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仁康皮肤科临床经验集》8

 林中雨露 2013-05-05

   藓(三例)
[
例一 ××,男,30岁,门诊病历:1973126日初诊。
主诉:全身出现紫黯色小斑片,伴有深褐色色素沉着六年。

现病史:从1966年开始于背部出现两小片集簇之粟米大小之 疙瘩,稍痒,抓后即呈深褐色色素沉着,逐渐扩大增多,继之颈部,前胸、腹部、上臂和股部亦出现类似之损害,晚上瘙痒明显,有时在睡梦中痒醒。病程慢性,此愈彼起,反复发作。

皮肤检查:颈、上臂、胸、背、腹和股部可见散在为黄豆大小之紫红斑,略见浸润,局部刺激后潮红较明显,可见散在之色素沉着斑,伴有轻度萎缩。口腔、双颊粘膜可见灰白色网状沟纹。

脉弦滑、舌质正常,苔薄白。

西医诊断:扁平苔藓。

证属:风湿热郁于肌腠、气滞血瘀。

治则:先以祛风、除湿、清热。

药用:乌蛇9 羌活9 白芷6 荆芥9 防风9 蝉衣6 马尾连9 黄芩9 银花9 连翘9 生甘草6 七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220日)皮肤斑驳,状似乌癞,已逐渐趋轻,自觉咽干口渴。舌质红,苔净。脉弦滑带数。拟用消风清热法。

药用:生地30 当归9 荆芥9 防风9 蝉衣6 乌蛇9 白蒺藜9 知母9 生石膏30 苦参9 生甘草6 服十剂。

三诊:(35日)身上斑驳,色素逐渐趋淡,仍见淡褐色色素沉着,口渴已解。宗前方去知母、生石膏,加桃9克、红花9克,活血化瘀。

四诊:(313日)症情日趋势好转,色素渐淡,略有微痒。脉细滑、舌部尚留紫斑,治拟活血祛风。

药用:当归尾9 赤芍9 桃仁9 红花9 乌蛇9 羌活6 荆芥9 防风9 白蒺藜9 生甘草6 水煎服。
 
1975
326日追踪来院复查,称两年前,服药后身上皮损消退,色素亦大部消失,已基本痊愈。今年春稍起新的皮损,在肋间、腹部和后背均有三四小片呈黯紫色斑片,约二分钱币大,舌苔薄黄,脉细滑。嘱继续服前方。

 
[
例二]  ××,女,30岁。门诊病历,初诊日期:197284日。

主诉:全身出现紫红色斑片,下腿出现水疱或血疱,伴有瘙痒一年多。

现病史:从19714月开始,全身骤然出现紫红色斑片,呈蚕豆大小,以两下肢为多。瘙痒较甚,部分尚起水疱或血疱,日益增多。曾用氯喹及激素治疗,药且明显减轻,但停药三天后又加重,故来我院门诊治疗。

皮肤检查:全身可见散在之紫红色斑片,如蚕豆大小,以两下肢为多。口腔颊粘膜和舌边亦见紫色损害。病理检查诊断为扁平苔藓。

脉弦细,苔薄白。

西医诊断:扁平苔藓(急性泛发性)。

证属:风湿热郁于肌腠,气滞血瘀。

治则:先以祛风、除湿、清热。

药用:乌蛇9 蝉衣6 羌活9 荆芥9 防风9 白芷6 马尾连9 黄芩9 银花9 连翘9 生甘草6 嘱服七剂。

二诊:(98日)药后皮损曾见趋退,停药后又有少起,而感瘙痒。脉苔同前。仍宗前法加减。前方去连翘,加全蝎6克、桃仁9克,活血祛风,服五剂。

三诊:(1974810日)称药后两年未犯,近半月来,全 身又起散在之尖似损害。仍嘱服上方六剂。四诊:(824日)药后减轻,皮损已少,痒已不甚,继服前方六剂。

1975
4月追踪来院复查:前证迄今未犯。


[例三]  ××,女,20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110日。

主诉:口腔发干发紧不舒服,口唇粗糙干燥皲裂三个月。

现病史:三月来自觉口腔发干,发紧,口唇粗糙,干燥皲裂,经会诊,诊断为扁平苔藓。

检查:口唇内粘膜可见紫褐色网状斑,唇缘粗糙皲裂,尤以下唇为甚。口颊内侧粘膜及上腭可见乳白色隆起的皮损。

脉细滑,舌质红,苔薄腻。

西医诊断:口腔粘膜扁平苔藓。

证属:脾胃湿热熏蒸。

治则:祛风化湿,清热解毒。

药用:乌蛇9 蝉衣6 羌活6 白芷6 荆芥9 防风6 银花9 连翘9 马尾连9 黄芩9 生甘草6克。以后曾加桃仁9 红花9 先后陆续服药54剂。药后口唇内紫褐色网斑疹、左颊粘膜皮损已不显,上腭左颊内侧皮损尚可见。

1975
618日检查:口唇左颊粘膜及上腭皮损均已消退,颊粘膜尚有小片如蚕豆大皮损未消,仍感轻度不适,因患者服药不方便,改拟丸药方。

乌蛇30 马尾连30 黄芩30 银花30 连翘30 羌活15 白芷15 荆芥15 防风15 甘草15克。

研末,蜜丸每丸9克重,日服二丸。


[
按语 扁平苔藓为一种原因不明之皮肤病。一般认为发病原因可能与神经过度紧张有关。临床上典型损害可见多角形表面常有光泽之紫红色扁平丘疹,其大小从针头大至黄豆大小,往往多发,皮疹成片呈苔藓化。有的排列呈带状或环状,好发于口腔粘膜、唇、舌、手腕屈侧、小腿内侧、阴茎等处。临床类型很多,可为急性泛发性或慢性限局性。慢性限局性有下述特殊类型:萎缩性,大疱性,疣状、线状、环状、毛囊性等。朱老医生认为扁平苔藓属于中医乌癞风紫癜风范畴。其发生病机,由于风湿蕴聚,郁久化毒,阴于肌腠,气滞血瘀所致。治疗原则以搜风燥湿清热解毒为主。以乌蛇、蝉衣搜风化毒为主药,佐以荆芥、防风、羌活、白芷驱风止痒,并以黄连、黄芩、银花、连翘、甘草清热解毒为辅,亦可加用活血化瘀之桃仁、红花、茜草等药以活血消风。

 

结节性痒疹(二例)
[
例一]  ××,女,22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397日。 
主诉:四肢、胸背邮现散在之小结节,痒甚已一年。

现病史:于一年前,左小腿被蚊虫咬后即开始发痒,抓破出血,渐成小硬结,继而别处亦起小红丘疹,逐渐变成小硬结节,日趋增多,剧痒难忍,夜寐不安,经治疗效不佳。

检查:四肢,躯干可见大批散在之绿豆及黄豆大小之小硬结,呈灰褐色,约百余个,以上肢伸侧和胸背为多。

脉滑,舌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马疥。

西医诊断:结节性痒疹。

证属:风湿结毒,凝聚皮里肉外。
治则:搜风除湿,清热解毒。

方剂:乌蛇驱风汤。

药用:乌蛇9 羌活9 白芷6 荆芥9 防风9 马尾连9 黄芩9 银花9 连翘9 生甘草6 五剂。

二诊:(917日)痒已减轻,小硬结节未变,前方加入当归9克、赤芍9克,五剂。同时外贴独角莲膏(128)。

三诊:(922日)发痒已显著减轻,仅寝前稍痒,时间亦短,结节亦见平,嘱继续外用独角莲膏,并嘱服前方加苦参9克,五剂。

四诊:(1974212日)中断治疗已五个月。称去年治后大部硬结节已平,痒亦不显,左小腿遗留几个硬结,就放任未治疗。近期又见瘙痒,呈湿疹化,仍服上方五剂,外用止痒洗方:

