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故事大道理】“淘宝第一村”传奇

 我是凡人不是仙 2013-05-07

1、“淘宝第一村”传奇

  几年前,东风村还是东北一个默默无闻的贫困村庄。后来,在一名返乡大学生的指引下,当地农民纷纷“放下锄头,拿起鼠标”,坐在家里当起了网商。他们把土特产、小挂饰、时尚家具等,卖遍全国乃至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发展到今天,这里已经有1200多家网店,年销售额达4亿元,堪称中国“淘宝第一村”。

  2011年8月中旬,记者到江苏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采访孙寒时,惊讶地发现,这个名扬全国的“淘宝村”展现的景象,已经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传统乡村的印象——中午走进东风村,空荡荡的巷陌难觅人迹,侧耳细听,一幢幢楼房里传出的却都是包装快递时撕胶带的“刺刺”声,以及噼里啪啦敲键盘的声音。傍晚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驻扎在当地的18家快递公司统一在该时段出动,把车开到家家户户门口取件。成千上万的快递包,被工人们一个个装上卡车,运往国内外……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穷的“垃圾村”,人均收入少得可怜,如今的东风村却富甲一方。

  而带领乡亲们掀起“网络创业革命”的,正是孙寒这位80后小伙。

  2005年7月,孙寒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返乡后,就业无门的孙寒每天烦恼不已。为了排遣心底的苦闷,他决定给自己的电脑装上宽带。但当时东风村还没有通网线,孙寒就天天跑到镇上的电信局软磨硬泡,最后人家终于答应给他安装。

  成天闷在家里玩电脑的孙寒,成了父母的一块心病。在他们看来,这台电脑就是儿子不务正业的铁证,“每天没有进账还要花电费”。但正是这台破电脑和一根网线,让孙寒找到了“农二代”的新鲜生存方式——在乡村做电子商务。

  一次,孙寒批了30张话费充值卡在网上卖,没想到两天即售罄。这让他开始对电子商务感兴趣,觉得它可以成为自己的谋生手段。2006年5月,孙寒正式在淘宝上开起了网店,经营一些小饰品和小挂件。他找到全镇唯一的快递员,在人家路经的时候,付一些提成,求对方帮忙带货到宿迁,通过那里再发向全国。

  像所有初开网店的人一样,小孙每天守候在电脑前,哪怕吃饭时都不敢离开,生怕错过生意。阿里旺旺的“叮咚”声,甚至经常出现在他的睡梦中。但由于小饰品利润薄,尽管孙掌柜在网上做的很卖力,每月也只能赚到两千元钱。当年年底结婚后,他这笔收入养家都吃力。

  一天,在陪妻子看经典韩剧《浪漫满屋》时,剧中唯美浪漫的家具令孙寒目不暇接。他不时地惊呼:“快看快看,这件可折叠的家具轻巧又时尚,多漂亮啊!”韩剧迷妻子显然早已司空见惯,她淡淡地说:“韩式家具本来就和韩剧一样充满美感和浪漫,少见多怪。”此后,孙寒开始在网上狂看韩国片,结果发现正如老婆所言,剧中出现的家具竟然都那么精美!

  “我何不找人制作出电视剧中的韩式家具,在网上销售呢?现在国内的韩剧迷越来越多,如果能通过这些浪漫家具,让大家‘住进童话般的韩剧世界’,产品一定会热销!”瞬间冒出的创业灵感,令孙寒感到兴奋不已。

  创意网店走红,村庄宅男变身百万富翁

  在网上调查后,孙寒发现韩式家具已经引起了众多都市白领的关注,尤其是一些女性韩剧迷,都曾发帖寻问过:在哪儿能买到某某电视剧中的韩式家具?但这种家具在国内还很鲜见,网上更搜不出一个卖家。孙寒不由坚定了创业信念,开始在全镇范围内寻找技术高超的木匠谈合作。

  但令孙寒失望的是,连续询问了三四十位老木匠,甚至连制作骨灰盒的人都找过,可大家无一例外都回绝了他。后来几经努力,终于有一位东风村的木匠师傅,碍于情面,决定“陪他玩玩,卖不掉就算了”。一开始,孙寒不敢做大件,先让老木匠做了一套漂亮的韩式收纳架。而且他并不是纯粹的仿制,还在细节上做了一些改进。“比如韩剧里的收纳架在接口处用螺丝固定,我改成了卡扣设计,这样更实用,更美观,更容易组装,也适合拆开来运输。”

