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县第八中学
这篇导学案从板块的整体结构设计上比较清晰明了,便于师生操作使用。比如主体板块包括题头设计、学习流程设计、具体导学设计、听课锦囊等方面;流程设计包括整体感知、合作研讨、拓展延伸、总结反思等,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导”与“学”,体现了导学案的最基本定位。在这份导学案里,“导”重在导学法、导学习情感。如“学法点睛”、“温馨提示”、“教师寄语”等;“学”突出了学的差异性和主体性。从学习方式、流程设计、问题设置等方面来看,都有所体现。比如“5.创意复述”、“6.厚积薄发”、“11. 思维训练”等环节的问题设计都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体现了问题设计的主体性、个性化的特征。学的差异性和主体性都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具体体现,一份导学案供全体学生共同使用,如何能实现差异化学习,如何能应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问题及建议: 1.案头的设计还不够规范全面,表头应该添加比如“课型”、“审核”、“学案编号”、“班级”、“姓名”等内容,便于存档和学习查阅; 2.导学案通常是“一课一案”,即每课时要有一个导学案。如果一个课题内容需要两个课时,那么通常就要设计两个导学案。该篇导学案为两课时合一,这样不妥。而且提到“第一课时(完成目标A)”、“第二课时(完成目标B、C)”。这种提法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每课时的学习目标都应该是体现并达成三维目标,而不是完成其中的“一维”或“两维”。 3.在某些具体环节的处理上需调整思路。比如“情境导入”的具体内容,如果呈现在学生使用的导学案里不妥,如果是教师使用的导学案又另当别论;“12.作业巩固”,内容直接来自于某个教辅资料,这通常不可取。导学案本身集“导、学、练、测、评”于一体,建议通过“集智”备课在导学案里精心设计适量的达标测评题,这种针对性的“配餐”才能保证学生的“营养”。 参赛学校:山东潍坊滨海二中 《第三节 摩擦力》导学案 【第一部分 一、预习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能够发现问题并合理猜想。 二、预习课本,完成下列题目 1.二力平衡条件。 2.尽可能多地写出生活中有关摩擦的事例。 3.结合课本内容描述一下什么是摩擦力。 4.发现需要探究的问题。 5.合理猜想以上问题。 【第二部分 一、 1.通过探究,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进一步理解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变量; 3.会列举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预习总结,展示问题以及对探究问题提出猜想 三、进行实验探究 1.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注意问题】 ①怎样改变木块的压力和粗糙程度? ②用什么工具测摩擦力?怎样测? ③用到什么科学方法? 2.【计划与设计】 3.【设计表格】收集数据
4.【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 四、讨论交流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五、回顾本节所学内容 六、巩固检测: 1.塑料瓶盖的外缘常有一些竖条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2.关于摩擦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3.一物体以 0.1m/s的速度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摩擦力为10N,若物体的速度增加至0.5m/s后,仍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不计空气阻力)( A.等于10N C.小于10N 4.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假如没有摩擦,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老师仍能在黑板上写字 C.火柴头难以划燃 5.观察自行车,看看自行车上哪些地方的设计是为了增大摩擦,哪些地方的设计是为了减小摩擦。自行车上有几处用到滚动轴承? 【第三部分 1. 沿竖直杆向上爬时手要将杆握紧,这是用 2. 用手握住重15N的酱油瓶子静止悬在空中,瓶口竖直向上,此时手的握力为30N,瓶子受到手竖直向上的摩擦力为 3. 有一种高档办公用椅,为了移动方便,在椅子腿下面安装小轮子,安装这些小轮子的作用是( A.增大椅子的稳度 C.使椅子坚固耐用 4. 体重为500N的杂技演员在进行爬竿表演,当他匀速向上爬时,爬杆对手的摩擦力为 5. 科学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点评: 这篇导学案的典型意义在于,对于一个课题内容设计了3个类型的导学案,即:课前预习学案、课中探究学案、课后延伸学案。涵盖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全过程,而且体现了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3个层次的梯度递进。 值得肯定的是设计者注意到了预习案、探究案的学习(预习)目标设计。与之相比,一些教师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常常忽略课前预习目标的设计,只有课堂学习目标的设计。实际上只要有学习发生,不管是课前预习、正课学习还是课后复习,包括阅读课等,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可循,否则学习效果一定是低效的。在这方面稍有遗憾的是课后延伸案缺少相对的目标设计。 设计者注重了课题性质的内涵挖掘,探究性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三案设计,而且注重指导学生探究的方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自我发现能力和猜想能力。这些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在问题的设计上,三案前后逻辑性比较强,且大多问题选择贴近生活实践,使文本课程成为活生生的体验课程,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导学案设计缺乏规范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