透骨草30 苦参15 红花15 雄黄15 明矾15 水煎洗,每日二、三次,每次15分钟。

五诊:(38日)小硬结已平,偶觉瘙痒,服前方七剂而愈。


[
例二]  ××,女,19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73日。

主诉:两下肢出现散在豌豆大,硬结剧痒已三年。

现病史;三年来两下肢出现多个小硬结节,逐渐增多,瘙痒甚剧。以前曾用玉红膏(123)未见效果,上药后起水疱破皮,但结节未消,且有扩大之势。

检查:两下肢可见多数为豌豆大小孤立之小硬结,稍高于皮面,呈暗褐色。

中医诊断:马疥。

西医诊断:结节性痒疹。

证属:风湿结毒,凝聚成疮。
治则:搜风解毒,除湿止痒。

方剂:乌蛇驱风汤加味。

药用:乌蛇9 蝉衣6 白芷6 羌活9 荆防风(各)9 马尾连9 黄芩9 银花9 连翘9 桃仁9 红花9 生甘草6 六剂,水煎服。

二诊:(1974712日)药后瘙痒明显减轻,有时不痒,继服前方12剂,症情已轻,后因肝炎住院,前药停服。

三诊:(1975217日)瘙痒又重,在前方中加以消肿软坚之药炒三棱9克、炒莪术9克,三剂。

瘙痒显著减轻,后又接服二十剂。结节已平,瘙痒亦止。

结节性痒疹,为高出皮面的绿豆大至蚕豆大褐黑色硬结节,表面不平滑,孤立散在,奇痒难忍。发病多因蚊虫叮咬及局部刺激有关,多发生于四肢,一般多从小腿前臂开始发生,逐渐增多,延及四肢躯干。本病顽固难治,有的消失后还可复起。中医因其剧痒,属于疥的一类,如《巢氏病源·疥候》:马疥者,皮肉隐嶙(不平),起作根墌,搔之不知痛。马疥即类似结节性痒疹。此症由风湿热内蕴,外受毒虫咬螫,气血凝滞,结聚成疮,故必用搜风除湿,清热解毒,以乌蛇驱风汤为主方,两例均得显著疗效。
[
按语]  应着重指出,朱老医生在临床上善于运用其经验方乌蛇驱风汤,治疗一些顽固性皮肤病。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凡是风湿热之邪,蕴伏于肌腠之间,日久未经发泄,皮肤剧痒,历久不愈,诸药不应的一些顽固的皮病,例如上举慢性荨麻疹(例七),泛发性神经性皮炎(例三),皮肤瘙痒症(例四),以及扁平苔藓三例,结节性痒疹二例,朱老医生均以此方增减施治,都取得 较好的疗效。

   (四例)

[
例一××,女,46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072日。
主诉:全身出现大片红斑,复盖白色鳞屑二十一年。

现病史:二十多年来,全身泛发大片红色皮疹,曾在本地区及外地等医院多方治疗,仍不分季节,历久不退。初起皮疹不多,近几年逐渐增多,几乎遍及全身,大便干秘。

检查:肥胖体型,头皮、脸面、躯干、四肢除双手以外,均见地图状紫红色皮疹,表面复盖银白色较厚之鳞屑,用手刮之,底面则现筛状出血点。

脉细带数,舌质绛,苔净。

中医诊断:白疕风。

西医诊断:银屑病(进行期)。

证属:风热郁久,伤阴化燥。

治则:凉血清热,滋阴润燥。

药用:生地30 生槐花30  紫草15 丹皮9 赤芍9 麻仁15 枳壳9 麦冬9 大青叶9 十剂水煎服。

外用红油膏(113)每日涂一次。

二诊:(712日)药后腿部皮损逐渐消退,他处鳞屑,亦显见减少。

继服前方改麻仁9克、大青叶15克,服十剂。

三诊:(724日)躯干、上肢皮损均趋消退,下肢皮损消退 后,新起点状皮疹。口干思饮,舌苔薄黄。

继服前方加黄芩9克、花粉9克,服十剂。

隔一月后追踪:只留头皮儿小片皮损未完全消退外,余均平复。又称外用药膏处,皮损消退较快,但未上药处,亦趋消退。

本例大面积地图状牛皮癣,病历二十多年,经多方治疗,历久不退,除两手外,皮损几乎周身密布,舌绛便秘,证属风热郁久,营阴耗伤,化燥化火之象,故用大剂生地、槐花,丹皮,赤芍、紫草凉营清热;麦冬、枳壳、麻仁滋阴润燥;大青叶重在清火。十剂后皮损逐渐消退,继服前方加重大青叶,十剂后,四肢皮损大部已退,尚有口干,思饮,舌红苔黄,加花粉、黄芩增液清热,嘱服十剂后未来复诊,隔一月后追踪,只留头皮小片皮损,基本痊愈。


[例二]××,女,23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1716日。

主诉:全身出现红色斑块,伴有鳞屑已五月。

现病史;于今年老体弱月初患感冒咽疼,半月后周身泛发红色点状皮疹,稍有鳞屑,逐渐扩大成片,瘙痒不甚。在本地县医院治疗始终未消而来门诊求治。

检查:头皮、胸、背、四肢泛发钱币状红色斑块,上盖银白色鳞屑,基底浸润潮红,部分融合成片呈荷叶状,轻度瘙痒。

脉沉细弦,舌质红,苔净。

中医诊断:白疕风。

西医诊断:银屑病。

证属:风热伤营,血热风燥。

治则:清肌热,凉营血。

药用:生地30 丹皮9 赤芍9 知母9 生石膏30 大青叶15 生槐花30 白藓皮9 生甘草6  剂水煎服。

外用红油膏(113)外搽皮损上,每日一次。

二诊:(84日)患者来称妥药十剂后,皮疹大部分消退,祗有小块皮损未消。

嘱续服前方五剂,临床治愈。

本例发病五月,病前半月,曾有感冒咽痛,起时泛发点滴状皮损,渐扩大成钱币状及地图状大片潮红脱屑,尚在进行期,舌质红,中医认证属血热型,故以生地、丹皮、赤芍、生槐花清其血热;知母、生石膏清其肌热;大青叶清火热。

十剂后皮疹已大部消退,继服五剂即全退。


[
例三 ××,男,31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0531日。

主诉:周身泛发皮疹鳞屑已三年,近二月来又加重。

现病史;三年来全身遍见红斑和银白色鳞屑,曾在外地医院治疗,未见疗效。二月来皮疹明显增多,瘙痒难忍。

检查:头皮、手臂、双下肢播散性大片皮损,呈对称性分布,浸润肥厚,基底暗红色,复盖鳞屑。在躯干、前臂等处,可见大批点滴状红色皮疹,上有轻度鳞屑。

脉弦滑,舌质紫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白疕风。

西医诊断:银屑病。

证属:风热郁久,化火伤营,复受外风。

治则:凉血清红,活血祛风。

药用;生地30 生槐花30 当归15 知母9 生石膏3 0 紫草30 桃仁9 红花9 荆芥9 防风6 蝉衣6 水煎服。

二诊:(65日)服五剂后部分皮损已明显消退,痒感亦显著减轻,未见新起皮疹。
嘱服前方十剂。

1970
8月随访:未见复发。

本例泛发皮癣三年,察其皮损基底暗红,浸润肥厚,舌质紫黯,有血热瘀滞之证,除重用凉血清热之品外,加以当归,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之药;病二月来加重,且有新起皮疹,舌红苔薄白,考虑为复受外风新邪而触发,故佐荆芥,防风,蝉衣,疏风清热,服本方五剂后,皮损明显消退,继服十剂后即愈。

 

[例四]  ××,男,10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6122日。
其父代诉:身起红斑鳞屑已二年,全身皮肤大片潮红已三月。

现病史:1974年冬季,头皮出现两块皮癣,以后躯干四肢皮损逐渐增多,始终未见水腿 19769月曾在某诊所治疗,服药后很快发现全身皮肤大片潮红,大量脱屑,痒感增剧。又经某医院治疗,潮红面积仍日见扩大,层层脱屑,呈红皮症象,大便干。

检查:全身皮损约占体表90%,基底潮红,上盖银白色片状鳞屑损害及大量痂皮。剥落后则裸出潮红面,以头皮脸面,胸背,两腿为重。面部可见搔痕及少量渗出。舌质红绛苔光,脉象细滑。