  外部结构做好后,配件之间的连接卡扣到哪里能买到呢?从沙集镇到睢宁县,再到遥远的南京,几天后,孙寒终于找到了满意的零配件,他和木匠一起赶紧将家具拼凑起来。看着神似韩式家具的时尚收纳架,小伙子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见效果不错,他又让老木匠和他儿子制作出了线条优美的情侣沙发、充满田园气息的壁柜等韩式家具。为产品拍照时,孙寒专门请来了在镇上开影楼的朋友。然后,他把照片传到淘宝上,并配了一段颇能“勾引人”的宣传文字:亲们,不用再对着电视艳羡韩剧里的美丽家具了,如今你已经美梦成真,赶紧淘回全套的温馨韩式家品,打造韩剧里的童话宫殿吧!

  让孙寒惊喜的是,两天后就有一位北京顾客,一下买走了他三件产品。小孙粗算了一下,去掉成本,利润竟高达100%。

  由于孙寒生产的韩式家具简约时尚,售价又很低,满足了都市白领兼顾时尚和实用的需求,渐渐就在淘宝网上“火”了起来,第一个月的销量竟高达2万多元。

  在孙寒的艰辛的付出下,业务量开始剧增,第一年他挣了30多万元。尽管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孙寒并不满足现状。为了推出高端产品,以满足顾客们不同的消费需求,后来他又专门到河南、山东、福建等地考察,最终选定用闽北木材生产高档韩式家具。

  听说孙寒给那对木匠父子开出了每人6000元的高薪,一些曾经拒绝过他的当地木匠,此时纷纷找到小孙登门自荐。为了完成应接不暇的订单,孙寒当即从全县挑选出8名技艺精湛的木工师傅充当技术骨干,在购置相关机器后,于2007年5月成立了自己的韩式家具厂。

  发展到2008年,孙寒通过在网上卖“韩剧家具”,已经积累了100多万元个人财富。两位合伙人也迅速改变命运,住上楼房、开上了轿车。腰包渐鼓后,孙寒的眼界也逐渐开阔了,他计划着更长远的发展目标。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他的策略,也改变了整个东风村乃至沙集镇所有人的生活。

  情系乡邻,率数千农民打造个性“淘宝村”

  2008年3月的一天,忙碌了一天的孙寒从外面急匆匆地往家赶,路过一户村民家门口时,听到屋里传来激烈的打骂声和孩子的哭喊声。原来,这户乡邻由于家境贫困,右手残疾的丈夫又不方便外出打工,所以就频频上演“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悲剧,夫妇俩感情越发淡漠,“战争”成了家常便饭,这次甚至闹到了离婚的地步。

  此事引起了孙寒的深思:自己不是一直想改变乡亲们的命运,要把这座令外人嗤之以鼻的“垃圾村”变成风风光光的村子吗?眼下得付诸行动了。孙寒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何不通过向乡亲们传授电脑和网上开店的知识,让东风村进入一种“全民淘宝”的时尚生存模式呢?

  村民们一听只要买台电脑、扯根网线,就能像孙寒一样坐在家里当老板,不由都怦然心动,孙寒在自己的工厂里办起了电脑培训班,由他妻子手把手教大家登录网页、上传图片、用QQ和阿里旺旺等工具与人沟通……一些村民在孙寒的带领下,开始尝试着经营淘宝网店。

  在孙寒的带领下,东风村迅速冒出了几百家网店。随后,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电子商务迅速在当地蓬勃发展起来。2009年,更有一大批年轻人陆续返乡开店创业,其中包括一些大学毕业生。

  后来,有些村民感觉大家一拥而上卖家具竞争日益激烈,利润也渐不如以前,就在网上经营起了土特产、灯具、装饰材料、创意植物等。“这里有孙总带头谈下来的全国最便宜的快递费,需要发货到什么地区,有近20家快递公司可选择。我们开网店需要做页面美工,村子里就有专业的网页设计公司。“在东风村当网上掌柜,轻轻松松就能赚到钱!”一位返乡开灯具网店的青年说,现在村里的网络创业环境太棒了!

