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的发力秘诀

 潘生图书馆 2013-05-07

太极拳的发力秘诀

 今天给大家讲讲太极拳的发力秘诀;这种秘密,现在大多数练武的人都不知道;如果懂得,并能够练出这种发力方式,一般练外家拳的人就不是你的对手了。不过,很遗憾很多练太极拳的人,也从来不知道这两种发力方式的差异;因此现在大多数所谓的太极拳,实际上练的就是连外家拳都不如的体操拳,表演拳等等。这种发力方式是区别太极拳和普通外家拳的一个重大差异。甚至我知道一些优秀的外家拳(如少林派的高级阶段),也是采用这种发力方式的。
  
  太极拳和外家拳发力方式的区分,不在于招式动作有什么不同。其实他们的目的是完全一样的---实现更快,更有力量,更准确地击中对手。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他们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训练要点和方式。
  
  一:发力的中心点不同;以西方拳击散打为代表的外家拳,用的是腰胯力。这是人的惯性思维,符合人的常识反应和习惯。没受过良好武术训练的人,只会用胳膊力,只有手上的一点点力量,最多加上肩膀的摆动力量,基本上发不出多少力量,不容易伤人。因此常见普通人打架,看起来很凶,你来我往的打一场后,只会造成一点皮肉伤,不会有什么实际的损害。但是如果善用腰胯力的人出手,一旦被击中身体的重要部位,就很可能受重伤甚至死亡。因此,善用腰胯力的人,也是很有杀伤力的。当然,要把腰胯力很好的使用出来,需要大量的重复训练,建立习惯。如果有一个好老师,一般来说,一两年就可以培养出来一个优秀的外家拳杀手了。
  
  真正的太极拳,以及中国真正高深的外家少林拳等传统拳术,发力方式都是用丹田力。也就是说,发力的来源不是用腰胯的扭转而实现的,而是用小腹中的丹田作为中心,力量像是爆炸一样的传递到四肢上用于打击对手;因此有些拳派,也称这种力为爆炸力。如太极拳经言:如巨炮摧薄壁巨炮是指巨大的爆竹,非大炮也),用来形容这种力的发力,就如同丹田内发生爆炸的时候向四面八方炸开来的感觉。有时候这种发力又被有些拳派称为整体力,如形意拳等。因为说不清到底由身体的哪个部位发出这种力量,需要动用全身的肢体互相配合,整体地全身一抖动,才能够发出来。一些传统武术门派,把这种发劲的方式,形象也很粗俗地称为狗抖擞劲。张三丰太极拳经中说:这种发力就是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因为在使用这种力量的时候,会不自主地出现哼哈的声音。
  
  这种力量的最大好处是发劲短,快且猛烈,可以发出咏春寸劲这样根本不用腰胯,外形不动,但是打击力量却很强大的拳。实战意义上,如果懂得这种发力方式后,能够以外家拳想象不到的速度和力量以及方位,发出沉重有力的拳来。
  
  同时,也因为需要的发劲距离很短,因此可以在很快的时间内再度发动攻击,因此发拳很猛烈;可以在外家拳手无法理解的距离和方位上发出力量来。因此古人记载中说:一旦学会这种太极拳,得其一二,已足胜少林。(不过估计也是目前这种一龙式的少林拳,我知道古代真的少林拳,集刚猛和柔软灵巧于一身,是很难对付的)。
  
  要想感受这种丹田力也不难。比如一个人被对手压倒在身体下面后,我看到的大多数拳台对抗中,由于失去了平时发力的支撑姿势,往往双方都不太能够有效地击打对手,即使打上去看上去也软绵绵的,没有力量可言。如果是懂得用丹田力的人,可以在这种狼狈处境下轻松击出强大的力量来,很快就把对手击昏的。
  
  你想试验一下你是否懂得丹田发力也很简单:两人很近地,面对面双脚平行站好,两只手也平行放在对方肩膀上,不准收回手来,也不准转动身子;在身子站直站正的情况下,要求手从对方肩膀上直接击打对方的头部。如果你只会外家的腰胯力,就样的姿势基本上不可能发出有力量的拳。但如果懂得发丹田力,一下就可以把对方轻松击倒,击昏!这就是差别所在!
  