中医诊断:白疕风。

西医诊断:银屑病红皮症。

证属:血热生风,风燥伤阴。

药用:生地30 丹皮9 赤芍9 麦冬9 玄参9 丹参9 麻仁9 大青叶9 山豆根9 白藓皮9 七剂水煎服。

外用玉黄膏(10760克搽擦。

二诊:(1210日)药后四肢皮肤潮红减轻,头皮躯干,仍见屑多,潮红而痒。上方去丹参、山豆根、麻仁、加紫草15克,地肤子9克,十剂。
三诊(1221)全身皮肤潮红,明显减轻,脱屑痂皮亦渐减少,尚痒.宗上方加苍耳子9克,继服十剂.外用同上。

四诊(1231日)躯干部皮损,基本趋平,亦不潮红头皮鳞屑亦少,舌尖红,脉细滑。继服上方加麻仁9克,十剂。

五诊(1977111日)躯干头皮上肢皮肤已趋正常,两腿尚见鳞屑发痒,继服上方去苍耳子加天冬9克,十剂。

六诊(121日)小腿臀部,尚留小片皮损,发痒不甚,大便略干。上方去丹皮、赤芍,继服十五剂。

七诊(28日)基本痊愈,只留小腿稍有脱屑,舌尖红,苔净,上方去大青叶十剂后全退而愈。

此例银屑病红皮症,皮损面积占体表90%,大片潮红,有大量脱屑,层层剥落,瘙痒剧甚,舌绛苔光,大便秘结,显是血热伤营,风燥耗阴之证,重用大剂生地、丹皮、赤芍、丹参、紫草等以凉血;元参、麦冬、麻仁等以滋阴润燥;大青叶以清热;参用白藓皮、地肤子、苍耳子等以止痒。经治两月,始终以上方为基础增减,病情逐渐减轻,直至痊愈。

  银屑病论治

银屑病,中医列入风门或癣门。统称白疕风。由于皮损匡廓清晰,脱屑层层,又有松皮癣”“白壳疮之称。

血热为本病的主因,由于平素血热,外受风邪,而 而血热生风,风盛则燥,故皮损潮红、脱屑;风燥日久,伤阴伤血,而致阴虚血燥,肌肤失养,故皮肤干燥,叠起白屑。


银屑病[辨证论治]

内治法:
(一)血热型:多见于银屑病进行期。由于血热内盛,外受风邪,伤营化燥。证见:皮损发展较快,呈鲜红色,不断有新的皮疹出现,心烦、口渴、大便干。脉弦滑,舌质红紫,苔黄。

治宜凉血、清热、解毒为主,以土茯苓汤(经验方)。

药用:生地30 紫草15 生槐花30 土茯苓30 蚤休15 白藓皮15 大青叶15 山豆根9 忍冬藤15 生甘草6 水煎服。

(二)血燥型:多见于银屑病静止期。

证属:风燥日久,伤阴耗血。证见:病久不退,皮肤干燥,呈淡红色斑块,鳞屑层层,新的皮疹已出现不多。脉弦细,舌淡,苔净。治宜:养血活血,滋阴润燥。

药用:生熟地(各)15 当归12 丹参12 桃仁9 红花9 元参9 天麦冬(各)9 麻仁9 甘草6 水煎服。

(三)风湿型:由于风湿各,伤营化燥。

证见:周身泛发皮损,并见关节疼痛,尤以两手指关节呈畸形弯曲,不能伸直。脉弦滑,苔薄白腻。治宜通络活血,祛风除湿。

药用:桂枝9 当归12 赤芍12 知母9 桑寄生9 防风9 桑枝15 怀牛膝9 忍冬藤15 络石藤9 鸡血藤30 甘草6 水煎服。

毒热型:

证属:风湿热之邪,郁久化毒。证见:身发皮损,两手掌皮肤深层起脓疱,脉弦滑数,舌红,苔薄黄。治宜理湿清热, 搜风解毒。

药用:乌蛇9 秦艽9 漏芦9 大黄6 黄连9 防风6 生槐花9 土茯苓30 苦参9 苍白术(各)9 白藓皮9克。

丸剂:为便于患者长期服用,(一)、(二)两型患者根据上述治疗方药的筛选,配制成土地茯苓丸(67)、山白草丸(68)两种药丸,可选用一种,每日二次,每次服三丸。
二、外用药:1、急性进行期的皮损,可用玉黄膏(10730克加入黄柏末9克,调和成膏,外搽,每日12次。2、静止期的皮损,可用红粉膏(112)或红油膏(113),外搽,每日一次。注意事项:在开始使用药膏时,最好选一小块皮损试擦,如无过敏现象,再涂搽别处。应随时注意观察,尤其对大面积皮损应慎用。


   疹(二例)

[
例一]  ××,男,16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382日。
主诉:躯干、四肢出现斑次,瘙痒两周。

现病史:两周前先于腋下发现两片斑疹,渐在前胸、后背及腹部亦出现同样小片皮损,轻度瘙痒,继之四肢出现成批小片斑疹,发痒较重,曾在附近医院医治,内服抗过敏药,外用炉甘石洗剂,未见效果。

检查:躯干、四肢可见多数类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之斑疹,附有细薄鳞屑,皮疹排列与皮肤纹理一致。

中医诊断:风热疮。

西医诊断:玫瑰糠疹。

证属:血热内蕴,外受于风。
治则:凉营清热,活血消风。

药用:生地30 赤芍9 当归9 荆芥9 防风9 蝉衣6 桃仁9 红花9 白蒺藜9 知母9 生石膏30 生甘草6 四剂水煎服。

家属来诉服药四剂后即愈。


[
例二]  ××,男,27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631日。

主诉:身上起皮癣发痒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发现在胸前有两片钱币状红色皮疹,稍有鳞屑,轻度痒感。两天后很快在上半身前胸后背,密布同样皮损,瘙痒明显,晚间影响睡眠。曾在本单位医务室服扑尔敏,、未见减轻,转来我院门诊。

检查:胸、腹及背密布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呈椭圆形或类圆形皮疹,长轴与皮肤纹理一致,表面附有糠秕样鳞屑。

脉弦滑,舌质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风热疮。

西医诊断:玫瑰糠疹。

证属:血热内盛,外受风邪,闭塞腠理而成。

治则: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药用:生地30 当归9 赤芍9 紫草15 生石膏30 荆芥9 苦参9 地肤子9 蝉衣6 白蒺藜9 生甘草6克。

外搽九华粉洗剂(160)。

二诊:(33日)药后上半身皮疹红色趋淡,蜕皮,发痒减轻;但双大腿又起少数皮疹。嘱继服前方三剂。

三诊:(36日)三日后胸、背皮损逐渐消退,但两大腿皮疹反加重,瘙痒甚剧。舌质红,苔薄布,脉弦细滑。仍予以前方三剂加白芷4.5克。
四诊:(39日)上半身皮疹已全消失,皮肤稍痒,大腿皮损未再新起,仍觉瘙痒,大便较干。前方三剂加大青叶9克。

五诊:(313日)药后来诊,两大腿渐见蜕皮,痒感已轻,继服前方三剂后治愈。

玫瑰糠疹是一种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发生原因不明。中医诊为由于血热受风而成,称风热疮或称血疳。多发于春秋两季。一般认为病程经34周不治亦能自退,但亦有历五六个月犹不退者。瘙痒程度亦因人而殊。中医认为剧痒者,乃风重之故,治疗原则着重凉血清热,佐以活血消风。临床证明如配合服中药,可以起缩短病程,减轻痒感,皮损较快消退等作用。

 

多形性红斑(二例)
[
例一]  ××,女,15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31129日。
主诉:每年秋冬脸面或手背出现红斑已五年。