  为了保证规模小的网店不出村就能找到货源,村子里还陆续出现了八九家网货超市。通过这种大型超市,网商们不出村子就能看到上千种小商品的实物,拿走包含商品说明和图片的数据包挂在网上,接到顾客订单再来超市集中提货,不必为库存担忧。

  到了2010年,随着村民们开网店的经验日益丰富,以及手头资金的增多,很多原本只进行代理销售的家庭也开始尝试自产自销。很快,淘宝网简约家具交易额的80%都被春风村“垄断”,这里俨然已经成为苏北“淘宝第一村”!

  身为当地网商协会会长的孙寒知道,要想将网络开店做大做强,村民们必须团结一致,实行资源共享才行,单打独斗是成不了气候的。后来在他的倡导下,哪家一旦缺货了,村民就会打开自家的大喇叭,将需要的货物说一遍,很快就能调配到货物。每到销售旺季,东风村的“调货”声此起彼伏。孙寒还带领村民们,在网上寻找多种途径宣传自己的产品。通过促销,东风村的产品销路更广了,不仅颇受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白领的青睐,还出口到了日本、韩国、新家加坡等国。

  截止到2011年8月,东风村已有网店1200多个,家具厂100多家,注册商标200多个,从事家具生产、网络销售等人员已达3000余人,全村年营业额约4亿元。其中不少店主月赚过万,而一些工厂老板的“进账”更为可观。此外,这股“农民数字化掘金”的风潮还波及了周边村镇。

  而这位80后小伙的终极梦想,是与全村4000多名乡亲联手,把家乡打造成“网络时代的华西村”!

2、年轻的鞋匠

  和顺嘉园的门口,有一个鞋摊,摊主是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人们背后都叫他鞋匠,当面都称他师傅。除了天阴下雨的日子,王亚鹏早上出门的时候,总能在门口遇见他。而在王亚鹏晚上回家的时候,鞋匠一般都还没收摊。日复一日,一晃六年过去了,他一如既往地守候在那里。

  一天,王亚鹏的鞋绑开胶了,在他路过鞋摊的时候,便想让鞋匠扎两针。鞋摊上人很多,有的来取鞋,有的来送鞋,鞋匠对每个人都报以微笑。等他给王亚鹏缝好鞋的时候,竟然说:“活小,就不收费了。”王亚鹏自然不好意思,掏出一元纸币放在油布上,说:“这是你的饭碗呀!”他发现,鞋匠跟周围的人很熟,有些小区以外的人也提着鞋,避近就远地来到他的鞋摊。

  说也怪,按理说,他在小区门口摆摊,城管是不允许的。但王亚鹏觉得城管好像从来就没有光顾过他,他好像是享有特殊待遇一样。更让王亚鹏不能理解的是,像鞋匠这个年龄段的人,很少有人会干鞋匠这个营生。别人都嫌这活脏、嫌掉价,一般的年轻人都不愿意摆弄别人的臭鞋。而他,好像很热爱这个行当,每天都默默无闻地守候在那里,哪怕遇上没人光顾的日子。

  国庆节这天,王亚鹏从外面回来,在下车的时候,下大雨了。王亚鹏三步并做两步地往家跑,到大门口的时候,他看见鞋匠的那把遮阳伞被大风刮倒了。而鞋匠坐在雨中,身边放着一个红色塑料袋,他又将一片塑料布盖在了上面。王亚鹏见了说:“下雨了,快收摊吧!”鞋匠对王亚鹏说了声:“谢谢!”却不见他站起来。王亚鹏看见他的后背已经被雨水淋湿了,显得有些发明发亮,就催促道:“你倒是快过来,避避雨呀!”但仍然不见他起来。这时,远处一个年轻的女人打着伞跑来了。她跑到鞋匠的跟前,将伞打在了鞋匠的头上,气喘嘘嘘地说:“我来迟了。”只见女人一手打着伞,一手试图拉起鞋匠。鞋匠在配合的同时,右腿失足栽倒了。王亚鹏连忙将他拉起来,王亚鹏看见鞋匠的裤腿被淋湿了,湿漉漉的裤子紧贴在他的双腿上,双腿的轮廓便显现出来。王亚鹏发现,鞋匠的右腿细得可怜,他在站立的时候跛了一下。王亚鹏才知道,原来他是个残疾人!王亚鹏一见这种情形,便将他搀到了大门口的屋檐下。王亚鹏在放开他的时候,看见他的手里,不知什么时候提起了那个红色塑料袋。透过塑料袋,王亚鹏看见里面是一双女式皮鞋。

  王亚鹏不解地问:“这么大的雨,你老提个塑料袋干啥?”

