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感于“世界读书日”

 杂货店伙计 2013-05-02
 
 
 

 

昨晚饭后翻网上新闻,始知是“世界读书日”。每时每刻都有些事物是自己不曾知道的,比如明天,比如未来,比如一些看似无端的灾祸。昔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于是佛教禅宗便有了个南顿北渐,任你是释迦,亦可以一棒打杀,真真了脱得痛快淋漓。

 

百度了一下:“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做“世界图书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设立“世界读书日”最早由西班牙提出,灵感源于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圣乔治节”: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 4月23定为“圣乔治节”。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一天定为“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也是西班牙塞万提斯、英国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我们必须能够让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获得图书。”

 

“世界读书日”的宗旨是培养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的阅读习惯、人文精神,引导他们尊重知识。但在中国,这个世界性的读书日还未被社会公众所知晓,更谈不上是节日。据搜狐读书网站2004年调查显示:知道“世界读书日”的人仅占6%,27%的人虽听说过但不知详情,67%的人从未听说过这个日子。约十年了,不知现在怎样,就身边的境况看,不退步已经算得一种进步的了。

 

就我知道的,“知识工程”“送书下乡”“全民读书月”等也是有的,随处可见的图书,比之旧时自己所处的境况不知奢侈了多少,而真心喜欢读书的却越发的了了了。昔《增广贤文》说:“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多数人眼里心上,那含义是尚在的,只是书已换了内容,如了子曰的“食色性也”。据说一家央企花6亿元为每名员工印书一套,谋篇布局,涉猎广泛,比称业内“四库全书”;详编细辑,印制精美,不亚昔时“永乐大典”,可谓用心良苦。又据说一套定价450元的方方正正,前脚千辛万苦发到手上,有员工转手5元卖掉,收废品的嘴上并不乐意:“不如报纸的好卖!”

 

早年见过一幅“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漫画后,便不大敢“崇洋媚外”了,更不敢苟同胡适先生的“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但就我的感观实实在在说,西方发达国度里的人民确是比我们更多一些喜欢读书的,与人人一部手机面面相觑的不同,在他们的地铁上,公园里,旅途中,随处可见一册在手静若处子的满心陶醉,并非刻意做给谁看的真诚表演,如了规定必写的读书笔记般,若想着是为着有人来翻看的,不知还有多少心思会用在字里行间,亦无法度量那读书的意义价值和快乐。被逼无奈强做之事,也有做得好的,却未必是快乐的,而那份好里也定是打了折扣的。

 

缺书少字里荒废的岁月早已成了旧事,应该说当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提出的“让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获得图书”的理想在中国的大多数城乡是实现了的,至少就我的所见所闻,大致肯花些钱时,还是拿得出钱买得到书的。重要的是,从家长到孩子,去了升学的必须,大抵读书的用处远不如做些活计挣些钱粮来得实际。至于自以为先一步小康了的人们,与其坐在家里读些文字,总不如出去应酬来得愉悦而风光的志得意满。读书嘛,定是无人理睬时打发寂寞时光的无聊,有些能耐的人,多是不甘于此的了。

 

于是我似乎懂得了,读书与否,并非有书没书,有没有时间,买不买得起,买不买得到的问题,本质在于自己想不想读,喜不喜欢,而根源还在于需不需要读,值不值得读。希望人读书,亦无非希望那人能从书里获得素质的提升,于人于己于家于国有所担当有所贡献。至于知识越多越反动的,也并非只是一种担心,为富不仁者,以学养而害人者,亦比比皆是。凡此种种也怪不得知识,统统被打入道德范畴、阶级差别,确也为书香留得一张干净桌面,或许这也是知识分子的最后的面子了。对于喜欢读书的人,书之一事,一旦放在功利上计较,便失去了书香的醇厚,有违了初衷。而今道德、阶级已很难写在脸上,就个人而言,如果不是为着生存生计的,便同了旅行散步打球游泳琴棋书画般,喜欢不喜欢都是无可厚非的。以自己当初读书的目的来衡量,现代人之不读书也许并非坏事,说明他们烦恼轻、问题少,用不着读书自己亦拎得清、放得下、安得住,不如自己从前的不识好歹。

 

在我眼里,凡是以欢喜心去做一件事的,只要那事不足以称之为作恶的,都是值得随喜的,哪怕那可能是些不入眼的并非正儿八经的游戏玩闹,能让世间多出一张笑脸,也许春风也会多些色彩,更加轻柔。姑称之为安住,狭隘些的,便是干一行,爱一行。对那些做什么事都开心投入的,我总会报以温厚的一笑,并希望着感同身受。现代人普遍缺少快乐(也许说中国人更贴切的吧),其根本,就在于不安!不只读书,于所有事,即使是曾经喜欢的,一旦成了职业,便只剩了赚钱这一遭,让许多本该是美好的事,竟成了桎梏。去掉些故作深沉,于七八成由衷而无辜的溢于言表里,看不出一点人生的真谛。

 

前几日翻《人生即修行》,感于王阳明与聋哑学生杨茂的对谈,笔当口,字为声,虽无音,确生动,不由记起老子的大音希声来。

 

王问:“你口不能言是非,你耳不能听是非,你心中还能知是非否?”杨茂答:“知是非。”王说:“如此,你口虽不如人,你耳虽不如人,你的心还与人一般。”杨茂点头拱谢。

 

王接着说:“大凡人只是此心。此心若能存天理,是个圣贤的心,口虽不能言,耳虽不能听,也是个不能言不能听的圣贤。此心若不存天理,是个禽兽的心;口虽能言,耳虽能听,也只是个能言能听的禽兽。”杨茂扣胸指天。表示他此心可对青天。

 

“你如今于父母,但尽你心的孝;于兄长,但尽你心的敬;于乡党乡里、宗族亲戚,但尽你心的谦和恭顺。见人怠慢,不要嗔怪;见人财利,不要贪图,但在里面行你那是的心,莫行你那非的心。纵使外面人说你是非,都不须听。”杨茂首肯拜谢。

 

“你口不能言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耳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凡说是非,便生是非,生烦恼;听是非,便添是非,添烦恼。你比别人省了多少闲是非、闲烦恼,你比别人倒快活自在了许多。”

 

王最后下了结论:“我今日教你,只是终日行你的心,不用口去说;终日听你的心,不用耳去听。”杨茂于是跪下磕头,不断顿首再拜,眼角带着泪光离开,不知终归何处。”

 

书之化育、觉醒,无非帮助我们找回正念、正途,方向明了,心便可以是风,可以是帆,人生便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了。一个有书可读的社会,人之幸。一个人人想读书的社会,书之幸。人之幸,身在福中不知福,入宝山而空回。书之幸,上穷碧落下黄泉,虽盲聋亦复得光明音声!

 

昔翁森《四时读书乐》的境况已无从寻觅,每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于分内之余,闲翻些文字,便是无益,只翻出些开心也是好的。我始终相信,善意是可以传递的。此已暮春,草未尽绿,便借了这句“绿满窗前草不除”假装成的懒散,以期春归。

 

 

附:四时读书乐

 

春之乐: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夏之乐: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谂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秋之乐: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冬之乐: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