现病史:五年前,冬天开始于脸面额部出现两片红斑,约经一月后消退。以后每年秋冬二季即复发,多发于颜面及手背部,有时每年发作二、三次/今年2月开始又复发作。

检查:双手背可见类圆形暗红色斑丘疹多片,如钱币大小,中心起疱如虹彩样。

脉弦细水长流,舌质淡,苔薄白。

中医诊断:猫眼疮。

西医诊断:多形性红斑。
证属:风寒外袭,营卫不和。

治则:升阳散风,和营活血。

药用:升麻9 羌活9 白芷6 防风9 当归9 红花9 赤芍9 连翘9 甘草6 五剂水煎服。

二诊:(126日)服药五剂后,手背红斑,基本消退。

胃纳欠佳。宗前方加陈皮9克、茯苓皮9克,水煎服。五剂后皮疹完全消退。

1975
8月追踪来诊,诉1974年又发作二次,按上方服二剂后即见消退。


[
例二]  ××,女,38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2313日。

主诉:脸面,耳部反复出现红斑水疱已七年。

现病史;从1965年起在脸面、额部、耳、项等处,反复出现红斑水疱,无自觉症状。即往在外地××地区医院治疗,曾口服强的松、抗炎松、保泰松等药物,服药期间红斑消退,但不断复发,时轻时重,迄今不愈。

检查:在前额可见类圆形指头大小三片鲜红色及紫红色斑丘疹,中心有小水疱。

舌质红,苔薄白腻,脉细滑。

中医诊断:红云风。

西医诊断:多形性红斑。

证属:心经血热,脾经蕴湿,复受风邪。

治则:凉血清热,健脾利湿。

方药:生地30 丹皮9 赤芍9 苍术9 茯苓皮9 泽泻9 木通3 连翘9 生甘草6 四剂,水煎服。

二诊;(317日)额部红斑犹未消退,苔腻已化,脉如前,改拟通络和营。

药用:当归9 连翘9 赤小豆9 茯苓皮9 大枣5 潞潞通9 四剂水煎服。

三诊:(324日)前额红斑渐趋色淡消退,左颈皮损又较明显。前方加桂枝9克,服四剂。

四诊:(329日)前额红斑此退彼起,苔薄黄,脉滑数。治拟活血消风,清热解毒。

药用:归尾9 赤芍9 红花9 升麻9 羌活6 白芷6 防风6 银花9 连翘9 生甘草6 七剂水煎服。

五诊;(513日)隔月余来诊,称药后皮疹已完全消退,近四天来又见复发。嘱仍服前方。服五剂消退而愈。

1975
5月追踪,称7273年内尚有间断复发,发病后仍服上方后即消退,1974年到现在已不复发。

[
按语形性红斑好发于春秋两季。常于二、八月雁来时发病,中医有雁疮之称。亦有冬季发病者,类似冻疮,中医又称寒疮,典型的皮损常为紫红色斑,中心有水疱略凹陷,呈虹膜样,中医亦称猫眼疮。好发于脸面,手足背及四肢伸侧,重者可波及全身。临床辨证可分下述两型:

(一)风热型:证属风热伤营,血郁成斑。多于春秋发病,发于脸面及四肢,斑色鲜红或起水疱,略见瘙痒。脉弦滑,苔薄黄。治宜散风清热,活血消斑。方用升麻消毒饮(49)加减。

(二)风寒型:证属风寒外袭,寒凝血瘀,多发于寒冬之季,病发于肢端、耳边等处,斑色紫红或暗红,类如冻疮。脉缓苔薄白。治宜温经通络,活血和营。以当归四逆汤加减。

方用:当归12 桂枝9 赤芍9 细辛3 潞潞通9 赤小豆9 甘草9 青葱1  大枣7枚。

结节性红斑、硬结性红斑(二例)
[
例一]  ××,女,31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916日。
主诉:两小腿反复起红疙瘩,肿痛,已两月余。

现病史:两月前,曾患感冒发烧,退烧后两下肢发现有红斑结节,走路痛,就附近医院治疗,有消有起,反复不愈,转来我院要求中医治疗。

检查:两小腿伸侧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的鲜红斑块六、七处,灼热感,结节如樱桃大至指头大,触痛明显,行走不利。

脉滑数。舌质红,苔薄黄腻。

中医诊断:梅核丹。

西医诊断:结节性红斑。

证属:湿热下注,气滞血瘀。

治则:通络祛瘀,佐以利湿。

药用:地龙9 鸡血藤15 归尾9 红花9 牛膝9 香附9 赤芍9 泽兰9 茜草9 生苡仁9 王不留行9 黄芩9 五剂。

二诊:(921日)药后红斑基本消退,大便不早,脉滑,舌苔黄腻已化,前方去黄芩、苡仁,加桃仁9克,服五剂。治愈后未再发。


[例二]  ××,女,38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633日。

主诉:两小腿反复起红斑硬块已五年。
现病史:1971年春节后,两小腿后侧起指头大硬结三个,因无痛感,未予处理,后硬结增大。经××医院诊断为硬结性红斑,治疗数月后渐消,但每年逢春即复发加重,迄今不愈。

检查:两下肢屈侧足踝上方,各有34个,35厘米大小的暗红色硬结斑块,中等运载,轻度压痛,左小腿留有暗褐色萎缩性疤痕一处。以往有肺病史,月经愆期,营养不良,面色无华,脉细无力,舌淡苔光。

中医诊断:瓜藤缠。

西医诊断:硬结性红斑。

证属:气虚血瘀,瘀阴经络。

治则:补气活血,通络祛瘀。

方用;黄芪12 当归9 赤芍9 红花9 鸡血藤30 川芎6 丹参12 香附9 茜草9 怀牛膝9 七剂。

二诊(310日)药后硬结较小,已无压痛,前方加陈皮6克,嘱服十剂。

三诊:(321日)硬块明显缩小,面色转红,前方加王不留行9克,七剂。

四诊:(329日)硬结继续消退,月经来临。继前方10剂。

以后用前方增减,调治两月后,硬结全消。一年后追踪未复发。

[
按语]结节性红斑及硬结性红斑,都发于腿胫,类似医籍所载的瓜藤缠。中医因其结节如梅核,色红漫肿,称为梅核痈,或梅核火丹。

由于湿热下注于血脉经络之中,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则血瘀,瘀阻经络,不通则痛,瘀乃有形之物,因此结节如梅核。结节新起 焮红,热甚则灼热而肿,湿甚则腿 跗浮肿,瘀久则结节趋势于黯紫。

本病以女性患者为多,谅因妇女以血为本,不论月经,胎孕、产褥,都是以血为用,动易耗血,冲任受损,气血不调,血病则气不能独化,气病则血不能畅行,气滞则血瘀,营卫失和,易受外邪,而成此病。

本病多绕胫而发。结节性红斑,常见于胫前,偶见于臀部及上臂等处,结节枚数不定,大小不一,结节多则痛楚,腿 足浮肿。硬结性红斑多发于腿后,形似牛眼,根脚硬肿,轻则色紫,重则色黑,日久或见溃破,疮口黯紫,脂水浸渍,久不收敛。

治疗本病应多从血分来考虑用药。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曾提到既已成瘀,不论初起已久,总宜散血,散瘀去则寒、热、风、湿均无遗留之迹矣。因此治宜通络祛 瘀,行气活血为主,以通络活血方。

方用:当归尾 赤芍 桃仁 红花 泽兰 茜草 青皮 香附王不留行 地龙 牛膝各9  水煎。

本方以青皮、香附行气,气行则血亦行,归尾、桃仁、红花、王不留行破血祛 ,祛赤芍凉血,泽兰、茜草活血通络,行消肿,地龙通经络,牛膝引经下行。

加减法:1、结节初起,焮红赤肿,小便黄,大便秘,舌质红,脉滑数,加生地、丹皮、大青叶、银花以凉血清热。2、斑块大,色黯紫,舌质淡,脉细滑,加麻黄、桂枝以温经通络;久而不散加炙山甲、海藻、山慈菇以软坚散结;溃而难敛加党参、炙黄芪、熟地以培补气血。3、足踝浮肿,久而不消者,宜重用黄芪、防已、陈皮,以行气利水。4、关节酸痛加威灵仙、秦艽、木瓜,以祛风胜湿。