  只听鞋匠说:“早上,小区里的一位大姐拿着这双鞋来到我的鞋摊。她说,这双鞋是她的结婚纪念物,今天是她和老公结婚五周年的纪念日,她想养护一下,晚上举行家庭晚宴时要穿它。我担心雨会把人家的鞋下湿了!”

  王亚鹏一听,鞋匠的话不无道理,便从心里敬仰起这个跛脚的师傅来。这时,雨渐渐小了,女人开始往三轮车上收拾行头。就在这工夫,王亚鹏看见妻子远远地过来了,她来到鞋匠的面前,鞋匠提起那个红色塑料袋,兴冲冲地说:“大姐,你的鞋收拾好了……”

3、妈妈,你在哪里

  又是一个阴雨天,已经好几天没看见太阳了。云铅似的沉重,压得人有些喘不过气来。唯有教室里那琅琅的读书声,好似一条清澈的小溪,弹唱着一首欢快的乐曲,时而回响在校园的上空。

  下课铃声一响,孩子们大多会拿起毽子皮筋捧着篮球飞向操场,校园里顿时就会沸腾起来。书桓有些忧郁地走到窗前,向远山眺望着,眉头紧皱,一语不发。

  语文老师看到了,不禁有些惊讶:心想,这孩子怎么了?平日里活泼开朗,一下课就会第一个飞出教室的他,今天却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遇到了什么事呢?

  老师试探着问:“书桓,你怎么不和同学出去玩呢?”他这才回过神来,看着眼前这位如妈妈般慈爱的老师,眼泪刷的流了下来。半天才嗫嚅道:我想妈妈了!刚才读课文的时候,读到那句“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我就忍不住要哭了。

  老师这才意识到,这孩子莫非有着特殊的家境。于是小心地问:你妈妈不在家?是在外打工吗? “不是,爷爷告诉我,妈妈是在我三岁的时候,就离开家了,从此再没有回来……”,,书桓小声回道,“我很想看看妈妈,哪怕只看一眼,记住妈妈的模样。”老师突然觉得自己的眼角也湿润了。这孩子又慢慢补充说:“以前我爸爸出去打工,但整天喝酒,打工钱都不够他一个人用的,去年一次喝酒后,骑摩托车把腿摔断了。现在就是爷爷在外打工赚些钱供我读书,奶奶给我做饭。”

  孩子的这番话让老师震惊了。看着眼前这个淳朴可爱的学生,心里像是被打翻了五味瓶。不禁问道:“这么多年,你没有妈妈的一点音讯吗?”

  “没有”他噙着泪回答,“要是有一点音讯也好”。然后跑回座位拿出一个日记本,悄声对老师说:“这上面有我给妈妈写的好多诗呢!”

  老师接过本子却没有勇气去翻看,只是默默地拍了拍书桓的肩,安慰道:“你只要努力学习,将来总有一天会见到你妈妈的。要记住,一定会的!妈妈也会读到你写的诗歌。”

  书桓是相信老师的话的,脸上又现出了天真可爱的笑容,和同学跑了出去。

  老师此时的心则忽然铅似的沉重,想起了班里还有6个父母离异的孩子,还有很多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孩子……

  耳边又响起了学生朗读课文的声音: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4、同学之间

  老飙和老金同是我的同窗好友。老飙名叫岳宏飙,老金名叫金永年。大学毕业后,他俩先后进入渭阳建筑设计院工作。所不同的是,老金在短短十多年内,由副科、正科、副处,一路走来,最近又升为正处,坐上了单位的第一把交椅。其职称也由助工、工程师晋升为高级工程师。老金在从政的同时,也没放弃自己的专业。他在担任副科期间,早早就获得了硕士学位,又在正科时,戴上了博士帽。而老飙,不但职务没有升迁,就连职称也停留在中级职称上再没动。我听说后,无不感慨,心想:人的命运真是没法说,尤其是同学,同在一个单位,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上下两重天,谁听了不感叹?