  因此外家拳手对打中互相搂抱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双方都无法击打对方。如果你遇到的是太极拳手,跟他搂抱在一起的时候就要倒大霉了。实际上太极拳手作战的时候,就是要求尽可能贴近对方来打的。目的不是为了摔倒对方,而是让对方处于无法发力的状态,同时自己可以任意施展。
  
  二:打击的目标不同:外家拳打击的目标是直线和点状目标,太极拳打击的目标至少是一个平面,高级选手则是立体的。
  
  外家拳攻击前已经锁定了目标,很像是用枪瞄准一样。如果你一旦被瞄准锁定后,被击中的话是会造成很大伤害的。因此外家拳手对打的时候为了避免被打击,往往喜欢跳来跳去的移动,就是要造成对方无法瞄准锁定后出手的机会。的确,外家拳手对于一个不断晃动的目标是很为难的,往往只好等待对方停下来的机会才出手。而太极拳偏偏喜欢在运动中出击。
  
  外家拳出拳的时候,一开始就是用猛力发出拳来,加上惯性和腰胯的扭转力来打击对手。虽然这种拳的威胁虽然也很大,但是有两个致命的弱点:
  
  第一就是时间惯性太强,因此在时间上相对容易预防和躲过去。
  
  第二就是空间局限性大。只要把身子闪转到另外一个方位,甚至改变打击的距离,他们的猛烈打击就会落空。最要命的是:如果对战中了解了对手出击的征兆模式,在对手刚出击的时候也出击,并转换一个很小的角度避开其攻击的路线,就可以让他们自己送上门来挨打”---在身体的运动和变化中捕捉战机和出击。这就是武当派彼不动,己不动,后发制人的对战秘密。
  
  太极拳出击之前是没有目标的,拳经云见空不打见实打。实际上太极拳在出击的过程中是不发力的(柔弱,无为),而且出手的目标是一个片状的区域;期间随时都准备改变方向。只有到了最后对方身子已经死了(见实了),才会针对对方的弱点和空虚的地方出击,手落到对方身上的时候,才突然发出短促而强大的打击力来。
  
  而且,太极拳打击的重点,是要破坏对方的重心。就样就有两个好处:
  
  第一就是当对方重心受打击的时候,他是无力组织还击的,这样自己就是最安全的。我们常常看到拳击比赛中两人同时互相打击,你一拳来我一拳去的互殴。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打击到对方的重心,因此即使被打了,还是有机会还击的。而遇到太极拳手,即使你被打的时候已经在出手还击了,但是一旦中招后自己的身子将立即失去重心,你的打击就自动无效了。因此,首先打击和破坏对方的重心,是自我保护的需要。拳经云守中,用中就是这个含义。
  
  另外,打击对方的重心,可以让对方很快倒地,失去战斗力,不需要双方花很多时间缠斗。因此大家看到的古代太极拳记录,都说交手的场面是犯者立仆”---进攻者马上就会倒下去。这四个字,就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是后发制人,第二是打击对方的重心
  
  三:打击中依靠的支撑点不同。
  
  如果留心外家拳的攻击发力动作,就会知道:他们在击拳发力的一刻,是依赖双脚站稳身子,成一个人字桥形支撑的样子。如果不让他们这样做,他们就无法发力。这也是一般人的习惯,一旦发力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一定要两脚站稳才行。南拳一派,注重练硬桥硬马,特别注重马步桩,因此就知道他们这一派就是典型的强调腰胯发力的拳派,不是太极拳。
  
  然而,太极拳把这种支撑发力的动作称为双重,是违反太极拳拳理要求的。太极拳要求无论是否发力,重心都只能有一个点,分别在两足之间不断转换。因此,太极拳真正发力打击对手的一刻,实际上是单足站立的,不允许出现双足鼎立的情况。
  
