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发夏长 秋收冬藏 顺着节气养身体
中医素有“顺时养生”之说,即顺着二十四个节气的特点防病养生。近段时间,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有人听说“冬病夏治”好,因此频频求医;有人听说绿豆汤能解暑便天天喝,人们如何走出中医养生误区,做到顺时养生,适时进补?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养生保健专家池晓玲为我们一一解答。
记者:何为顺时养生?
池晓玲:中医认为“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所谓顺四时,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方法达到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中医认为春气通于肝气,夏气通于心气,秋气通于肺气,冬气通于肾气。例如春天是生发的时候,自然界万物生长,我们人体的气血也从体内向体表四肢分布,此时应早睡早起,舒缓形体,多做运动。而夏季阳气外发,此时我们应夜卧早起,不要发怒,饱食宜温、软,多服食一些具有清热益气生津作用的食物。到了秋季阳气收敛,而自然界也是丰收的季节,此时养生宜使心情舒畅,要早睡早起,多登高、郊游。冬季是一个潜藏的季节,为来年的生发做准备,此时养生可以早睡晚起,多吃点牛羊肉等进补,所谓“冬季进补,开春打虎”。
记者:近段时间,酷暑多雨,全国不少地方都出现了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7月23日是大暑,在“大暑”时节应该如何养生?
池晓玲: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除了天气炎热外,此时降水也比较多,湿热交蒸,属于中医所说的“长夏”。大暑养生原则应该消暑益气生津,健脾祛湿。在精神调养方面,要谨守“静心养生”的原则,心静自然凉,保持心境宁静,戒暴戒燥。
大暑时节的饮食应以清热益气消暑,健脾祛湿为法。饮食宜增咸减甘,食用温、软的食物,避免过度饮用生冷、冰冻瓜果、冰冻甜腻之品等,否则易造成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可多食绿豆、百合、黄瓜、豆芽、鸭肉、冬菇、紫菜、西瓜、番茄、赤小豆、薏米、南瓜等食物。药膳可服食五味龙眼洋参茶、洋参荸荠饮、茯苓薏苡赤豆粥等。
记者:天气炎热,我们都喜欢喝绿豆汤来解暑,绿豆汤能天天喝吗?
池晓玲:中医认为,绿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消暑除烦、止渴健胃的功效。喝绿豆汤能预防中暑,治疗食物中毒等,对热肿、热渴、热痢、痘毒等也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有三类人不适合喝过多,第一类是属寒凉体质的人,第二类是老、幼及体质虚弱的人,因为这类人肠胃消化功能较差,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绿豆蛋白,容易因消化不良导致腹泻。最后是正在服用人参、黄芪、肉桂、附子、丁香、高良姜等温补类药物及桂枝、干姜、细辛等温经散寒类中药时,不要服用绿豆,以免降低药效,影响治疗效果。
其实,脾胃虚弱的人不一定要喝绿豆汤,可以选择吃绿豆粥。做法是将大米或小米和绿豆同时下锅加水熬煮成粥,因为大米或小米会对脾胃起到滋补作用,还可预防绿豆过寒导致的腹泻。
记者:中医有“冬病夏治”的理论。冬病夏治对哪些疾病的疗效比较好,是不是人人皆宜?
池晓玲:“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疗法中的一种。“冬病夏治”顾名思义就是冬天的疾病在夏天里治疗。对于阳气不足、虚寒体质的人来说,在冬天里治疗虚寒性的病症,由于体质寒,外界的环境也是寒冷的,再加上患寒性疾病,此时体内阳气不足,难以将病邪驱除出体外。而在夏天治疗此类疾病,盛夏之际,外界骄阳似火,再加上夏天人体阳气外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应用温热的、发散风寒的药物治疗,积聚在里的寒邪易于散发出来,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然而,冬病夏治并非人人皆宜,主要是用于治疗寒邪所致、好发于冬天的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等骨科疾病,慢性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也用于过敏性鼻炎等辨证属于气虚、阳虚的患者或虚寒体质的患者。
大暑养生粥:
薏苡仁橘皮粥:薏苡仁50克,玉竹10克,橘皮5克,大枣10枚,粳米200克。将薏苡仁、玉竹、橘皮与淘洗干净的粳米同置于锅内,加适量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煨熬,待米烂粥稠即成。有清热祛湿,健脾益气生津的功效。
茯苓薏苡赤豆粥:茯苓20克,薏苡仁100克,赤小豆50克,粳米100克。将赤小豆、茯苓、薏苡仁洗净。粳米淘洗干净。赤小豆浸泡半天。将赤小豆、薏苡仁与茯苓一起入锅,加适量水,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至赤小豆酥烂,加白糖少许稍煮即成。有化浊利湿,清热消暑的功效,适合用于大暑的养生食疗,尤其适合用于合并口苦、腹胀、脘闷、纳呆等湿热困脾症状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