  我听说,老飙当年报到时给人的影响就很不好。他当时穿着一双劣质凉鞋,说是凉鞋,简直就像拖鞋一样。裤腿也一高一低,左裤腿卷得老高,右裤腿却一抹垂下,裤腿上沾满了泥巴。他上身穿一件红色背心,头顶一顶白色太阳帽,这在当年报到的大学生当中,显得有些另类。他一进单位大院,看到那栋破旧的办公楼,就说,怎么是这样一个破单位?这里有大学生吗?

  时如白驹过隙,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在即将跨入千禧年的时候,老飙突然来电话,说他在单位混不下去了,老金老是跟他过不去。我听了有些不相信。

  老飙向我诉苦说,自从他到单位以后,一直就没得到重用。尤其是在老金掌权以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报告和设计书,连本单位的评审都通不过。工作上,无论他怎么努力,老金都不满意。他还说,他不想在单位混了,想跳槽,但又没地方去。另外,他向我透露说,最近院里有两个出国的名额。他想去,但出国人员必须是专家身份才行,而自己只是中级职称,自然不够格。他想让我在老金面前求求情,最好能让他出一次国。

  我听后,觉得左右为难,但还是给老金打了电话。我想旁敲侧击地问问老金。可老金多精明,他一听,就问是不是老飙给你说什么了?我经不起老金的追问,只好将老飙说过的话全盘托出。说完后,我又后悔了,我后悔自己把老飙出卖了。但老金不愧是领导。他说,老梁你放心。我不会在老飙面前提及此事的,这点城府我还是有的。老金还说,老飙这个家伙,在你面前就这样糟贱我呀!说实话,在我的潜意识中,同学情结还是很深的。我曾经多次给他机会,想提用他,可他自己不争气,我有什么办法?别的不说,前年的三月,我将院里最好的项目留给他,想给他铺铺路,但他提不起来,按期完不成设计任务,光知道整天睡大觉。说实话,我并不是让老飙亲自干活,他只要督促手下人把活干好就行了!可这个老飙,他吃着我的饭,却砸着我的锅。每每照顾他的时候,他总能无一例外地把事办砸了,他是个扶不起的刘阿斗,他还敢在你面前损我?我是知道的,他给你打电话无非是想出国。老梁,你实话告诉我,是不是这么回事?

  听了老金的一席话,我才真正领教了他的厉害。但我不知该相信谁的话。我觉得老金的话,可信度高一些,因为我对他俩还是比较了解的。在我的潜意识里,总觉得老金精明能干,而老飙有些窝囊、邋遢。总体上,我倾向于老金,这不是因为他是领导、博士。可我也不能不说说老金:即便是老飙不成器,提不了科,你老金起码应该照顾他拿个高工资吧!因为你是单位的一把手,老飙在你手下,你能帮上忙的。不然的话,日后相见,你向我们如何谈及同窗之谊?

  老金还算够义气,他给足了我面子,接受了我的建议。在上会之前,老金授意办公室主任将老飙塞进了出国候选人的名单中。可在会上研究的时候,杜书记说什么也不同意老飙出国。无奈之下,老金给杜书记做工作,并答应一定为他也办一件类似的事。就这样,老金总算把书记摆平了。可人家书记又说了,到老飙出国的那一天,我们一定要送送老飙。

  老金把书记的意思转达给了老飙,可老飙的脑袋瓜简直就像榆木疙瘩一样。书记说送送他,无非是想让他请一次客。但这个愚钝的老飙,根本就没反应过来。登机前,他还对同行的同事说,书记不是要送我们吗?怎么没来?他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出国了。他把一切麻烦都扔给了老金,老金见老飙不理不睬地走了,气得直跺脚。最后,还是老金出面替老飙请了一次客。请客时,老金还违心地对书记说,这是老飙委托自己请的。

  三个月后,老飙回国了。他在南非拿的是双工资,享受的是专家待遇和中南两国的节假日。他在出国期间,国内的工资照发,在南非的月薪是1500美金。但他回来后,却对老金一个“谢”字都没说,反而专程跑到西安看了一回我。为此,我没少挨老金的骂。老飙在我的反复催促下,磨磨蹭蹭地拜访了一下老金,但他只是口是心非地敷衍了事。

