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家张祖仁说道教是尊重生命的宗教,在养生保健上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道德经》是我国春秋末年道祖老子所著,以其精辟扼要的话语为人们提供了博大精深的精神食粮,其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之

 大古玩收藏 2013-05-02

养生家张祖仁说道教是尊重生命的宗教,在养生保健上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道德经》是我国春秋末年道祖老子所著,以其精辟扼要的话语为人们提供了博大精深的精神食粮,其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都具有高深的哲学內涵。张祖仁从“无为而无不为”“上善若水”等道德养生指导思想和阴阳与人体平衡之保健思想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无为而无不为”的指导思想

茫茫宇宙间,所有的生命只有一次偶然的出现,我们犹如寂寞清冷的大自然的一时之过客而已,来去匆匆。短暂的人生不容许我们蹉跎岁月,也不容许我们陷入无谓的纷争中,生命就如同一次短暂的旅游,为此,我们何不把握大道去顺应合符它呢?故道祖在第五章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芻狗。”其意就是天施地化不以仁自任,天地把万物视之为芻草狗畜。圣人爱养万民不以仁自任,视百姓如芻草狗畜。指出了万物的生成和消亡都是依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它赋予了万物自由。也就是教人要效法天地任其自然。只有按照自身生命的轨迹与保持中和,不刻意地强加干涉,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外物也影响不了自己,这样人心才会从无所为中,得到真正的无不为。第三十七章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这里就指出人须保持平和的态度。

张祖仁说道祖所提出的“无为而无不为”之思想,就是指导人不为物累、不以己悲、不妄为、不过份贪求名利、不随意而为,尊重宇宙、自然、社会按客观规律行事,把握好“度”。可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随之而来的是人的欲望之心的增强,从而道祖的无为而无不为之思想则被一些消极人物误认为是混世的托词。而道祖的原意决非要人们自干坠落而无所事事,消极无为,而是力求要人们消除逞强自大自以为是的陋见,力图告诫人们不可为眼前之私利而争斗不已,而是启发人们去顺应合符自然之道。

张祖仁说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不遵循大道生命运行轨迹,背离大道而行的人,整日为自己的人身安全,身心健康和企业命运在担忧,甚至对社会一系列变化怀有恐慌的心里,以此造成一种跟不上步伐被淘汰的危机感。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开始自认为大有作为,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遭受各种挫折,以此造成一种随大流,混日子的现象,使之造成精神之颓怠。

张祖仁说以上这些可看出现行人心思想之散乱,这就是偏移了“无为而无不为”之思想后,造成精神无寄托之后果。其本来之思想也就是让人们去顺应大道,从而真正地去领悟大道的玄妙之处,并从中体现出真正的德行来。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人对于身外的宠、辱、荣、贵等十分看重,甚至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但是,人如果一味地执着于身外之物,也就体现不出道中的德。道祖在第十三章云:“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正是道祖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远贵于名利和荣辱,教导人要清静寡欲。为使达到清静寡欲,必一定要具有“知足者富”的心态,但这里的“富”并不是实际拥有什么,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私心杂念,抛弃了自己的妄想。这也是教育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不能太虚荣、太张扬、太妄自尊大,而要身出闹市抛却浮华,减少自己的欲望,泰然处之,使之认识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战胜自己的私欲,而达到物我两忘之境界,这正如第三十九章所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我们要得到这一玄妙、伟大的“一”就必须抛弃私心杂念,这样才能与大道完美合一,而我们的生命才会活得更加充实。                               

二、“上善若水”的指导思想

张祖仁说生活在大好机遇中的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只因人生在这个世间,心不能象水一样澄静,总是处于争胜好强,怕丢面子,无形之中被贪婪的欲望之心所占有。名誉、地位、财富缠绕,时而挑拨着本来之心,这样整日生活在永远也得不到的欲望中,能有不累的吗?故道祖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出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道祖用“水”来比喻“上善“者”不争之品格。所谓的“不争”,并不是遁入山村,逃避社会,而是要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自去争功、争名、争利。也就是教人效法水之不争之品德,并非教人无动于衷而无所作为,而是让人去法“道”自然而有所作为。

   水,看起来很渺小,但它成就了黄河长江的浩瀚,它会谦卑地向下流淌,不带一点私欲。这一点,我们人类与它恰恰相反,总是钟情于高处,仿佛只有不停地向上攀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其实这正是造成人心之累的源头。《道德经》第九章提出“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道祖告诫我们物极必反,太满会溢,太尖利会断,启示我们做事要适可而止。须做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第八章)即指在对待个人地位上避高趋下,善于位居中众人之后,不计地位卑低;心境如水没有私欲,善于保持深沉宁静的状态;与人结交,善于友好,仁爱而不求报答;说话,善于恪守信用;执政,善于做到清正廉洁;处事,善于发挥能力并圆融;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和乎时宜。以上七善,都是教人有功不居傲,有名不恃名,“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使之钟情于高处的心渐渐减少。《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云:“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指出了人就应要有水的“不争、宽容、谦逊”之品德,这样才能最接近大道的本质,做到收放自如,进退有度、心中坦荡、不偏执于一物,才能海纳百川,也就没有无谓的纷争发生。那么自身的价值便更合于道、合于理、合于天、合于性、合于人,这何争之有呢?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46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