风,一生廉洁的读书人倒是见得不少,可完全不在乎名,不计较别人是否知道、了解自己的读书人却是难以见到。

  追本溯源,就是圣人也未能心如止水,全然超脱啊!

历史车轮不可阻挡【原文】

  公伯寮①愬②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③以告,曰:“夫子④固有惑志⑤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6)。”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①公伯寮(伯。):姓公伯,名寮,孔子的学生。愬(su):同“诉”,毁谤。③子服景伯:姓子服,名何,字伯,谥景,鲁国大夫。④夫子:这里指季孙。⑤惑志:疑惑之心。(6)肆诸市朝:肆,陈列死尸,诸,“之于”的合音;市朝,街市与朝廷,这里指街市。

  【译文】

  公伯寮在季孙面前毁谤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孔子,说:“季孙虽然已被公伯寮迷惑了,但我的力量还可以把公伯寮杀了陈尸街头示众。”孔子说:“大道如果将会实行,这是天命;大道如果将被废止,这也是天命。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读解】

  公伯寮背叛老师,毁谤同学,子服景伯打抱不平,要帮助老师除掉这个害群之马。可孔子却不同意。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们所奉行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能不能行得通,自有天命主宰。这里的天命实际上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历史的车轮,至于公伯寮个人的捣乱,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所谓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螳臂挡车,谈何容易。所以,孔子并不同意对公伯寮采取过激的行动。

  反对暗杀,反对暴力,坚信道义的力量,坚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既反映出圣人思想、意志的坚定,又体现出他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见识,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知其不可而为之【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①。晨门②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石门:鲁国都城的外门。②晨门:早晨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

  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

  【读解】

  “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

  回到“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本身来看,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勾画。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于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说来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而一个人明智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还可能取得成功,但他不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就像愚公移山,又像西绪福斯把石头推上山坡,圣人何尝不知道“克己复礼”任重而道远,但却周游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讲学,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为推行“仁道”而贡献力量。正如曾子所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正是这一方面的精神,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与知其不可而不为的道家大相径庭。

儒学的进修纲要【原文】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①。”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注释】

  ①敬:严肃谨慎。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而形成严肃谨慎的品质。”子路问:“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而使家人安乐。”子路又问:“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而使百姓安乐。不过,修养自己而使百姓安乐,就连尧舜都还感到力不从心哩!”

  【读解】

  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说:“修己就是修身,安人就是齐家,安百姓就是治国平天下。安人安百姓都建立在修身的基础之上。”

  这么说来,《大学》所列的修、齐、治、平进修阶梯,实际上上已由孔子在这里亲口说出来了。

  那一段是不是儒学进修的纲领性文字呢?这当然也不是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不过,从我做起,首先解放自己,然后是家人,然后是全社会的人,这倒正是儒学的进修历程。

  一言以蔽之,由内而外,由己及人,修身正己而天下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