 

   藓(三例)
[
例一 ××,男,30岁,门诊病历:1973126日初诊。
主诉:全身出现紫黯色小斑片,伴有深褐色色素沉着六年。

现病史:从1966年开始于背部出现两小片集簇之粟米大小之 疙瘩,稍痒,抓后即呈深褐色色素沉着,逐渐扩大增多,继之颈部,前胸、腹部、上臂和股部亦出现类似之损害,晚上瘙痒明显,有时在睡梦中痒醒。病程慢性,此愈彼起,反复发作。

皮肤检查:颈、上臂、胸、背、腹和股部可见散在为黄豆大小之紫红斑,略见浸润,局部刺激后潮红较明显,可见散在之色素沉着斑,伴有轻度萎缩。口腔、双颊粘膜可见灰白色网状沟纹。

脉弦滑、舌质正常,苔薄白。

西医诊断:扁平苔藓。

证属:风湿热郁于肌腠、气滞血瘀。

治则:先以祛风、除湿、清热。

药用:乌蛇9 羌活9 白芷6 荆芥9 防风9 蝉衣6 马尾连9 黄芩9 银花9 连翘9 生甘草6 七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220日)皮肤斑驳,状似乌癞,已逐渐趋轻,自觉咽干口渴。舌质红,苔净。脉弦滑带数。拟用消风清热法。

药用:生地30 当归9 荆芥9 防风9 蝉衣6 乌蛇9 白蒺藜9 知母9 生石膏30 苦参9 生甘草6 服十剂。

三诊:(35日)身上斑驳,色素逐渐趋淡,仍见淡褐色色素沉着,口渴已解。宗前方去知母、生石膏,加桃9克、红花9克,活血化瘀。

四诊:(313日)症情日趋势好转,色素渐淡,略有微痒。脉细滑、舌部尚留紫斑,治拟活血祛风。

药用:当归尾9 赤芍9 桃仁9 红花9 乌蛇9 羌活6 荆芥9 防风9 白蒺藜9 生甘草6 水煎服。
 
1975
326日追踪来院复查,称两年前,服药后身上皮损消退,色素亦大部消失,已基本痊愈。今年春稍起新的皮损,在肋间、腹部和后背均有三四小片呈黯紫色斑片,约二分钱币大,舌苔薄黄,脉细滑。嘱继续服前方。

 
[
例二]  ××,女,30岁。门诊病历,初诊日期:197284日。

主诉:全身出现紫红色斑片,下腿出现水疱或血疱,伴有瘙痒一年多。

现病史:从19714月开始,全身骤然出现紫红色斑片,呈蚕豆大小,以两下肢为多。瘙痒较甚,部分尚起水疱或血疱,日益增多。曾用氯喹及激素治疗,药且明显减轻,但停药三天后又加重,故来我院门诊治疗。

皮肤检查:全身可见散在之紫红色斑片,如蚕豆大小,以两下肢为多。口腔颊粘膜和舌边亦见紫色损害。病理检查诊断为扁平苔藓。

脉弦细,苔薄白。

西医诊断:扁平苔藓(急性泛发性)。

证属:风湿热郁于肌腠,气滞血瘀。

治则:先以祛风、除湿、清热。

药用:乌蛇9 蝉衣6 羌活9 荆芥9 防风9 白芷6 马尾连9 黄芩9 银花9 连翘9 生甘草6 嘱服七剂。

二诊:(98日)药后皮损曾见趋退,停药后又有少起,而感瘙痒。脉苔同前。仍宗前法加减。前方去连翘,加全蝎6克、桃仁9克,活血祛风,服五剂。

三诊:(1974810日)称药后两年未犯,近半月来,全 身又起散在之尖似损害。仍嘱服上方六剂。四诊:(824日)药后减轻,皮损已少,痒已不甚,继服前方六剂。

1975
4月追踪来院复查:前证迄今未犯。

 
[
例三]  ××,女,20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110日。

主诉:口腔发干发紧不舒服,口唇粗糙干燥皲裂三个月。

现病史:三月来自觉口腔发干,发紧,口唇粗糙,干燥皲裂,经会诊,诊断为扁平苔藓。

检查:口唇内粘膜可见紫褐色网状斑,唇缘粗糙皲裂,尤以下唇为甚。口颊内侧粘膜及上腭可见乳白色隆起的皮损。

脉细滑,舌质红,苔薄腻。

西医诊断:口腔粘膜扁平苔藓。

证属:脾胃湿热熏蒸。

治则:祛风化湿,清热解毒。

药用:乌蛇9 蝉衣6 羌活6 白芷6 荆芥9 防风6 银花9 连翘9 马尾连9 黄芩9 生甘草6克。以后曾加桃仁9 红花9 先后陆续服药54剂。药后口唇内紫褐色网斑疹、左颊粘膜皮损已不显,上腭左颊内侧皮损尚可见。

1975
618日检查:口唇左颊粘膜及上腭皮损均已消退,颊粘膜尚有小片如蚕豆大皮损未消,仍感轻度不适,因患者服药不方便,改拟丸药方。

乌蛇30 马尾连30 黄芩30 银花30 连翘30 羌活15 白芷15 荆芥15 防风15 甘草15克。

研末,蜜丸每丸9克重,日服二丸。

[
按语 扁平苔藓为一种原因不明之皮肤病。一般认为发病原因可能与神经过度紧张有关。临床上典型损害可见多角形表面常有光泽之紫红色扁平丘疹,其大小从针头大至黄豆大小,往往多发,皮疹成片呈苔藓化。有的排列呈带状或环状,好发于口腔粘膜、唇、舌、手腕屈侧、小腿内侧、阴茎等处。临床类型很多,可为急性泛发性或慢性限局性。慢性限局性有下述特殊类型:萎缩性,大疱性,疣状、线状、环状、毛囊性等。朱老医生认为扁平苔藓属于中医乌癞风紫癜风范畴。其发生病机,由于风湿蕴聚,郁久化毒,阴于肌腠,气滞血瘀所致。治疗原则以搜风燥湿清热解毒为主。以乌蛇、蝉衣搜风化毒为主药,佐以荆芥、防风、羌活、白芷驱风止痒,并以黄连、黄芩、银花、连翘、甘草清热解毒为辅,亦可加用活血化瘀之桃仁、红花、茜草等药以活血消风。

 

结节性痒疹(二例)
[
例一]  ××,女,22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397日。 
主诉:四肢、胸背邮现散在之小结节,痒甚已一年。

现病史:于一年前,左小腿被蚊虫咬后即开始发痒,抓破出血,渐成小硬结,继而别处亦起小红丘疹,逐渐变成小硬结节,日趋增多,剧痒难忍,夜寐不安,经治疗效不佳。

检查:四肢,躯干可见大批散在之绿豆及黄豆大小之小硬结,呈灰褐色,约百余个,以上肢伸侧和胸背为多。

脉滑,舌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马疥。

西医诊断:结节性痒疹。

证属:风湿结毒,凝聚皮里肉外。
治则:搜风除湿,清热解毒。

方剂:乌蛇驱风汤。

药用:乌蛇9 羌活9 白芷6 荆芥9 防风9 马尾连9 黄芩9 银花9 连翘9 生甘草6 五剂。

二诊:(917日)痒已减轻,小硬结节未变,前方加入当归9克、赤芍9克,五剂。同时外贴独角莲膏(128)。

三诊:(922日)发痒已显著减轻,仅寝前稍痒,时间亦短,结节亦见平,嘱继续外用独角莲膏,并嘱服前方加苦参9克,五剂。

四诊:(1974212日)中断治疗已五个月。称去年治后大部硬结节已平,痒亦不显,左小腿遗留几个硬结,就放任未治疗。近期又见瘙痒,呈湿疹化,仍服上方五剂,外用止痒洗方:

