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第一副春联起自何时出自谁手?(图)

 赫堇轩 2013-05-04
史上第一副春联起自何时出自谁手? - 柔弱的心 - 柔弱的心の博客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俗称“对子”,春节时张贴则称春联。古往今来,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张灯结彩,春联在其中占据极其耀眼的重要地位。春联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偶工整,平厌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加上优美的书法,真可谓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堪称中国的国粹。

追朔起来,春联的历史可谓久矣。

清人陈云瞻《曹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列朝诗集》、周晖的《金陵琐事》以及乾隆年间长沙钱德苍的《解人颐》等笔记小说都有类似记载。按这种说法,春联被正式确定和推广在明代初年朱元璋时期,到现在不过五六百年时间。

可还记得王安石那首著名的《元日》诗么?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是北宋宰相,是不是就表明春联起自于北宋时期呢?

也未必。北宋人张唐英在《蜀拷机》中说:“蜀(国)末归宋之前,赦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宋史·五行志》和《宋史·蜀世家》也是这样记载的。由此,又有人认为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施所题写的这副槛联是中国第一副春联。

还是不一定。据野史说,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春节前夕,先后写过几副对联贴在门上,都因字体娇美雅丽、内容新颖而被人悄悄揭走。除夕将至,门上仍空无一字。王羲之又精心构思一副而拦腰剪断,先分别贴出上半截,上联云:“福无双至”,下联云:“祸不单行。”这副不吉利的对联自然没有人去揭。初一黎明,王羲之又将剪下的下半截分别接上。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的妙联。由此看来,春联早在五代前就出现了。

据文献记载,对联早在唐代已风靡全国。《资治通鉴》中就有这样的故事:天宝元年,有人送给惯于玩弄权术排斥异己而又无德无才的宰相李林甫一副对联,上联有“口蜜”,下联有“腹剑”。表明此时的对联已被人们熟练运用到反映政治倾向上了。

探究“桃符”的来历似乎对春联的起源有所帮助。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风俗习惯,即挂“桃符”。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本领,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茶”、“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东汉应助的《风俗通义》说:“《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茶,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猾入,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桃符最初书写二神的名字或描绘图像,后来演变为书写吉祥语,进而发展成对偶的诗句,这就是造纸术产生之前的对联了。同时,也说明至少在东汉时已盛行春节挂桃符的风俗。更有人主张对联的起源应在距今二千年的春秋战国时代,理由是成书于先秦的《山海经》也有此类记载。

看来,对联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