  大家可以试试看,用一个脚站着,试图用双手分别发力打沙袋试试。大多数人是无法发力的,因为这个动作不能够让你转动腰胯来发力。只有懂得丹田发力的武者,才有可能单脚站定,双手轮流地,连续地,轻松地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出强大的摧毁性力量来(转帖注:这个不懂,也不太好理解,希望罗老师释疑)。这种太极拳的力量,不一定比腰胯发力的力量更大(据说到了某种阶段后会无坚不摧,但我目前还没有实证,不敢说一定是这样的)。但是由于它转换很快,而且喜欢找对方的弱点下手,已经足够造成很大的打击力,因此似乎也没有必要强调如同钢铁一般的力量。它的主要优势是灵活机动,变化多端,令人防不胜防,而不是力量的刚猛。
  
  大家了解了这个原理后,就知道武僧一龙号称咏春拳传人是有问题的。因为他根本就不会这种丹田发力的方式,没有资格认为他掌握了咏春拳等中国传统武术。因为他依然只会采用腰胯摆动力来进攻和防守,最多只是一个散打选手,而不是中国传统武术传人。他没有资格来代表中国武术。
  
  也提醒各位有心习武的人:别以为打打木人桩,练练桥手,就认为是练咏春拳了。咏春威力的奥秘,来自于在的修炼,而不是招式奇特等在的东西。如果不懂今天我说的丹田发力模式,就没有资格称自己懂得中国传统武术。电影【咏春】中的快速打击对手几十下的模式,看上去很好看,其实真打绝不可能是这样的;最多只是练法。其实恐怕练法都算不上,只是表演法。因为真想练出丹田力,是不可能这么快速的练习发劲的,相反,要很慢的发力才行。
  
  实际上,懂得丹田发力的动作后,什么拳的招式都可以模仿,而且比别人模仿得还像一些。太极,形意,八卦的出手,莫不如是,只是细节和方位手法略有不同。甚至你可以博采百家之长,连外家拳的动作方式都可以学;但是骨子里用的基本功依然是丹田力。可能有点像金庸的无相功一样,是一种基础性的东西,可以融合一切武功。因此具体招式并不重要。
  
  四:内家与外家发力的时机不同
  
  外家拳的发力,由于是双足站稳,因此是要求身体有稳定性。因此,外家拳的发力的时候,仔细观察都是下盘先站稳,再出手发力的。不信大家可以拿录像来一节节的慢放动作看看。即使他们的上身在动(主要是腰胯的转动),双手在轮换出拳,但是下盘往往喜欢稳稳地站着不动。否则他们就无法发出有力量的拳来。外家拳注重练桩功,现在称为练习下盘稳定,其实就是为了有效发力而训练的桩架
  
  太极拳则恰好相反:太极拳虽然也要求练桩功,但是与外家练法很不一样。外家拳是为了站稳身子而练习桩功,求稳定性;而太极拳练桩功,是为了让身子适应更快速的变化,求灵活性。
  
  对战时,即使太极拳手上身看起来没什么动静,他们的下肢或内在的阴阳也是在不断地转动变化的,特别强调下身的灵活度。如上所说,太极拳是采用单重的发力方式,两脚之间要不断转换重心。因此,您一下子就能够理解过来:太极拳是可以在运动过程中发力的独特拳种---这也就是追求必须练出丹田力的目的。否则就失去了太极拳的意义。
  
  实际上,太极拳要求必须在运动变化中出击和发力。一旦你了解到是这种发力的模式,你可以想象太极拳变化会有多快,出手会让人多么的难以捉摸。有些人以为太极等太极拳是以慢打快的,完全就是不懂内家。太极是慢练快用的拳,慢慢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如闪电一样的。如果一个人打太极,动作不会快到让人看不清的话,他练的就绝对不是真太极。
  
  如果把外家拳比喻为大炮发力模式的话,就理解了外家拳需要身体在做炮架子支稳,手再稳定地一炮一炮的打拳。而太极拳是不需要炮架子支持的,甚至会以敌人为炮架子来承力发力。攻击时特别像水一样不断对围绕对手冲击,直到对手倒下为止,中间不会给对手停顿还手的机会。当然,实际上你不会看到太极拳手围着对手打几十拳的情况,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两下就倒下了;但是必须要养成像水一样不断在运动中攻击对手的拳意。拳经说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十下
  