透骨草30 苦参15 红花15 雄黄15 明矾15 水煎洗,每日二、三次,每次15分钟。

五诊:(38日)小硬结已平,偶觉瘙痒,服前方七剂而愈。


[
例二]  ××,女,19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73日。

主诉:两下肢出现散在豌豆大,硬结剧痒已三年。

现病史;三年来两下肢出现多个小硬结节,逐渐增多,瘙痒甚剧。以前曾用玉红膏(123)未见效果,上药后起水疱破皮,但结节未消,且有扩大之势。

检查:两下肢可见多数为豌豆大小孤立之小硬结,稍高于皮面,呈暗褐色。

中医诊断:马疥。

西医诊断:结节性痒疹。

证属:风湿结毒,凝聚成疮。
治则:搜风解毒,除湿止痒。

方剂:乌蛇驱风汤加味。

药用:乌蛇9 蝉衣6 白芷6 羌活9 荆防风(各)9 马尾连9 黄芩9 银花9 连翘9 桃仁9 红花9 生甘草6 六剂,水煎服。

二诊:(1974712日)药后瘙痒明显减轻,有时不痒,继服前方12剂,症情已轻,后因肝炎住院,前药停服。

三诊:(1975217日)瘙痒又重,在前方中加以消肿软坚之药炒三棱9克、炒莪术9克,三剂。

瘙痒显著减轻,后又接服二十剂。结节已平,瘙痒亦止。

结节性痒疹,为高出皮面的绿豆大至蚕豆大褐黑色硬结节,表面不平滑,孤立散在,奇痒难忍。发病多因蚊虫叮咬及局部刺激有关,多发生于四肢,一般多从小腿前臂开始发生,逐渐增多,延及四肢躯干。本病顽固难治,有的消失后还可复起。中医因其剧痒,属于疥的一类,如《巢氏病源·疥候》:马疥者,皮肉隐嶙(不平),起作根墌,搔之不知痛。马疥即类似结节性痒疹。此症由风湿热内蕴,外受毒虫咬螫,气血凝滞,结聚成疮,故必用搜风除湿,清热解毒,以乌蛇驱风汤为主方,两例均得显著疗效。
[
按语]  应着重指出,朱老医生在临床上善于运用其经验方乌蛇驱风汤,治疗一些顽固性皮肤病。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凡是风湿热之邪,蕴伏于肌腠之间,日久未经发泄,皮肤剧痒,历久不愈,诸药不应的一些顽固的皮病,例如上举慢性荨麻疹(例七),泛发性神经性皮炎(例三),皮肤瘙痒症(例四),以及扁平苔藓三例,结节性痒疹二例,朱老医生均以此方增减施治,都取得 较好的疗效。

   (四例)

[
例一××,女,46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072日。
主诉:全身出现大片红斑,复盖白色鳞屑二十一年。

现病史:二十多年来,全身泛发大片红色皮疹,曾在本地区及外地等医院多方治疗,仍不分季节,历久不退。初起皮疹不多,近几年逐渐增多,几乎遍及全身,大便干秘。

检查:肥胖体型,头皮、脸面、躯干、四肢除双手以外,均见地图状紫红色皮疹,表面复盖银白色较厚之鳞屑,用手刮之,底面则现筛状出血点。

脉细带数,舌质绛,苔净。

中医诊断:白疕风。

西医诊断:银屑病(进行期)。

证属:风热郁久,伤阴化燥。

治则:凉血清热,滋阴润燥。

药用:生地30 生槐花30  紫草15 丹皮9 赤芍9 麻仁15 枳壳9 麦冬9 大青叶9 十剂水煎服。

外用红油膏(113)每日涂一次。

二诊:(712日)药后腿部皮损逐渐消退,他处鳞屑,亦显见减少。

继服前方改麻仁9克、大青叶15克,服十剂。

三诊:(724日)躯干、上肢皮损均趋消退,下肢皮损消退 后,新起点状皮疹。口干思饮,舌苔薄黄。

继服前方加黄芩9克、花粉9克,服十剂。

隔一月后追踪:只留头皮儿小片皮损未完全消退外,余均平复。又称外用药膏处,皮损消退较快,但未上药处,亦趋消退。

本例大面积地图状牛皮癣,病历二十多年,经多方治疗,历久不退,除两手外,皮损几乎周身密布,舌绛便秘,证属风热郁久,营阴耗伤,化燥化火之象,故用大剂生地、槐花,丹皮,赤芍、紫草凉营清热;麦冬、枳壳、麻仁滋阴润燥;大青叶重在清火。十剂后皮损逐渐消退,继服前方加重大青叶,十剂后,四肢皮损大部已退,尚有口干,思饮,舌红苔黄,加花粉、黄芩增液清热,嘱服十剂后未来复诊,隔一月后追踪,只留头皮小片皮损,基本痊愈。


[例二]××,女,23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1716日。

主诉:全身出现红色斑块,伴有鳞屑已五月。

现病史;于今年老体弱月初患感冒咽疼,半月后周身泛发红色点状皮疹,稍有鳞屑,逐渐扩大成片,瘙痒不甚。在本地县医院治疗始终未消而来门诊求治。

检查:头皮、胸、背、四肢泛发钱币状红色斑块,上盖银白色鳞屑,基底浸润潮红,部分融合成片呈荷叶状,轻度瘙痒。

脉沉细弦,舌质红,苔净。

中医诊断:白疕风。

西医诊断:银屑病。

证属:风热伤营,血热风燥。

治则:清肌热,凉营血。

药用:生地30 丹皮9 赤芍9 知母9 生石膏30 大青叶15 生槐花30 白藓皮9 生甘草6  剂水煎服。

外用红油膏(113)外搽皮损上,每日一次。

二诊:(84日)患者来称妥药十剂后,皮疹大部分消退,祗有小块皮损未消。

嘱续服前方五剂,临床治愈。

本例发病五月,病前半月,曾有感冒咽痛,起时泛发点滴状皮损,渐扩大成钱币状及地图状大片潮红脱屑,尚在进行期,舌质红,中医认证属血热型,故以生地、丹皮、赤芍、生槐花清其血热;知母、生石膏清其肌热;大青叶清火热。

十剂后皮疹已大部消退,继服五剂即全退。


[
例三 ××,男,31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0531日。

主诉:周身泛发皮疹鳞屑已三年,近二月来又加重。

现病史;三年来全身遍见红斑和银白色鳞屑,曾在外地医院治疗,未见疗效。二月来皮疹明显增多,瘙痒难忍。

检查:头皮、手臂、双下肢播散性大片皮损,呈对称性分布,浸润肥厚,基底暗红色,复盖鳞屑。在躯干、前臂等处,可见大批点滴状红色皮疹,上有轻度鳞屑。

脉弦滑,舌质紫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白疕风。

西医诊断:银屑病。

证属:风热郁久,化火伤营,复受外风。

治则:凉血清红,活血祛风。

药用;生地30 生槐花30 当归15 知母9 生石膏3 0 紫草30 桃仁9 红花9 荆芥9 防风6 蝉衣6 水煎服。

二诊:(65日)服五剂后部分皮损已明显消退,痒感亦显著减轻,未见新起皮疹。
嘱服前方十剂。

1970
8月随访:未见复发。

本例泛发皮癣三年,察其皮损基底暗红,浸润肥厚,舌质紫黯,有血热瘀滞之证,除重用凉血清热之品外,加以当归,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之药;病二月来加重,且有新起皮疹,舌红苔薄白,考虑为复受外风新邪而触发,故佐荆芥,防风,蝉衣,疏风清热,服本方五剂后,皮损明显消退,继服十剂后即愈。

 

[例四]  ××,男,10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6122日。
其父代诉:身起红斑鳞屑已二年,全身皮肤大片潮红已三月。

现病史:1974年冬季,头皮出现两块皮癣,以后躯干四肢皮损逐渐增多,始终未见水腿 19769月曾在某诊所治疗,服药后很快发现全身皮肤大片潮红,大量脱屑,痒感增剧。又经某医院治疗,潮红面积仍日见扩大,层层脱屑,呈红皮症象,大便干。

检查:全身皮损约占体表90%,基底潮红,上盖银白色片状鳞屑损害及大量痂皮。剥落后则裸出潮红面,以头皮脸面,胸背,两腿为重。面部可见搔痕及少量渗出。舌质红绛苔光,脉象细滑。

