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合格处置 职能:企业应对各种不合格加以控制,以减少产品不合格、操作不符合要求、员工行为存在产品质量风险等。不合格处置包括对产品不合格的处置、操作和行为不符合要求的处置等。范围包括库存物料、在制品、产成品、外购零部件、不可用工装夹具、不可用设备、不可用文件及导致产品质量的员工行为等。
不合格处置管理包含十个管理细节及要点,分别是: 不合格分类:企业对各种可能导致产品质量问题、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或者引发问题的行为等,按性质、发生场所、引发的问题等,进行分类制定管理规则并将相关要求用文件固化。 产品不合格判定:企业应明确产品不合格的标准判定方法,针对不同的生产环节、产品特征,不合格判定应具体、针对性强且要求确定易于理解。不合格判定,可以通过观察、检验、试验、标准对照等判定。 产品不合格处置:针对不合格产品的可用状态,确定明确的处置方式和程序,包括可回收利用、可出售废品、不可出售废品等。产品不合格处置的申请、处置、记录和处置后帐务处理,都应有明确规定。 设备工装不合格判定:设备与工装一旦无法正常用于生产,应确定不可用的判定分级要求。一般的明显不合格如何判定,需要通过试验或技术手段确定的不合格如何判定,判定分级应明确不合格确认权限。 设备工装不合格处置:针对不合格设备工装的可用状态,确定明确的处置方式和程序,包括维修使用、可作为废品出售、作为无法出售废品等。不合格处置的申请、处置、记录和帐务处理,都应有明确规定。 原辅物料不合格判定:采购物料与外购品一旦无法正常用于生产,应确定不可用的判定权限分级要求。如明显不合格如何判定,需要通过试验或技术手段确定的不合格如何判定,以及由哪一级人员确认不合格。 原辅物料不合格处置:针对不合格物料或外购品可用状态,确定明确的处置方式和程序,包括可退回、可降级再利用、需作为废品出售、需直接报废等。不合格处置应有明确规定。 不可用文件处置:现场不适用文件、修订/变更后的旧版本文件、涂抹修改的文件等文件不可用状态,应制定明确的处置方式和程序,包括回收、处置、更新等。不相同的停用文件处置的方法应有明确规定。 不合格行为记录:针对观察、检查、检验、数据统计等方式,发现任何可能影响设备、产品、物料等的合格状态的行为,都应及时记录并由上一级管理人员确认,作为不合格行为管理的统计分析数据来源。有关不合格行为的种类、记录和确认、数据信息的收集流转和分析等,都应有明确的规定作为依据。 处置规则:企业应建立各类不合格处置的责任履行要求,包括岗位责任、处置程序、记录和反馈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