  之后的老飙,因为业绩平平而无出头之日。无奈之下,年近不惑的他准备考研深造。他报考了西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考试还算顺利,他如愿以偿地被西北大学录取。三年后,他顺利地拿到了硕士学位。待遇虽然提高了,但在职务上,他连个副科也没混上。他觉得自己在单位混得很窝囊,便跳槽到另外一家设计院打工。

  一晃毕业已经二十年了。同学之间的差距,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这时的老金,已经升任省建设厅副厅长,职称也早已晋升为教授级高工。听说他在多年前,就跻身于多个专家委员会,成为专家委员。不光如此,他还兼任了某大学的兼职教授和省建筑学专业的高评会主任委员。

  而老飙,在打工的同时,又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他依然报考的是西大建筑工程学院,他又一次如愿以偿地被西大录取。在他报到的那天,西大建筑学院的李院长说,前几年,我院特聘了一批兼职教授,他们都是在生产第一线一步一步干上来的,都是博士学位,既有高超的理论水平,又具丰富的实际经验。你来自生产单位,年龄又大了,我建议你选择金永年教授作为你的导师。

  老飙一听,觉得命运真会捉弄人。二十年前,老金是自己的同学,后来成为同事、领导,现在又成为他的导师,他觉得苍天有些不公。便高声对李院长说,请给我换个导师。不然,我就不读这个博士了……

  李院长听了,惊诧地说,你怎么这样不懂事?你的成绩虽然上线了,但比你更优秀、更年轻的人多得是。要不是金永年教授特招你,我们还不一定录取你呢!

  老飙一听愕然了!他吃不准老金是出于真心帮他,还是在有意嘲笑他?他只有出神地望着李院长发呆……
 

5、最后一位乘客

  袁勇将出租车停靠到汽车站的路边,在乘客下车付钱的当儿,他看到车上的时钟已经到了17:40,便想收车去加油。这时,姐姐袁芳来电话了。姐姐说,袁勇,你在哪?快点过来,人家已经到白银了。

  袁勇说,我这就去加油,加完油就去交车,来得及!袁勇虽说是出租车司机,但他自己并没有车,他承租的是星驰车行的车,他每天早上六点接车,晚上六点交车。出人意料的是,就在袁勇接电话的工夫,路边过来一个人。他大约四十岁出头,个头不算高,很面善。只见他戴副眼睛,看上去虽有些秃顶,但还算白净。他外穿一件深蓝色西服,内穿白衬衣,扎着一条淡蓝色的领带。他右肩挎个皮包,肩膀倾斜着,兜襟看上去左高右低,领带结松弛地偏向一边,整个领带就像一条病怏怏的狗尾巴,无力地向下耷拉着。这让人一看,就知道他不但穷酸潦倒,而且还很邋遢。

  那人见车上没人,便上了车。袁勇说,师傅,我要收车了,你换个车吧!那人不解地说,这么早就收车?你骗我吧!袁勇说,是真的,我六点交车,交车前还得去把油箱加满,真的没时间了。那人一听,便说,师傅,我是专程从兰州赶来相亲的,我和人家第一次见面,总不能迟到吧!车钱我付双倍的,麻烦你送我到音乐广场。袁勇正好要去音乐广场,他一听就笑了,心想:又遇见个花痴!那人见袁勇不吭声,便有点急了,他掏出一张百元大票,拍到仪表盘上面,说,这一百元不用找了,你赶快送我去音乐广场。行吗?

  袁勇一看推脱不掉,便说,我正好顺路,就送你去音乐广场吧!不过,还是打表吧!我不会多收你钱的。说完,他按下计程器,拿起那张百元大票就塞进乘客的手里。

  从汽车站到音乐广场最多十分钟的车程,但这会正值高峰期,车到盘旋路的时候,有些堵车。袁勇便给车行拨个电话,说自己可能会迟一点交车,车行答应了。

  这时,乘客的电话响了。他按下接听键,只听对方是个女的,她说,老同学,到哪了?那人看了一眼袁勇,问袁勇,师傅,这是到哪了?袁勇说,这是盘旋路。那人将“盘旋路”三个字转告对方,又说路上有点堵车。对方说,我们在雅兰酒店门口等你。

  袁勇听闻乘客是来相亲的,便笑笑说,你就这样去相亲呀?你看你的样子,怎么也不收拾收拾?你虽然戴着眼镜,但看人的时候,却不通过眼镜,你把眼镜向上推推不行吗?再看你的领带,领带结松松的,还斜向一旁,还不如不系呢?