中医诊断:白疕风。

西医诊断:银屑病红皮症。

证属:血热生风,风燥伤阴。

药用:生地30 丹皮9 赤芍9 麦冬9 玄参9 丹参9 麻仁9 大青叶9 山豆根9 白藓皮9 七剂水煎服。

外用玉黄膏(10760克搽擦。

二诊:(1210日)药后四肢皮肤潮红减轻,头皮躯干,仍见屑多,潮红而痒。上方去丹参、山豆根、麻仁、加紫草15克,地肤子9克,十剂。
三诊(1221)全身皮肤潮红,明显减轻,脱屑痂皮亦渐减少,尚痒.宗上方加苍耳子9克,继服十剂.外用同上。

四诊(1231日)躯干部皮损,基本趋平,亦不潮红头皮鳞屑亦少,舌尖红,脉细滑。继服上方加麻仁9克,十剂。

五诊(1977111日)躯干头皮上肢皮肤已趋正常,两腿尚见鳞屑发痒,继服上方去苍耳子加天冬9克,十剂。

六诊(121日)小腿臀部,尚留小片皮损,发痒不甚,大便略干。上方去丹皮、赤芍,继服十五剂。

七诊(28日)基本痊愈,只留小腿稍有脱屑,舌尖红,苔净,上方去大青叶十剂后全退而愈。

此例银屑病红皮症,皮损面积占体表90%,大片潮红,有大量脱屑,层层剥落,瘙痒剧甚,舌绛苔光,大便秘结,显是血热伤营,风燥耗阴之证,重用大剂生地、丹皮、赤芍、丹参、紫草等以凉血;元参、麦冬、麻仁等以滋阴润燥;大青叶以清热;参用白藓皮、地肤子、苍耳子等以止痒。经治两月,始终以上方为基础增减,病情逐渐减轻,直至痊愈。

  银屑病论治

银屑病,中医列入风门或癣门。统称白疕风。由于皮损匡廓清晰,脱屑层层,又有松皮癣”“白壳疮之称。

血热为本病的主因,由于平素血热,外受风邪,而 而血热生风,风盛则燥,故皮损潮红、脱屑;风燥日久,伤阴伤血,而致阴虚血燥,肌肤失养,故皮肤干燥,叠起白屑。


银屑病[辨证论治]

内治法:
(一)血热型:多见于银屑病进行期。由于血热内盛,外受风邪,伤营化燥。证见:皮损发展较快,呈鲜红色,不断有新的皮疹出现,心烦、口渴、大便干。脉弦滑,舌质红紫,苔黄。

治宜凉血、清热、解毒为主,以土茯苓汤(经验方)。

药用:生地30 紫草15 生槐花30 土茯苓30 蚤休15 白藓皮15 大青叶15 山豆根9 忍冬藤15 生甘草6 水煎服。

(二)血燥型:多见于银屑病静止期。

证属:风燥日久,伤阴耗血。证见:病久不退,皮肤干燥,呈淡红色斑块,鳞屑层层,新的皮疹已出现不多。脉弦细,舌淡,苔净。治宜:养血活血,滋阴润燥。

药用:生熟地(各)15 当归12 丹参12 桃仁9 红花9 元参9 天麦冬(各)9 麻仁9 甘草6 水煎服。

(三)风湿型:由于风湿各,伤营化燥。

证见:周身泛发皮损,并见关节疼痛,尤以两手指关节呈畸形弯曲,不能伸直。脉弦滑,苔薄白腻。治宜通络活血,祛风除湿。

药用:桂枝9 当归12 赤芍12 知母9 桑寄生9 防风9 桑枝15 怀牛膝9 忍冬藤15 络石藤9 鸡血藤30 甘草6 水煎服。

毒热型:

证属:风湿热之邪,郁久化毒。证见:身发皮损,两手掌皮肤深层起脓疱,脉弦滑数,舌红,苔薄黄。治宜理湿清热, 搜风解毒。

药用:乌蛇9 秦艽9 漏芦9 大黄6 黄连9 防风6 生槐花9 土茯苓30 苦参9 苍白术(各)9 白藓皮9克。

丸剂:为便于患者长期服用,(一)、(二)两型患者根据上述治疗方药的筛选,配制成土地茯苓丸(67)、山白草丸(68)两种药丸,可选用一种,每日二次,每次服三丸。
二、外用药:1、急性进行期的皮损,可用玉黄膏(10730克加入黄柏末9克,调和成膏,外搽,每日12次。2、静止期的皮损,可用红粉膏(112)或红油膏(113),外搽,每日一次。注意事项:在开始使用药膏时,最好选一小块皮损试擦,如无过敏现象,再涂搽别处。应随时注意观察,尤其对大面积皮损应慎用。


   疹(二例)

[
例一]  ××,男,16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382日。
主诉:躯干、四肢出现斑次,瘙痒两周。

现病史:两周前先于腋下发现两片斑疹,渐在前胸、后背及腹部亦出现同样小片皮损,轻度瘙痒,继之四肢出现成批小片斑疹,发痒较重,曾在附近医院医治,内服抗过敏药,外用炉甘石洗剂,未见效果。

检查:躯干、四肢可见多数类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之斑疹,附有细薄鳞屑,皮疹排列与皮肤纹理一致。

中医诊断:风热疮。

西医诊断:玫瑰糠疹。

证属:血热内蕴,外受于风。
治则:凉营清热,活血消风。

药用:生地30 赤芍9 当归9 荆芥9 防风9 蝉衣6 桃仁9 红花9 白蒺藜9 知母9 生石膏30 生甘草6 四剂水煎服。

家属来诉服药四剂后即愈。


[
例二]  ××,男,27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631日。

主诉:身上起皮癣发痒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发现在胸前有两片钱币状红色皮疹,稍有鳞屑,轻度痒感。两天后很快在上半身前胸后背,密布同样皮损,瘙痒明显,晚间影响睡眠。曾在本单位医务室服扑尔敏,、未见减轻,转来我院门诊。

检查:胸、腹及背密布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呈椭圆形或类圆形皮疹,长轴与皮肤纹理一致,表面附有糠秕样鳞屑。

脉弦滑,舌质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风热疮。

西医诊断:玫瑰糠疹。

证属:血热内盛,外受风邪,闭塞腠理而成。

治则: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药用:生地30 当归9 赤芍9 紫草15 生石膏30 荆芥9 苦参9 地肤子9 蝉衣6 白蒺藜9 生甘草6克。

外搽九华粉洗剂(160)。

二诊:(33日)药后上半身皮疹红色趋淡,蜕皮,发痒减轻;但双大腿又起少数皮疹。嘱继服前方三剂。

三诊:(36日)三日后胸、背皮损逐渐消退,但两大腿皮疹反加重,瘙痒甚剧。舌质红,苔薄布,脉弦细滑。仍予以前方三剂加白芷4.5克。
四诊:(39日)上半身皮疹已全消失,皮肤稍痒,大腿皮损未再新起,仍觉瘙痒,大便较干。前方三剂加大青叶9克。

五诊:(313日)药后来诊,两大腿渐见蜕皮,痒感已轻,继服前方三剂后治愈。

玫瑰糠疹是一种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发生原因不明。中医诊为由于血热受风而成,称风热疮或称血疳。多发于春秋两季。一般认为病程经34周不治亦能自退,但亦有历五六个月犹不退者。瘙痒程度亦因人而殊。中医认为剧痒者,乃风重之故,治疗原则着重凉血清热,佐以活血消风。临床证明如配合服中药,可以起缩短病程,减轻痒感,皮损较快消退等作用。

 

多形性红斑(二例)
[
例一]  ××,女,15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31129日。
主诉:每年秋冬脸面或手背出现红斑已五年。

