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之名

 yiyidaodao 2013-05-08

古汉语解释

小学”二字最早并不专门指学校。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读书
小学生活

  小学生活

必先识,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六书即指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所以从前把“文字学”称“小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
盖小学者,国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岂专引笔画篆、缴绕文字而已。苟失其原,巧伪斯甚。——《国故论衡·小学概说》 小学,即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必须有“传统”二字,因为它不是指现代的语言文字学。通常说“小学”即文字音韵训诂,这样说是不甚合适的,因为小学的这“三门”原本是“浑然一体”的,文字音韵训诂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这里这样强调一下。

词语起源

“小学”初见于《大戴礼记·保傅篇》:“及太子少长知(女已)色则入于小学,小学者所学之宫也。……
《汉语文字学史》增订本

  《汉语文字学史》增订本

古者八岁而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西周时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人分等级,当时能够接受教育的只是贵族。关于小艺,《周礼·保氏》上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之道,乃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又“乃教之六仪:一曰祀祭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可见在周代教育中,小学本指学习六艺(小艺)和六仪(小节),后来小学含义逐渐缩小,仅指六艺之一的“书”了,即专指关于语言文字的学习。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上记载:“正月: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太学,学五经,不见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小学”含文字之义始于此。可见古代“小学”是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
“小学”在古代就是古汉语文字学。
一,什么是小学? 即语言文字学。
古代小学先教授六书,所以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小
中国海外三峡希望小学

  中国海外三峡希望小学

学。每个文字具有三个部分:1.字形;2.字义;3.字音
汉代,分别不很显著。
宋末王应麟《玉海》已分成三种:体制.训诂.音韵。
清代的《四库全书》,把小学书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类。
小学附庸于经学,以经学为大学,故称语言文字之学为小学。分音韵、文字、训诂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