  那人听了,忙推推眼镜。笑着说,就是,我这人邋遢惯了,要不,也不会至今找不到对象。我不会系领带,还真不如不系呢。说话的工夫,他从头上抹下领带,装进左边的口袋里,口袋立即随着领带的装入而鼓了起来,但仍有一半露在外面。袁勇见了,又是笑个不停。他说,你还不如将领带装进包里呢!那人听了连声说,就是,就是。

  这时,车龙慢慢开始向前挪了。姐姐又来电话了,她问袁勇,到哪了?袁勇说,我顺路送最后一位乘客到音乐广场,马上就到,已经过盘旋路了。

  转眼就到了音乐广场,袁勇远远就看见姐姐和李萍站在那里。这时,乘客说,到雅兰酒店门口停车。袁勇一听,就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姐姐和李萍就站在雅兰门口,那里再无他人。

  袁勇将车停靠在了路边。这时,李萍信步迎了上来。她见了袁勇和乘客,便是一惊。她露出疑惑的眼神问,你们怎么在一起?

  乘客说,我是打车的。袁勇说,我是拉客的。李萍一听,便开始大笑,没想到,竟然这样巧。

  李萍向袁芳介绍道,这就是我的同学苏伟。又对乘客说,这是我的同事袁芳。袁芳和苏伟两人一见,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对方看呆了。只听他们一前一后地说,你是含羞草?你是向日葵?

  原来,向日葵是苏伟的网名,含羞草是袁芳的网名。他们在两年前就通过网络认识了,并且相互倾心,互生爱意。前不久,含羞草和向日葵在网上视频聊天,向日葵对含羞草说,他有个同学要给他介绍一个对象;而含羞草也对向日葵说,她有个同事也要给她介绍一个对象。两人都说,不愿去见面。但最后,两人都劝对方还是去见见面! 就这样,他们双双赴约,没想到,他们的介绍人居然是同一个人——李萍,而介绍的双方当事人竟然是他们自己。

  当袁勇从戏剧性的现实中反应过来的时候,他一把拉过姐姐,悄悄地说,就他,也能成为我姐夫吗?且不说他那个穷酸样,光是那个邋遢样,还不如离掉的那个荣刚呢!

  不想,这话被李萍听去了。她笑着说,别看他穷酸、邋遢的样子,他可是资助十多个贫困学生上大学的人。在刚刚结束的兰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的评选中,他也是榜上有名的!看,这是刊载他事迹的报纸。

6、陈毅拜师

  话说当年在苏中七捷之仗打响前,陈毅率部队在苏北根据地进行备战。当时住在一个村里,在空闲时间陈毅到村里一私塾堂,拜见一位老先生。在闲聊时看见墙上挂一棋盘,棋盘上的老将被钉死在上头,陈毅感到好奇就提出要讨教一二。老先生就答应了,同时把老将拿了下来。陈毅就问;“先生为何把老将钉死?”先生说;“我同别人下棋从不动老将,今天你是贵客,我就破把例。”说完两人就你杀我砍杀将其来,很快陈毅就胜了第一盘。二三盘两人是打了个平局。老先生站起身说;“老朽不才同志见笑了。”

  过了一阵子,几次大仗打过也都获胜,陈毅是载胜而归。又一次来到老先生在的村,陈毅又想起了下棋那桩事,于是再次来到老先生处还要大战几合。这次老先生没拿下老将,也很快陈毅连败三盘。此时陈毅不解就问;“老先生,前次对弈,你动了老将,我反胜一两和,今日你不动老将,我怎么连战皆输呢?”此刻老先生笑答;“你上次来身后有几个带短枪的人,我就知道你是个首长,而那时我听说在我们苏北将要打大仗,我就想,战前不能挫伤指挥员的锐气。后来我知道你就是闻名的陈毅将军,我庆幸当时没有胜你的棋。现如今,几个大仗咱都胜,我赢你三盘好让你冷静一下头脑啊!”此刻陈毅听了连忙起身说:“在棋艺上你是我的先生,在对待胜负问题上你也是称得起,请你收下我这个徒弟吧!”

  这就是一段佳话传天下;元帅拜师学棋艺,先胜后败求真谛,躬身大礼来拜师,后传佳话是陈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