现病史:五年前,冬天开始于脸面额部出现两片红斑,约经一月后消退。以后每年秋冬二季即复发,多发于颜面及手背部,有时每年发作二、三次/今年2月开始又复发作。

检查:双手背可见类圆形暗红色斑丘疹多片,如钱币大小,中心起疱如虹彩样。

脉弦细水长流,舌质淡,苔薄白。

中医诊断:猫眼疮。

西医诊断:多形性红斑。
证属:风寒外袭,营卫不和。

治则:升阳散风,和营活血。

药用:升麻9 羌活9 白芷6 防风9 当归9 红花9 赤芍9 连翘9 甘草6 五剂水煎服。

二诊:(126日)服药五剂后,手背红斑,基本消退。

胃纳欠佳。宗前方加陈皮9克、茯苓皮9克,水煎服。五剂后皮疹完全消退。

1975
8月追踪来诊,诉1974年又发作二次,按上方服二剂后即见消退。

 
[
例二]  ××,女,38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2313日。

主诉:脸面,耳部反复出现红斑水疱已七年。

现病史;从1965年起在脸面、额部、耳、项等处,反复出现红斑水疱,无自觉症状。即往在外地××地区医院治疗,曾口服强的松、抗炎松、保泰松等药物,服药期间红斑消退,但不断复发,时轻时重,迄今不愈。

检查:在前额可见类圆形指头大小三片鲜红色及紫红色斑丘疹,中心有小水疱。

舌质红,苔薄白腻,脉细滑。

中医诊断:红云风。

西医诊断:多形性红斑。

证属:心经血热,脾经蕴湿,复受风邪。

治则:凉血清热,健脾利湿。

方药:生地30 丹皮9 赤芍9 苍术9 茯苓皮9 泽泻9 木通3 连翘9 生甘草6 四剂,水煎服。

二诊;(317日)额部红斑犹未消退,苔腻已化,脉如前,改拟通络和营。

药用:当归9 连翘9 赤小豆9 茯苓皮9 大枣5 潞潞通9 四剂水煎服。

三诊:(324日)前额红斑渐趋色淡消退,左颈皮损又较明显。前方加桂枝9克,服四剂。

四诊:(329日)前额红斑此退彼起,苔薄黄,脉滑数。治拟活血消风,清热解毒。

药用:归尾9 赤芍9 红花9 升麻9 羌活6 白芷6 防风6 银花9 连翘9 生甘草6 七剂水煎服。

五诊;(513日)隔月余来诊,称药后皮疹已完全消退,近四天来又见复发。嘱仍服前方。服五剂消退而愈。

1975
5月追踪,称7273年内尚有间断复发,发病后仍服上方后即消退,1974年到现在已不复发。

[
按语形性红斑好发于春秋两季。常于二、八月雁来时发病,中医有雁疮之称。亦有冬季发病者,类似冻疮,中医又称寒疮,典型的皮损常为紫红色斑,中心有水疱略凹陷,呈虹膜样,中医亦称猫眼疮。好发于脸面,手足背及四肢伸侧,重者可波及全身。临床辨证可分下述两型:

(一)风热型:证属风热伤营,血郁成斑。多于春秋发病,发于脸面及四肢,斑色鲜红或起水疱,略见瘙痒。脉弦滑,苔薄黄。治宜散风清热,活血消斑。方用升麻消毒饮(49)加减。

(二)风寒型:证属风寒外袭,寒凝血瘀,多发于寒冬之季,病发于肢端、耳边等处,斑色紫红或暗红,类如冻疮。脉缓苔薄白。治宜温经通络,活血和营。以当归四逆汤加减。

方用:当归12 桂枝9 赤芍9 细辛3 潞潞通9 赤小豆9 甘草9 青葱1  大枣7枚。

结节性红斑、硬结性红斑(二例)
[
例一]  ××,女,31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916日。
主诉:两小腿反复起红疙瘩,肿痛,已两月余。

现病史:两月前,曾患感冒发烧,退烧后两下肢发现有红斑结节,走路痛,就附近医院治疗,有消有起,反复不愈,转来我院要求中医治疗。

检查:两小腿伸侧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的鲜红斑块六、七处,灼热感,结节如樱桃大至指头大,触痛明显,行走不利。

脉滑数。舌质红,苔薄黄腻。

中医诊断:梅核丹。

西医诊断:结节性红斑。

证属:湿热下注,气滞血瘀。

治则:通络祛瘀,佐以利湿。

药用:地龙9 鸡血藤15 归尾9 红花9 牛膝9 香附9 赤芍9 泽兰9 茜草9 生苡仁9 王不留行9 黄芩9 五剂。

二诊:(921日)药后红斑基本消退,大便不早,脉滑,舌苔黄腻已化,前方去黄芩、苡仁,加桃仁9克,服五剂。治愈后未再发。


[
例二]  ××,女,38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633日。

主诉:两小腿反复起红斑硬块已五年。
现病史:1971年春节后,两小腿后侧起指头大硬结三个,因无痛感,未予处理,后硬结增大。经××医院诊断为硬结性红斑,治疗数月后渐消,但每年逢春即复发加重,迄今不愈。

检查:两下肢屈侧足踝上方,各有34个,35厘米大小的暗红色硬结斑块,中等运载,轻度压痛,左小腿留有暗褐色萎缩性疤痕一处。以往有肺病史,月经愆期,营养不良,面色无华,脉细无力,舌淡苔光。

中医诊断:瓜藤缠。

西医诊断:硬结性红斑。

证属:气虚血瘀,瘀阴经络。

治则:补气活血,通络祛瘀。

方用;黄芪12 当归9 赤芍9 红花9 鸡血藤30 川芎6 丹参12 香附9 茜草9 怀牛膝9 七剂。

二诊(310日)药后硬结较小,已无压痛,前方加陈皮6克,嘱服十剂。

三诊:(321日)硬块明显缩小,面色转红,前方加王不留行9克,七剂。

四诊:(329日)硬结继续消退,月经来临。继前方10剂。

以后用前方增减,调治两月后,硬结全消。一年后追踪未复发。

[
按语]结节性红斑及硬结性红斑,都发于腿胫,类似医籍所载的瓜藤缠。中医因其结节如梅核,色红漫肿,称为梅核痈,或梅核火丹。

由于湿热下注于血脉经络之中,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则血瘀,瘀阻经络,不通则痛,瘀乃有形之物,因此结节如梅核。结节新起 焮红,热甚则灼热而肿,湿甚则腿 跗浮肿,瘀久则结节趋势于黯紫。

本病以女性患者为多,谅因妇女以血为本,不论月经,胎孕、产褥,都是以血为用,动易耗血,冲任受损,气血不调,血病则气不能独化,气病则血不能畅行,气滞则血瘀,营卫失和,易受外邪,而成此病。

本病多绕胫而发。结节性红斑,常见于胫前,偶见于臀部及上臂等处,结节枚数不定,大小不一,结节多则痛楚,腿 足浮肿。硬结性红斑多发于腿后,形似牛眼,根脚硬肿,轻则色紫,重则色黑,日久或见溃破,疮口黯紫,脂水浸渍,久不收敛。

治疗本病应多从血分来考虑用药。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曾提到既已成瘀,不论初起已久,总宜散血,散瘀去则寒、热、风、湿均无遗留之迹矣。因此治宜通络祛 瘀,行气活血为主,以通络活血方。

方用:当归尾 赤芍 桃仁 红花 泽兰 茜草 青皮 香附王不留行 地龙 牛膝各9  水煎。

本方以青皮、香附行气,气行则血亦行,归尾、桃仁、红花、王不留行破血祛 ,祛赤芍凉血,泽兰、茜草活血通络,行消肿,地龙通经络,牛膝引经下行。

加减法:1、结节初起,焮红赤肿,小便黄,大便秘,舌质红,脉滑数,加生地、丹皮、大青叶、银花以凉血清热。2、斑块大,色黯紫,舌质淡,脉细滑,加麻黄、桂枝以温经通络;久而不散加炙山甲、海藻、山慈菇以软坚散结;溃而难敛加党参、炙黄芪、熟地以培补气血。3、足踝浮肿,久而不消者,宜重用黄芪、防已、陈皮,以行气利水。4、关节酸痛加威灵仙、秦艽、木瓜,以祛风胜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