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安全管理 含义:安全管理包括生产流程和设备布局设计中的安全因素考虑,生产过程中对产品安全、生产人员人身安全、健康安全等,会产生潜在影响的各种因素加以管理。安全因素包括危险品、易燃易爆品、化学品、空气洁净度、粉尘、碎屑、工伤防护、消防、行走安全、堆放/放置等各种可能引发安全的因素。
安全管理包含十个管理细节及要点,分别是: 安全因素识别和评价:企业应对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所有可引起安全的各种因素进行识别,然后列出管理清单,为这些安全因素建立管理标准和防护措施。安全因素识别,包括引起工伤、健康伤害、产品威胁、锅炉爆炸等各种因素。必要时,安全因素识别应考虑企业对周边的影响,以及来自企业外部对企业内部的外导性因素。识别出的安全因素,应依据建立的评价标准评判其危险程度,为后续制定措施提供参考。 安全防护:根据安全识别因素,为各种可能的危害建立防护措施。包括劳动保护、设备附加保护、各种放置运输防护、厂区安保等。安全防护应考虑到企业操作伤害事故预防的制度建立,制度包括激励和奖罚。 安全事故应急: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特点,为各类安全事故建立明确的应急机制,并用文件方式将处理程序、应急处理单位联系、应急处理技能培训等。处理单位包括医院、环保和消防等单位。应急的范围,还应包括生产调度的应急,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如何保证生产影响减到最低。 逃生指示:企业的生产现场,应在明显的位置标出安全事故的逃生指示。办公区域或办公楼也做相应的逃生标识,逃生指示前应禁止放置任何物品,以免遮挡逃生指引。 消防设施/器材:企业应安排必须的防火设施,包括消防水龙头和消防器材。消防器应定期进行检验,并做档案和标识加以管理,确保消防器的可用性。生产现场也应考虑简要的医疗救护措施和用品用具,以便于及时处理生产工伤。 安全演练:根据企业产品生产特点,应定期或按计划安排安全演练,包括逃生、消防器材使用、医疗救护等。通过演练可以完善安全救护及应急处置,也可以提高全员意识,加强安全管理和预防。 安全标识:涉及安全的区域、通道、路口、门、设备、安全保护用品放置处、消防器材放置处、物料堆放处等,涉及安全的各区域,做好醒目明显的标识作为警示。安全标识应参考国家相关标识图示。 安全职责:企业对安全管理应进行分类,对厂区安全、产品安全、员工操作安全、行走安全、职业健康等,分别安排不同部门和岗位。职责确定后,还因安排必要的检查和督导,使职责得以落实。 劳保用品:企业根据生产特点和安全因素种类,为生产人员的操作配置必须的劳动保护装置,保护装置的安全防护性能,因与安全因素的防止相适应。劳保用品的使用和管理,应建立相应的规则。 安全教育:生产管理人员,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演练、集中培训、事故展示、图片展示等。安全教育应纳入企业的年度培训计划,并按相应的规则严格执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