  了解了这个原理,你就知道了:假如你看到真正的太极拳手与人作战,很可能他的身形像是风一样快速转动的,忽左忽右,忽前忽后的捉摸不定。绝对不会像是某些视频表演的一样,大师端端正正的站着,等对手冲上来攻击时,轻轻一出手就打得对手东倒西歪,连退几十米后跌倒在地。这只是在表演大师功力强大的美好形象,不是真的太极拳术。(参见这种太极大师的风采,这种人国内很多的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1527910o1p144.html
  
  孙禄堂当年的外号是活猴,这是一个有真功夫的人,你完全可以想象他的外号来历绝非虚言。另外一个民国高手薛颠,也是身形闪动快速莫测,号称如同鬼魅出没一般,普通人根本就看不见他变转身形的一瞬间。因此,普通人跟他打,根本就没有机会出手。这就是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快!
  
  五:如何理解太极拳的穿透力。
  
  很多人都知道,太极拳有内力,这种内力作用到身上后容易给内脏造成强烈的震动而受伤。的确是这样的,太极拳一旦作用到身上和大脑部位,的确容易造成内伤。这是不是一种很特别的超自然现象呢?
  
  我个人认为不是,当然,不排除有一些神功。因为我见过一些高手的记录,似乎他们能够发出一种我无法理解的力量来。但是普通的太极拳所发的内力,其实并不稀奇,依然是丹田力。由于这种丹田力的爆发速度特别快,(也就是劲特别脆);一旦全力发出,作用到人体的重心上面后,由于对方无法通过身体的移动来消解力量,因此力量很容易透进身体,造成内脏的伤害。因此大家会以为有什么神奇内力存在,难以解释。一些骗子借机利用人们对太极拳的神秘心理,故意玩什么神拳,一碰就把人打倒,还不伤人;完全违背了力学原理。
  
  外家拳则不一样,因为要借助身体的摆动扭转来发力,因此速度上相对一定比较慢,相对容易躲闪一些,因此不容易出现力量集中,透进身体打击部位的情况。同时,外家拳一般不善于打击对手的重心,因此身体也会通过自动反应来卸掉力量,因此看起来似乎对人的伤害不大。拳手对阵往往你来我往的可以打很多回合,而太极拳基本上一个照面就完了,一点也不好看。
  
  不过,细心的人会发现,搏击中有时会出现“KO”的情况,一个看起来并不严重的出拳,却把对手一下打到了。这就是因为对手在中招的时候,身体没有自动地移动来卸掉力量,一旦身体完全承受了直接的打击,也会造成严重伤害的,甚至会当场死亡。太极拳无非是利用了这种原理,专门在对手无法继续躲闪的时候--身体僵死的一瞬间发力;当然看上去打击的效率很高。其实用力的本源是一样的。只是善用时机而已,也证明太极拳对于人的悟性要求较高,不研究对手,只知道乱打的人,是不可能提升功力的。
  
  以上介绍的这种太极拳的发力模式有没有缺点呢?
  
  当然有,就是很难练。因为没有可以看得见的外形,只有练习者通过自己的体悟来慢慢体会,这也是被称为内家的原因---看不见的东西在起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悟性阅历不够的年轻人,基本上不会有人懂得这种劲力的使用。
  
  不过,如果有名师教授的话,也不见得需要老了才练出来。估计学堂的学生们18岁以后就可能掌握这种发力模式了。当然不是所有,而是一些有悟性的,喜欢武术,喜欢用心的孩子才有可能掌握。其他学生可能需要心性慢慢的修好以后才行。
  
  对了,这种太极拳劲路,最奇怪的地方就是:心性修为不好的人,似乎怎么都练不出来。有人学了几十年的太极拳,老师也不错;但是就是自己没有练出来。古人说:练武先习德;心静的人,心态稳定良好的人,才有可能练出这种功夫。看来是真的有这种情况。
  
  可是练外家拳就不一样,只要愿意下死功夫死练,似乎都能够出一些成绩;很多人越练越暴躁。心性和武德不好,个性急躁的人,也可能练出强大的功夫来。
  
  内家,外家,的确有很多细微的区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